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周四表示,今后房地產業哪怕只保持現有建設規模不再擴大,平均每年都會有1/3新建住房過剩。他建議政府收購適用的滯銷房產,轉為廉租房和公租房。
王小魯在“鳳凰灣區財經論壇2022”上表示,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7.6平方米,加上空置房和正在施工的住房及待售住房,全國城鎮住宅存量估計超過490億平方米,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近54平方米,折合居住面積約38平方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城鎮住房已接近飽和。
他認為,假設今后到2035年城鎮化率再提高10個百分點,達75%,城鎮人均居住面積提高到42平米(建筑面積60平米),城鎮充其量還需新建147億平米住宅,未來14年,平均每年只需新建10.5億平米住宅,城鎮住房就將完全飽和。
但是,“過去3年,平均每年新開工住宅面積15.9億平米。今后房地產業哪怕只保持現有建設規模不再擴大,平均每年都會有1/3新建住房過剩。”王小魯說。
他進一步指出,2001年全國土地收入接近1300億元,相當于地方財政收入的10%,2021年更是高達8.7萬億元,相當于地方財政收入的78%。賣地收入已成為地方財政重要的支撐。住房嚴重過剩會導致土地需求下降,進而導致地方財政“水源”干枯。
對這一可能出現的局面,王小魯建議,政府可以收購適用的滯銷房產,轉為廉租房和公租房,并通過政府采購擴大保障性住房建設。
“這一方面可以減輕房地產業和銀行業受到的沖擊,另一方面把保障性住房覆蓋面擴大到合理水平,分步使保障性住房能夠滿足城鎮低收入和中下收入居民的居住需要,應覆蓋未取得戶籍的城鎮常住人口。”他說,“但整個過程必須公開透明、建立規范,防止幕后交易?!?/p>
他還表示,可適當延長房企還貸時間,清理壞賬,整頓金融。貨幣當局可以適當釋放一定貨幣,例如通過降息減輕企業負擔,但仍要堅持貨幣總量控制,不要搞“大水漫灌”。同時,改革土地增值稅制度,政府對土地交易中的大幅度增值部分征收適當比例的土地增值稅,用于補充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資金的不足。
此外,王小魯強調,政府要過緊日子,壓縮不必要和不急需的政府支出,轉向量入為出的理財觀念,把更多的資源留給市場配置,減輕企業負擔,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實現政府職能轉變,政府退出競爭性市場活動,轉向以提供公共服務為中心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