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科技
2022年可以說是折疊屏手機的“大年”,此前更像是新技術嘗鮮的產品形態,在這一年紛紛擺出了“從嘗鮮到常用”的姿態。折疊屏越發有著取代影像旗艦,成為各廠商產品線中最頂級存在的趨勢,只不過售價變得實際而且可用性高了許多。
華為同時有著內折、外折兩種橫向折疊屏產品線,三星繼續打磨橫向和縱向折疊屏以覆蓋不同用戶群體,小米在第二代產品上調轉路線走向輕薄時尚,OPPO瞄準了較小尺寸機型市場需求,vivo首款折疊屏便“堆料到頂”,聯想試圖以motorola名義打造商務縱向產品。
折疊屏手機一下子變得好不熱鬧,原本僅僅是為數不多的品牌探索方向,到了今年就變成了主流品牌皆以高端定位進入各自瞄準的市場空間。消費者可以選擇的產品夜變得多元起來,無論是喜歡怎樣的產品形態,對厚薄、功能、造型有怎樣的追求,都能找到更符合自己的折疊屏。
根據調研機構報告,高端智能手機并未受市場整體降溫趨勢影響太多,甚至在超旗艦價位上出現了銷量持續走高的情況。這對定價仍在萬元上下的折疊屏來說是一大機會,但即使是對價格絲毫不在意的消費者,也會好奇在提供新鮮感之外,折疊屏是否有進化到能滿足長期使用需求。
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究一番,2022年井噴的折疊屏手機到底值不值得買?
不完美的硬件,卻足夠“水桶”
外觀對于折疊屏的長期使用尤為重要,早期產品動輒近300克的重量以及握持考量欠佳的機身比例,讓用戶很難將折疊屏作為主要的手機來使用。有的人會搭配一臺尺寸較小的常規手機來使用,要么就干脆回歸了對于日常使用更加友好的常規旗艦。
2022年的折疊屏手機均圍繞這一點下功夫,縱向產品讓展開后的體驗更像常規手機,橫向產品則是在保證展開后有充分大屏體驗的前提下,盡可能將合蓋時外屏體驗做得與常規手機無異,用戶不方便打開也能用得舒服。即便是重量仍在300克以上的產品,也對手感有所優化。
耐用性同樣得到大量關注,沒有人會希望自己握在手中的設備會是輕易損壞的“玻璃大炮”。大量開合后的明顯折痕乃至內屏損壞,曾令許多感興趣的用戶望而卻步,折痕和耐用性隨著水滴鉸鏈被更多廠商采用而有了較大改善,不過覆蓋在UTG玻璃上的AR膜仍可能留下永久痕跡。
無論是哪家廠商,都沒有徹底解決折疊屏開合結構帶來的相應問題,只能盡可能地使其盡可能地接近常規手機,但想要做到與當前常規產品相差無幾的水平,或許得期待行業實現大幅度技術升級。用戶在使用時仍需要小心謹慎地接觸內屏,也要通過各類保護措施防止跌落損壞。
屏幕關系到折疊屏兩種常見形態使用體驗,讓人欣喜的是,近一年發布的產品都有顯示效果上的巨大提升。橫向產品的外屏比例和屏占比都在向常規手機靠近,而內外屏在高刷新率、顯示規格等方面甚至達到了常規水準,moto razr 2022的華星光電內屏更讓人意外國產屏的進步。
移動平臺或者說處理器部分,所有的折疊屏都選擇了發布時最先進的旗艦芯片,一方面是高端產品的應有盡有,另一方面則保障了內屏多任務體驗水準在線。受限于機身由兩個部分各自組成的形態,折疊屏的不會有常規旗艦那么高規格的散熱系統,長時間游戲等重負載稍顯遜色。
機身形態帶來的限制不只在于重負載表現,在同樣依賴散熱提升功率和速度的快速充電上,目前仍以需要花費半個小時以上充滿的百瓦內方案為主。雙電芯組合起來的總電池容量也不會超過5000mAh,本就更耗電的內屏續航表現一般,有產品甚至為厚度而放棄加入無線充電能力。
影像是折疊屏最不旗艦的部分:機身體積和重量限制下無法使用超大底傳感器,轉而搭載主流的大底傳感器,加上大部分機型都沒有潛望長焦,因此整體影像表現沒有常規旗艦般極致。好在主攝+超廣角+長焦組合常出現在橫向折疊屏上,多焦段記錄需求仍可以較好滿足。
在硬件層面,2022年的折疊屏手機正在逼近當下能夠做到的極限:重量尺寸和手感難有明顯不足,屏幕顯示、整機性能已與常規旗艦無異,只是可靠性死角仍需等待技術重大突破。身形限制了充電、續航、影像發揮,不過各廠商都在盡可能提供相對齊全規格,至少不留體驗短板。
系統體驗開始利用折疊特性
折疊屏有了能堪一用的硬件,不過是走向更多用戶的前提,更關鍵的在于是否為相應場景和應對潛在需求,打造出一套適合的操作系統與體驗。iPhone能夠在短短幾年間重新定義智能手機形態,就在于其運行的操作系統結合硬件共同打造體驗,促進移動互聯網全方位進化。
今時今日我們能接觸到的折疊屏系統,更像是針對大屏幕下使用盡可能提升效率,將原本常規手機層面的操作習慣延伸到更大畫幅、更方正比例的環境中。當然這些都是橫向折疊屏的變化,縱向折疊屏展開后就已經等同于常規手機,合蓋后小小外屏的交互仍處于“添頭”范圍。
最容易被普通用戶感知的,是將多個應用同時呈現的多任務體驗。現在所有的折疊屏都能在大屏上提供分屏+小窗多任務共同運作,理論上來說多任務能夠帶來使用效率提升,不過怎樣才算是真正的改變交互而非花拳繡腿,對于這個相對年輕的手機細分賽道還有得研究。
在三星新近發布的Galaxy Z Fold 4上,用戶可以通過底部的應用圖標在不同的任務界面快速切換,有種桌面系統的多任務管理風格。而在國產廠商的系統中,則是標配了可快速訪問應用分屏組合的能力,而且都以各自的交互理念,提供了三指滑動即可從單應用進入分屏的功能。
另一個有不少廠商在意的,是屏幕尚未完全展開固定在較大角度的懸停模式,此時內屏的上半部分可作為純粹的顯示界面,下半部分則進行相應的交互功能。這類創新試圖滿足諸如特殊拍攝角度時的便利性、無需額外支架用來觀看影片等場景,但始終更類似噱頭而非實用功能。
真正讓我們認為折疊屏系統體驗正在變好的,是針對長期使用暴露出來的問題的改進,比如展開/合蓋切換前后,內外屏內容顯示狀態應該做怎樣的變化。早期折疊屏還需要手動重啟應用調整顯示比例,現在基本實現了應用界面自適應調整,所有操作都可以不被打擾地無縫延續。
內屏尺寸普遍來到了8英寸水準,如何利用好這個比例在手機中相當特殊的屏幕,是廠商改進折疊屏系統時的思考題,做不好不要緊但做好了能贏得額外好感。一類常見做法是對應用單獨設置比例,即使放棄顯示面積也要保證效果,小米MIX Fold 2甚至能只用半屏玩游戲。
總的來說,操作系統層面仍處于發展階段,能看到一些針對實際體驗的改進,但本質上還是在常規手機系統的長線延伸,做的是加法而非乘法。廠商需要用更多研發資源發掘大屏幕以及雙屏切換的潛力,拓展出更多有實際價值的獨有體驗,讓折疊屏不會停留于硬件層面的大。
應用生態終于邁過“生死線”
應用生態是硬件、系統之上的又一環節,當我們談及iPhone和iOS有多么偉大的同時,始終無法繞開千萬應用開發者共同參與的應用生態。是一個個應用承載的服務和內容,構建起我們所熟知的移動互聯網,最終推動現代智能手機演變成今天的形態,折疊屏有必要為之做好準備。
這也是用戶放棄折疊屏的最大阻攔:應用沒能在大尺寸內屏正常顯示,強行橫向拉伸出來的畫面幾乎無法使用;當時略顯奇葩的超長屏幕比例,使得回到外屏的體驗也不盡人意。輕薄機身或許能消除用戶拿起折疊屏的最后一公里,但長期使用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有應用生態解決。
在系統內置應用層面,手機廠商們已經做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借著安卓平板復興的勢頭,折疊屏下的系統應用大屏布局一并更新,都沒有再呆板地把界面拉伸填充,而是利用左右分欄、卡片靈活布局等方式,呈現信息密度與顯示面積相匹配的內屏界面,提升效率和便利性。
目前已經有部分應用響應手機廠商號召做出改變,影音娛樂、移動辦公等領域,針對大屏下面的顯示和體驗進行完善。這些應用嘗試與內置應用一樣,在外屏顯示時與常規手機上保持一致,而打開內屏又會有針對大屏的專用界面與交互,把增加的顯示面積利用上。
將應用上下層級界面改為左右并行顯示的“平行視界”,在改善安卓平板應用體驗后又輻射到了折疊屏。如此做法對于應用開發和手機廠商后期維護的成本都相對更低,而且用戶也無需付出精力去理解為什么內外屏顯示的應用界面有何區別,直接上手使用就是。
今年年中,預先提供了大屏下相應體驗規范和開發接口的Android 12L系統到來,使得手機廠商不必單獨在應用適配上耗費太多資源,可以立享行業進步帶來的應用生態豐富度。推動第三方應用廠商把適配新統一標準又快又好地完成,就成了各廠商接下來需要一致進行的工作。
相較最初的橫向折疊屏產品,現今的應用生態已經有了長足進步。手機廠商從系統層面給體驗改觀預留接口,應用開發者也愿意順應趨勢做出改變,折疊屏內外屏幕切換的核心價值終于能有效利用。只不過,讓更多應用可以更好地在大屏幕上顯示,是需要持續投入的長期工程。
折疊屏在變好,但還沒成為大勢
在2022年的折疊屏手機值不值得買的問題上,我們得到了相對明確的答案。
如果只是想要用上更高規格手機功能,對目前仍屬主流的影像、游戲、充電等場景有足夠高要求,希望手機相對皮實經久耐用的話,那么折疊屏并不適合你。為了滿足折疊這一根本,折疊屏做了較多取舍,也就沒法成為讓所有人滿足的全能旗艦。
反過來,如果你不在意拍照表現、游戲穩定性、充電速度是否有達到當下的極致,而且對提升移動互聯網使用效率提升有明確需求,就是想要足夠便攜的大屏幕打破瓶頸,不在意售價和潛在的損壞可能性,那么當下的折疊屏已經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