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楊舒鴻吉
2022年9月20日下午,上海舉行“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黨委專題系列第二場新聞發布會——科技創新專場,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科技創新工作的進展成效。
據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黨委書記徐楓介紹,十年間,上海科技實力邁上新臺階。上海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679.46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819.8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3.31%增長到4.21%。一批重大原創成果相繼涌現,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綜合水平邁入全球主要創新型城市前列,2021年在世界科技創新集群中排名第8。
在全球的多個“首創”成果中,上海研發、上海發現身影頻現。
徐楓舉例道,10拍瓦激光放大輸出、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首次人工創建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等一批上海成果,實現了多個全球“首創”。2021年,上海同時牽頭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高等級獎項。2022年,軟X射線裝置實現國際上波長最短的回聲型自由電子激光。
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計牽頭承擔國家重大專項項目929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554項,資助資金和項目數量居全國前列。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壯大。
在中央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上海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邁出堅實步伐,一批在滬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功進入首批重組序列。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加快建設,已建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4個,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群初現雛形。
高水平研究機構和研究型大學加快發展,上海先后啟動建設李政道研究所、量子科學研究中心、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一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的新型研發機構。
上海在中科院上海分院、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試點“基礎研究特區”計劃,加強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科技領軍企業培育發展不斷加速,打造了一批頭部企業牽頭的開放式創新平臺,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有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徐楓透露,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71家上海企業登陸科創板,市值超1.4萬億元。
聚力三大先導產業關鍵核心技術,上海成果不斷。
上海支持建設“超越摩爾”八英寸MEMS研發中試線和硅光子中試研發線,成套工藝、裝備材料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建設集成電路材料、裝備和工藝器件領域的開放創新平臺,先進射頻、毫米波等技術取得一批創新成果。
十年來,在生物醫藥領域,上海研制了CAR-T細胞治療產品等16個I類創新藥;其中,2021年8個,全國占比約1/4。全身5T磁共振設備等1802個三類醫療器械獲批上市。全球排名前20的藥企中,有14家將研發總部或創新中心設在上海。
人工智能領域,上海打造國內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推動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涌現一批自主智能、自主通用、認知融合、魯棒可信等方向的創新成果,應用于國際首條“5G+L4級智能駕駛重卡”示范線路等智能經濟、智能社會重大場景。
同時,上海支撐引領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研發完成面向web3.0技術的互聯網操作系統(Conflux OS),由上海抓總研制的太陽探測試驗衛星“祝融號”成功發射,全海深無人潛水器“思源號”實現8072米最大下潛,燃料電池汽車電堆關鍵零部件、動力系統及整車項目涌現一批自主研發成果,數字孿生、智能制造及機器人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科創政策改革方面,上海形成了以“科創22條”為總領、科改“25條”為主線、科創中心建設條例為基本保障、各重點領域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協同實施的創新政策體系,出臺一批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
十年來,上海科技全球影響力顯著提升。
徐楓還透露,上海高新技術企業從2012年的4311家增長到2021年的2萬多家;集聚了516家外資研發中心,5個國際科技組織在滬設立代表處,上海正日益成為全球極具吸引力的創新創業與投資熱土之一。截至2021年,持永久居留證外籍人才數量約占全國的1/3,累計核發外國人工作許可證約占全國的1/4,連續11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上海累計與五大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已累計在23個國家共建聯合實驗室28個、國際技術轉移與孵化服務平臺14個。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黨總支書記、所長石謙在會上指出,從自身進步維度來看,上海正朝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目標快速邁進。
數據顯示,上海科創中心指數從2012年109分增長到2021年380分,連續十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速。2012年到2021年,研發投入從679.46億元上升到1819.8億元,增長了近兩倍,研發強度從3.31%提高到4.21%,無論是總量規模還是投入強度,均處于全球前列的水平。同期,表征科研成果產出的技術合同成交金額從588.52億元提高到2761.25億元,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從4311家提高到超過兩萬家。
2021年底,上海擁有兩院院士185人,高水平原創成果不斷涌現,2021年上海在《科學》《自然》《細胞》三大期刊發表論文107篇,占全國的比重達到了29.8%。同時,科技成果轉化效益持續提升,加快輻射全國帶動長三角,2021年上海技術合同成交額占全國的比重為7.4%,其中向長三角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了384.82億元,比2012年32.55億元提高了10倍以上,占同期上海技術合同成交額的比重也從5.53%提高到13.94%。
石謙認為,從全球影響維度看,上海已邁入重要科創城市的行列。在2021年各個國際權威機構發布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城市榜單上,上海都處于8-15名的位置,并保持著穩定提升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