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程大發
編輯 | 劉海川
按照國際權威定義,社會保障是指社會通過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對其成員提供的保護。社會保障能夠保障人們在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時基本收入和基本醫療不受影響,消除后顧之憂。
2016年11月,國際社會保障協會(ISSA)第32屆全球大會將“社會保障杰出成就獎”(2014—2016)授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獲此殊榮的國家。這意味著,中國在社會保障方面做出的承諾和成就得到世界性的認可。
2012年,時任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在中國社會保障30人論壇年會上表示,2011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超越“50%”,這一轉折點的出現,表明我國社會保障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要求我們在更高層面和以更大強度加快推進社會保障城鄉統籌的步伐。”到2022年8月,人社部副部長李忠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10年來,我國建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
從2012年到2022年,中國社會保障事業10年來發生了哪些變化?來看下面這些關鍵詞:
應保盡保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2019年5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保障堅持應保盡保原則,健全統籌城鄉、可持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穩步提高保障水平。
10年來,我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商三項社會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從2012年的7.9億人、1.5億人、1.9億人,增加到2022年6月的10.4億人、2.3億人、2.9億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則從13.4億人增加到13.6億人,社會保障基本實現全民覆蓋。
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余6.9萬億元,社會保險基金年度收支規模超過13萬億元,市場化投資運營基金超過8萬億元,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從城市到農村,通過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精準推進重點群體參保,我國建立了世界上覆蓋人數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
基本保險制度
10年前,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新農合”(全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保障農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的“新農保”(全稱“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農民津津樂道的社會保險制度,一個管治病、一個管養老。
10年來,這兩項制度經歷巨大變化,“新農保”和“新農合”先后于2014年和2016年開始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如今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名稱變化背后,是制度改革的不斷突破。
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了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形成職工養老和居民養老兩大制度平臺,填補了部分群體缺乏保障的制度空白;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制度,則統籌推進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為人民健康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全國統籌
2012年,時任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曾介紹,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城鄉居民低保是最主要的三項。到2011年底,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已全面建立并覆蓋13億人;城鄉居民低保覆蓋了所有省區市,最后的攻堅點是基本養老保險。
10年間,我國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增加近一倍,基金年度收支規模增加兩倍,國家先后4次統一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全國基礎養老金標準。
2018年7月,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正式實施,均衡了省際結構性矛盾,緩解了中西部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省份基金支付壓力。隨后,基本養老保險統一養老保險單位費率,全面實現省級統籌,按照全省統一公布的職工社會平均工資作為繳費基數和計算養老基金。
省級統籌為在更大范圍內互助共濟創造了條件,也為實施全國統籌奠定了基礎。2022年1月起,基本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開始啟動。
在線化
2012年以來,我國社保卡持卡人數從3.41億人增加到13.6億人,電子社保卡持卡人數增至5.36億人。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累計訪問量已超36億人次,有效方便了群眾跨省通辦、一網通辦。
線下渠道,社區有社保自助一體機;微信、支付寶等在線支付平臺上,社保卡的各項功能也均被打通。這些社保服務新模式,讓參保者不用到銀行排隊領養老金,不用到社保所查詢信息,只需輕點手機或鼠標,足不出戶就能辦好社保業務。
社保關系轉移接續問題也逐漸得到解決,城鄉間流動障礙逐漸消除。國家異地就醫結算系統上線運行,全國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的“高速路”全面修通,連接所有醫保統籌地區,符合條件的參保人員告別了“墊資”“跑腿”的煩惱。
10年來,從中央到省、市、縣、鄉鎮(街道),統籌城鄉的五級社保經辦管理服務網絡基本形成,管理服務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強,群眾社保事務實現就近辦、線上辦、快速辦。
保費降低
2013年,《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規定》開始實施,將企業繳納險種從養老、醫療、失業三項擴至五項,新增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
曾有專家擔心,強制繳納“五險”可能導致此前未按規定參保的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用工成本壓力大幅增加,從而減弱此類企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意愿。為此,2015年,國務院先后決定適當降低失業、工傷和生育三項保險的費率;2016年又階段性降低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費率;2020年,國家還出臺了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政策,推出“免、減、緩”三項措施。
2022年8月,人社部副部長李忠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近年來,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降低企業成本,穩市場主體穩就業,黨中央先后7次部署降低社會保險費率,5項社會保險費率總水平從41%降至33.95%,單位費率由30%降至23.45%,企業社保成本大幅降低。
待遇提高
隨著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各級財政投入持續增加,10年來,我國各類社會保險待遇水平不斷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連年上調;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待遇不斷提高;國家投入社會救助的財力不斷增長;低保標準也逐年提高。
2012年以來,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從1686元增長到2987元;城鄉居民月人均養老金從82元增長到179元;月平均失業保險金由707元提高到1585元;月平均工傷保險傷殘津貼則由1864元提高到約4000元。基本醫療保險方面,目前,我國職工醫保、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分別為80%和70%左右。
2022年,《關于做好2022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財政繼續加大對居民醫保參保繳費補助力度,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新增30元,達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10元,同步提高個人繳費標準30元,達到每人每年350元。
“救命藥”降價
10年來,各項醫療改革政策頻出,包括分級診療、藥品審批制度、互聯網+醫療、精準醫療計劃等等。
其中,針對進口“救命藥”買不起、拖不起、買不到等“痛點”,2018年4月和6月召開的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都進行了討論,決定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并鼓勵創新藥進口,加快已在境外上市新藥審批、落實抗癌藥降價措施、強化短缺藥供應保障。
2021年3月起,《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0年)》正式實施。新版國家醫保目錄通過本次調整,新增了17種抗癌藥。
當前,我國群眾醫藥負擔歷史性下降,國家集中帶量采購234種藥品、平均降價53%;集采2批耗材、平均降價超80%;整合全國需求談判議價將250種新藥納入目錄、平均降價超50%;集中采購品種中,使用高質量藥品的患者比例從50%提高到90%以上,累計降低藥耗負擔超5000億元。
病有所醫
從2012年到2015年,我國醫保制度在穩定參保率、提高籌資標準、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和建立大病保險方面成效顯著,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醫保制度“三橫三縱”體系框架。
2016年以后,我國建立起了高效運行的全民醫療保障制度,特別是2018年國家醫療保障局組建成立后,醫保統一歸口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健全。
10年來,我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醫療保障網,實現居民醫保和大病保險城鄉統一;初步形成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托底,其他保障措施共同發展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醫療保障質量穩步提高;基本醫保待遇水平保持穩定,大病保險水平穩步提高;支付方式改革進一步深化;系統集成協同推進醫藥服務供給側改革;服務便民程度明顯提升,異地住院墊資、“跑腿”報銷問題基本解決。
目前,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基金年收支均超2萬億元、惠及群眾就醫超40億人次,對破解群眾看病貴問題、支持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和推動共同富裕發揮了重要作用。
職業傷害保障
隨著互聯網平臺經濟的蓬勃發展,我國新業態從業人員的數量也在快速增長。近年來,國務院連續4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權益保障問題。
2021年7月,人社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近年來,多位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在議案提案中建議,率先將工傷保險與勞動關系解綁,讓所有靈活就業人員都能在勞動過程中享受到工傷保險或職業傷害保障。
2022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完善靈活就業社會保障政策,開展新就業形態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廣東、浙江、江西等地已陸續展開新業態從業者的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在已經實行試點的各級政府實踐中,保障新業態勞動者職業傷害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施行單獨的職業傷害險;另一種是將傳統“五險”中的工傷險單獨拎出來。雖然還需要完善制度,但是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意味著,社會保障順應時代發展,隨著新業態正在前進。
就業優先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就業工作,近年來更是明確把就業擺在“六穩”“六保”之首,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就業優先導向顯著增強。人社部副部長李忠近期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十年,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14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
一方面,我國城鎮就業規模顯著擴大,10年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億人,調查失業率總體低于預期控制目標;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城鄉就業格局發生歷史性改變,2021年城鎮就業人員占比達到62.7%;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增強,從業人員占比從2012年的36%提升到2021年的48%;失業水平保持低位,城鎮調查失業率總體低于預期控制目標;重點群體就業平穩。十年來,8000多萬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水平保持穩定,農民工總量增至2.9億人,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保持在3000萬人以上。
另一方面,勞動者職業技能素質持續提升,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初步建立,技能勞動者總量增至2億人以上;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春風行動、百日千萬網絡招聘等特色活動成效明顯,人力資源服務業規模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