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山地占3/4的重慶,如何在山地、丘陵上發展特色農業?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山地占3/4的重慶,如何在山地、丘陵上發展特色農業?

跟時代發展的脈搏,重慶將如何在近城市農業產業帶上發力?

圖片來源:Unsplash-no one cares

文|35斗 陳欣雨

#重慶熱成全國第一

#重慶全勤中伏高溫天氣

#重慶人民硬核投喂火鍋底料

#重慶歡送消防員沒端火鍋是最后的克制

……

除了被人熟知的高溫天氣和火鍋,被專家學者譽為下一步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板塊、中國經濟下一個腹地的重慶,其農業發展也同樣如火如荼。緊跟時代發展的脈搏,重慶將如何在近城市農業產業帶上發力?這個“網紅城市”將如何在農業這一最為古樸的產業上持續耕耘?以上種種問題都有待解答。

萬丈高樓平地起—重慶農業基本盤概覽

重慶地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東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兩座大山脈,坡地較多,有“山城”之稱。總的地勢是東南部、東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山地面積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壩僅占2%。

位于北半球副熱帶內陸地區的重慶,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特點為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四季分明。

將這些山水云霧寓于產業,有著無限的可能。柑橘、生態漁業、草食牲畜、茶葉、榨菜、中藥材、調味品,作為重慶大力發展的特色產業,這七項產業已在全國擁有一席之地。

圖:重慶特色農產品,數據來源:據公開資料收集

從農產品構成來看,受限于山地丘陵的地形特點,重慶地區農業規模化生產難度較大,因此不是我國主要糧食產地。但一些特色經濟作物在國內占比相對較高,重慶是我國重要的薯類作物(9.58%)、柑橘(6.25%)和油菜籽(3.66%)產地。畜牧養殖方面,重慶是我國豬肉重要供應地之一,其供給量基本上可以滿足本地需求。

圖:2020年重慶主要農作物產量及占比,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21》

博睿智庫、重慶市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20年重慶市第一產業增加值1803.33億元,相較上年增長4.7%。

圖:2016年-2020年來重慶第一產業地區生產總值(單位:億元)。數據來源:千際投行、資產信息網、重慶市統計局

圖:2020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數據來源:千際投行、資產信息網、重慶市統計局

圖:2018-2019年重慶市農林牧漁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占比情況,數據來源:重慶市農業農村委

做“加法”的除了節節高的第一產業地區生產總值,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達到52%的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和高達98%良種覆蓋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2.8%,以及日益提高的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也在用一個個亮眼的數據描繪著重慶農業欣欣向榮的發展藍圖。另一方面,化肥、農藥使用量累計分別減少7%、9.3%的“減法”也展現出了重慶發展綠色農業的決心和實績。

吹盡狂沙始到金—重慶如何走出山地丘陵農業特色之路?

以山地、丘陵為主的特色地勢地貌特征更是滋養出了重慶的農業機械化特色。帝勒金馳總經理楊飛表示,從農業耕整地、育苗播種、田間管理、作物收獲,農產品加工后處理這五個作業環節來考慮分析,重慶市的農業機械化程度可謂是“參差不齊”。在楊飛心中,各環節的機械化程度分類為:耕整地>田間管理、植保>育苗播種環節(除糧油作物)>農作物的加工及后處理分選包裝>收獲環節。

耕整地這一環節的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原因是從糧油等大田農作物來說,其本身就擁有較高的機械化水平,再加上專業農機合作社的覆蓋,基本能達到80%-90%以上的機械化程度。林果蔬菜經濟作物的小地塊,微耕機的普及也讓其普遍實現了機械化。

田間管理、植保環節的機械化程度相對較高,主要是因為植保無人機這些新型高效率農機具的使用和專業飛手隊伍的年輕化,以上做法都極大提升了這一環節的勞動效率。

育苗播種環節的機械化程度處于中間水平。其機械結構相對復雜和較高的價格,使得中小地塊的收入與機械成本之間的關系產生倒掛,此外,作物的多樣性對機械的設計更是一大挑戰。不過,無人機飛播這種新農藝與農機相結合的技術,有望成為提升這一環節的機械化比例的新機遇。

農作物的加工及后處理、分選包裝等,由于地塊小,作物處理量不足等因素導致其機械化程度較低。

盡管收獲環節的機械化程度,是農業幾個環節里機械化最低的一個,但其也是技術含金量最大的環節。由于作物多樣性和脆弱性,目前的采摘收獲更多依賴人工。中小地塊能接受的成本對機械研發也是一個較大障礙。未來,這一環節或將成為農業的新藍海。

綜合來講,由于重慶山地丘陵地形占比較高,所以,機械化程度比北方等平原地域為主的地區要低不少。據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描述,重慶市宜機化農田面積只有770余萬畝,僅占全市耕地面積的27%。除此之外,耕地面積小、分散、不集中以及土地無法滿足大中型農機通行條件的情況仍不可忽視,“有機難用”的現狀令人不禁扼腕嘆息。

作為現代農業重要標志、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必要支撐的農業機械化程度,重慶的機械化道路仍是路長且艱。農機裝備整體制造規模小、發展受限、產品市場占有率小等也造成了重慶市當前的“競爭劣勢”,某些品類的蔬菜(如土豆、紅薯等)基本沒有合適的全流程機械化設備輔助,“小型機多、大型機少”的狀態亟待改進。因此,山地特色農業的現代化之于重慶極其重要,是重慶挖掘鄉村振興潛力、追求城鄉融合的必由之路。目前,重慶已有企業在該領域進行了嘗試。

圖:重慶部分從事農機機械化的企業,數據來源:據公開資料收集

重慶農投基金投資部總經理趙鎮表示,重慶的農業發展是個系統性的問題,要真正發揮出重慶農業的區位優勢,走差異化發展之路是趨勢。與農業大省相比,重慶自身的資源稟賦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重慶的高山特色農產品、畜牧業、食品等仍擁有一定優勢;在制造業方面,重慶同樣擁有強勁發展的動力源,山地、丘陵等為主的地勢加之重慶較好的工業基礎也讓農業機械走出一條“重慶特色之路”并輻射全國部分地區成為可能。

楊飛與趙鎮持有相同的觀點,他表示,重慶的優勢在于裝備制造,重慶有一大批原來從摩托車、汽車、兵工等工業轉型過來的民營中小型農業裝備生產企業。依托重慶的工業裝備產業鏈優勢,加上靈活的體制機制,重慶已在國內中小型農機市場,特別是在海外中小型山地丘陵農業機械市場上取得了亮眼的成績。未來,隨著對農田標準化、宜機化改造的逐步實施,制約農業機械化的根本要素會逐步改善;社會資本對農業會更加關注和投入,農產品銷售渠道的效率肯定會提升,F2C模式下各種品牌化的農業作物會提升農業生產者的附加值和積極性,也會促進農藝和農業機械的更快融合。

在市場、資本、科技、人才、政策這幾個要素相互作用下,重慶的農業機械產業定會蓬勃發展,出現數個以上市公司為代表的產業集群,更進一步提升重慶的農業機械化率,同時加大在全球的山地丘陵農業機械市場的話語權和市場占有率。

“要真正做到補短板、揚優勢,政府的引導和投入是最直接也是見效最快的方式之一。”趙鎮表示,如同要致富先修路一般,把“路”修好、把農業的基礎設施補齊之后,社會資本、產業資本和相關的人才才能源源不斷地投身到重慶的農業發展中來。

長風破浪會有時—重慶農業發展展望

成為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強省之路前方似乎還有重重險阻,但立足自身優勢,發揮區位特長,重慶仍能在農業發展中找到“致勝法寶”,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發展特色農業、積極發揮消費端的積極作用就是引領重慶農業發展的“三大法寶”。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李想表示,按照《重慶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重慶農業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就是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至關重要。

從重慶本地產業結構特點來說,35斗高級研究員李靜也向我們闡述了重慶保供的意義和重要性。從下圖中不難看出,作為我國最年輕、轄區人口最多的直轄市,重慶是一產占比最高、常住人口最多、城鎮化率最低的城市。2021年末,重慶鄉村人口953.3萬人。一方面農業產業是重慶市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重慶廣大農業人口的重要經濟來源。

圖:中國4個直轄市產業結構對比。數據來源:《2021年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綜合上述信息,從城市保供的角度來看,重慶主要農產品的對外依存度相對較高。作為整個經濟最為基礎的部分,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和水平,直接決定著城市經濟發展的成色、韌性和抗沖擊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為引領重慶農業發展的“第二法寶”,特色農業的發展也在慢慢開拓著重慶農業的商業版圖,使得重慶市的農產品能夠真正突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桎梏。李想表示,要提高農業產業價值,需要在產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因此,特色農業的主要發展方向是提高產品品質,樹立農產品品牌,堅持“小規模、多品種、高品質、好價錢”路子,形成高品質、高附加值的“雙高”產業格局,而這則需要破解生產、流通、銷售三個環節中存在的問題。

在生產環節,種植、養殖合作社、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需著力提高農產品質量。一是需要引進有市場生命力的優質品種,避免同質化競爭,從差異化中尋求突破。二是要尋找產品在市場上的價值點,以需求反推種、養殖標準。三是學習先進技術,形成標準化流程。四是需要以機械化、智能化生產取代人手工勞作,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五是加強生產管理和企業管理,讓生產規程得以落實。

在流通環節,需要加工、流通、倉儲等企業的共同參與。加工環節,需按照產品屬性,進行不同程度的粗、精加工。在此過程中,農產品的商品化加工企業的參與和引領顯得尤為重要,實踐證明,初級農產品經過包裝,能夠變成便于存儲、宣傳和銷售的商品,能夠大大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在物流方面,重慶由于山地限制,很多優質農產品面臨運不出的難題,因此,發展能抵達山區的冷鏈物流尤為重要。在倉儲方面,盡管大型冷庫已較為成熟,但田間地頭的末端冷庫還比較缺乏,需要大力發展。

在銷售環節,也就是農產品營銷,需要眾多類型的營銷企業匯聚力量。一是線下的各類大中型商超企業、社區連鎖店等,作為農產品銷售的主要渠道,其作用不可或缺。二是更為重要的電商、直播帶貨等新渠道。面對電商和直播帶貨的新型銷售模式,品牌的打造和營銷渠道的構建尤為重要,引入或孵化MCN機構、電商運營企業,是當務之急。

李想表示,特色產業的發展,依靠產業鏈上下游自己整合,需要漫長的建立信任關系的過程。而產業鏈企業,在著力打造品牌的基礎上,對外掌握銷售渠道,對內掌控生產標準。“品牌+標準+渠道”構成了產業鏈企業的核心價值。產業鏈企業整合協同生產、加工、流通環節,連接銷售環節,形成更加緊密的產業鏈。在重慶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產業鏈企業不可缺位。

“重慶農業的發展還是得往下游延伸,向消費端靠攏。”趙鎮表示,重慶在飲食習慣、人口基數、地理位置等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一個既能吃、又能消費的城市,與消費聯結最緊密的衣、食、住、行四個剛需層面,也在帶動著重慶這一國家定位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進行變革,而其中“食”的發展大有可為。將來,重慶以調味品、預制菜以及連鎖餐飲品牌的“走出去”有著巨大的潛力。

李靜對趙鎮的說法表示了認同,她表示,從成渝城市群協同發展的角度來看,空間位置上,成渝城市群處于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沿長江通道橫軸和包昆通道縱軸的交匯地帶,是推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契合互動、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拓展全國經濟增長新空間,也是全國重要的城鎮化區域。

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成渝城市群是西部經濟基礎最好、經濟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和金融等產業實力較為雄厚,具有一定的國際國內影響力。城市群內人力資源豐富,創新創業環境較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等改革經驗豐富,開放型經濟體系正在形成,未來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

一步一個腳印,步履不停,重慶農業發展的“路”,就在腳下。

參考資料:

1.《2021重慶市經濟發展研究報告》

2.《重慶力爭到2025年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60%》

3.《重慶:經作富民產業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4.《重慶七大特色產業是哪些?都是好吃的農產品,你每天都在接觸》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山地占3/4的重慶,如何在山地、丘陵上發展特色農業?

跟時代發展的脈搏,重慶將如何在近城市農業產業帶上發力?

圖片來源:Unsplash-no one cares

文|35斗 陳欣雨

#重慶熱成全國第一

#重慶全勤中伏高溫天氣

#重慶人民硬核投喂火鍋底料

#重慶歡送消防員沒端火鍋是最后的克制

……

除了被人熟知的高溫天氣和火鍋,被專家學者譽為下一步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板塊、中國經濟下一個腹地的重慶,其農業發展也同樣如火如荼。緊跟時代發展的脈搏,重慶將如何在近城市農業產業帶上發力?這個“網紅城市”將如何在農業這一最為古樸的產業上持續耕耘?以上種種問題都有待解答。

萬丈高樓平地起—重慶農業基本盤概覽

重慶地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東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兩座大山脈,坡地較多,有“山城”之稱。總的地勢是東南部、東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山地面積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壩僅占2%。

位于北半球副熱帶內陸地區的重慶,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特點為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四季分明。

將這些山水云霧寓于產業,有著無限的可能。柑橘、生態漁業、草食牲畜、茶葉、榨菜、中藥材、調味品,作為重慶大力發展的特色產業,這七項產業已在全國擁有一席之地。

圖:重慶特色農產品,數據來源:據公開資料收集

從農產品構成來看,受限于山地丘陵的地形特點,重慶地區農業規模化生產難度較大,因此不是我國主要糧食產地。但一些特色經濟作物在國內占比相對較高,重慶是我國重要的薯類作物(9.58%)、柑橘(6.25%)和油菜籽(3.66%)產地。畜牧養殖方面,重慶是我國豬肉重要供應地之一,其供給量基本上可以滿足本地需求。

圖:2020年重慶主要農作物產量及占比,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21》

博睿智庫、重慶市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20年重慶市第一產業增加值1803.33億元,相較上年增長4.7%。

圖:2016年-2020年來重慶第一產業地區生產總值(單位:億元)。數據來源:千際投行、資產信息網、重慶市統計局

圖:2020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數據來源:千際投行、資產信息網、重慶市統計局

圖:2018-2019年重慶市農林牧漁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占比情況,數據來源:重慶市農業農村委

做“加法”的除了節節高的第一產業地區生產總值,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達到52%的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和高達98%良種覆蓋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2.8%,以及日益提高的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也在用一個個亮眼的數據描繪著重慶農業欣欣向榮的發展藍圖。另一方面,化肥、農藥使用量累計分別減少7%、9.3%的“減法”也展現出了重慶發展綠色農業的決心和實績。

吹盡狂沙始到金—重慶如何走出山地丘陵農業特色之路?

以山地、丘陵為主的特色地勢地貌特征更是滋養出了重慶的農業機械化特色。帝勒金馳總經理楊飛表示,從農業耕整地、育苗播種、田間管理、作物收獲,農產品加工后處理這五個作業環節來考慮分析,重慶市的農業機械化程度可謂是“參差不齊”。在楊飛心中,各環節的機械化程度分類為:耕整地>田間管理、植保>育苗播種環節(除糧油作物)>農作物的加工及后處理分選包裝>收獲環節。

耕整地這一環節的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原因是從糧油等大田農作物來說,其本身就擁有較高的機械化水平,再加上專業農機合作社的覆蓋,基本能達到80%-90%以上的機械化程度。林果蔬菜經濟作物的小地塊,微耕機的普及也讓其普遍實現了機械化。

田間管理、植保環節的機械化程度相對較高,主要是因為植保無人機這些新型高效率農機具的使用和專業飛手隊伍的年輕化,以上做法都極大提升了這一環節的勞動效率。

育苗播種環節的機械化程度處于中間水平。其機械結構相對復雜和較高的價格,使得中小地塊的收入與機械成本之間的關系產生倒掛,此外,作物的多樣性對機械的設計更是一大挑戰。不過,無人機飛播這種新農藝與農機相結合的技術,有望成為提升這一環節的機械化比例的新機遇。

農作物的加工及后處理、分選包裝等,由于地塊小,作物處理量不足等因素導致其機械化程度較低。

盡管收獲環節的機械化程度,是農業幾個環節里機械化最低的一個,但其也是技術含金量最大的環節。由于作物多樣性和脆弱性,目前的采摘收獲更多依賴人工。中小地塊能接受的成本對機械研發也是一個較大障礙。未來,這一環節或將成為農業的新藍海。

綜合來講,由于重慶山地丘陵地形占比較高,所以,機械化程度比北方等平原地域為主的地區要低不少。據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描述,重慶市宜機化農田面積只有770余萬畝,僅占全市耕地面積的27%。除此之外,耕地面積小、分散、不集中以及土地無法滿足大中型農機通行條件的情況仍不可忽視,“有機難用”的現狀令人不禁扼腕嘆息。

作為現代農業重要標志、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必要支撐的農業機械化程度,重慶的機械化道路仍是路長且艱。農機裝備整體制造規模小、發展受限、產品市場占有率小等也造成了重慶市當前的“競爭劣勢”,某些品類的蔬菜(如土豆、紅薯等)基本沒有合適的全流程機械化設備輔助,“小型機多、大型機少”的狀態亟待改進。因此,山地特色農業的現代化之于重慶極其重要,是重慶挖掘鄉村振興潛力、追求城鄉融合的必由之路。目前,重慶已有企業在該領域進行了嘗試。

圖:重慶部分從事農機機械化的企業,數據來源:據公開資料收集

重慶農投基金投資部總經理趙鎮表示,重慶的農業發展是個系統性的問題,要真正發揮出重慶農業的區位優勢,走差異化發展之路是趨勢。與農業大省相比,重慶自身的資源稟賦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重慶的高山特色農產品、畜牧業、食品等仍擁有一定優勢;在制造業方面,重慶同樣擁有強勁發展的動力源,山地、丘陵等為主的地勢加之重慶較好的工業基礎也讓農業機械走出一條“重慶特色之路”并輻射全國部分地區成為可能。

楊飛與趙鎮持有相同的觀點,他表示,重慶的優勢在于裝備制造,重慶有一大批原來從摩托車、汽車、兵工等工業轉型過來的民營中小型農業裝備生產企業。依托重慶的工業裝備產業鏈優勢,加上靈活的體制機制,重慶已在國內中小型農機市場,特別是在海外中小型山地丘陵農業機械市場上取得了亮眼的成績。未來,隨著對農田標準化、宜機化改造的逐步實施,制約農業機械化的根本要素會逐步改善;社會資本對農業會更加關注和投入,農產品銷售渠道的效率肯定會提升,F2C模式下各種品牌化的農業作物會提升農業生產者的附加值和積極性,也會促進農藝和農業機械的更快融合。

在市場、資本、科技、人才、政策這幾個要素相互作用下,重慶的農業機械產業定會蓬勃發展,出現數個以上市公司為代表的產業集群,更進一步提升重慶的農業機械化率,同時加大在全球的山地丘陵農業機械市場的話語權和市場占有率。

“要真正做到補短板、揚優勢,政府的引導和投入是最直接也是見效最快的方式之一。”趙鎮表示,如同要致富先修路一般,把“路”修好、把農業的基礎設施補齊之后,社會資本、產業資本和相關的人才才能源源不斷地投身到重慶的農業發展中來。

長風破浪會有時—重慶農業發展展望

成為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強省之路前方似乎還有重重險阻,但立足自身優勢,發揮區位特長,重慶仍能在農業發展中找到“致勝法寶”,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發展特色農業、積極發揮消費端的積極作用就是引領重慶農業發展的“三大法寶”。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李想表示,按照《重慶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重慶農業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就是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至關重要。

從重慶本地產業結構特點來說,35斗高級研究員李靜也向我們闡述了重慶保供的意義和重要性。從下圖中不難看出,作為我國最年輕、轄區人口最多的直轄市,重慶是一產占比最高、常住人口最多、城鎮化率最低的城市。2021年末,重慶鄉村人口953.3萬人。一方面農業產業是重慶市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重慶廣大農業人口的重要經濟來源。

圖:中國4個直轄市產業結構對比。數據來源:《2021年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綜合上述信息,從城市保供的角度來看,重慶主要農產品的對外依存度相對較高。作為整個經濟最為基礎的部分,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和水平,直接決定著城市經濟發展的成色、韌性和抗沖擊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為引領重慶農業發展的“第二法寶”,特色農業的發展也在慢慢開拓著重慶農業的商業版圖,使得重慶市的農產品能夠真正突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桎梏。李想表示,要提高農業產業價值,需要在產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因此,特色農業的主要發展方向是提高產品品質,樹立農產品品牌,堅持“小規模、多品種、高品質、好價錢”路子,形成高品質、高附加值的“雙高”產業格局,而這則需要破解生產、流通、銷售三個環節中存在的問題。

在生產環節,種植、養殖合作社、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需著力提高農產品質量。一是需要引進有市場生命力的優質品種,避免同質化競爭,從差異化中尋求突破。二是要尋找產品在市場上的價值點,以需求反推種、養殖標準。三是學習先進技術,形成標準化流程。四是需要以機械化、智能化生產取代人手工勞作,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五是加強生產管理和企業管理,讓生產規程得以落實。

在流通環節,需要加工、流通、倉儲等企業的共同參與。加工環節,需按照產品屬性,進行不同程度的粗、精加工。在此過程中,農產品的商品化加工企業的參與和引領顯得尤為重要,實踐證明,初級農產品經過包裝,能夠變成便于存儲、宣傳和銷售的商品,能夠大大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在物流方面,重慶由于山地限制,很多優質農產品面臨運不出的難題,因此,發展能抵達山區的冷鏈物流尤為重要。在倉儲方面,盡管大型冷庫已較為成熟,但田間地頭的末端冷庫還比較缺乏,需要大力發展。

在銷售環節,也就是農產品營銷,需要眾多類型的營銷企業匯聚力量。一是線下的各類大中型商超企業、社區連鎖店等,作為農產品銷售的主要渠道,其作用不可或缺。二是更為重要的電商、直播帶貨等新渠道。面對電商和直播帶貨的新型銷售模式,品牌的打造和營銷渠道的構建尤為重要,引入或孵化MCN機構、電商運營企業,是當務之急。

李想表示,特色產業的發展,依靠產業鏈上下游自己整合,需要漫長的建立信任關系的過程。而產業鏈企業,在著力打造品牌的基礎上,對外掌握銷售渠道,對內掌控生產標準。“品牌+標準+渠道”構成了產業鏈企業的核心價值。產業鏈企業整合協同生產、加工、流通環節,連接銷售環節,形成更加緊密的產業鏈。在重慶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產業鏈企業不可缺位。

“重慶農業的發展還是得往下游延伸,向消費端靠攏。”趙鎮表示,重慶在飲食習慣、人口基數、地理位置等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一個既能吃、又能消費的城市,與消費聯結最緊密的衣、食、住、行四個剛需層面,也在帶動著重慶這一國家定位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進行變革,而其中“食”的發展大有可為。將來,重慶以調味品、預制菜以及連鎖餐飲品牌的“走出去”有著巨大的潛力。

李靜對趙鎮的說法表示了認同,她表示,從成渝城市群協同發展的角度來看,空間位置上,成渝城市群處于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沿長江通道橫軸和包昆通道縱軸的交匯地帶,是推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契合互動、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拓展全國經濟增長新空間,也是全國重要的城鎮化區域。

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成渝城市群是西部經濟基礎最好、經濟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和金融等產業實力較為雄厚,具有一定的國際國內影響力。城市群內人力資源豐富,創新創業環境較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等改革經驗豐富,開放型經濟體系正在形成,未來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

一步一個腳印,步履不停,重慶農業發展的“路”,就在腳下。

參考資料:

1.《2021重慶市經濟發展研究報告》

2.《重慶力爭到2025年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60%》

3.《重慶:經作富民產業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4.《重慶七大特色產業是哪些?都是好吃的農產品,你每天都在接觸》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厦门市| 昆山市| 汪清县| 桑植县| 山西省| 青神县| 偃师市| 汤阴县| 灵武市| 德安县| 巫溪县| 共和县| 长海县| 兖州市| 斗六市| 普兰店市| 南部县| 晋城| 吉安市| 九龙坡区| 灵武市| 那曲县| 黄大仙区| 平遥县| 逊克县| 滁州市| 井冈山市| 蓬溪县| 沙田区| 隆尧县| 辉县市| 阿城市| 蒲城县| 昌都县| 上饶市| 绩溪县| 沛县| 东港市| 柞水县| 宁都县| 哈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