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景源
“作為一名交警,比起指路,我更關心的是市民的交通安全。”2022年9月28日,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召開“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最佳實踐地——地方立法積極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探索與實踐工作匯報會”。會上,來自上海市公安局黃浦分局交警支隊、被稱為外灘“活地圖”的民警黃俊,分享了自己參與立法的故事。
黃俊從警九年多,在工作中遇到過各種各樣的事故。他通過公安內部數據及互聯網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在摩托車、電動自行車駕乘人員死亡事故中,約有80%為顱腦損傷致死,而正確佩戴安全頭盔能夠將交通事故死亡風險降低六到七成,對保護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只需一個小小的頭盔,就能起到這么大的保護作用,何樂而不為?
于是,黃俊見到非機動車駕駛員就勸說“戴頭盔、保安全”,沒想到對方直接反問:“警察同志,不戴罰款嗎?”
“一句話就把我噎住了。沒有法律上的約束,勸說又有多大作用呢?”黃俊頗為無奈。
2020年,上海市人大將《上海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納入立法計劃,立法過程中,上海市人大廣泛傾聽社會各界意見。作為身處非機動車執法管理一線的交警,黃俊建議將 “電動自行車駕乘人員佩戴頭盔”納入此次立法。
2021年2月26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上海市非機動車安全管理條例》,“電動自行車駕駛人和乘坐人員佩戴安全頭盔”被明確寫入提條例第22條第五項。“基層執法人員的呼聲得到了回應。”黃俊說。
雖然“戴頭盔”寫進了立法,但距離普遍落地還有一段距離。黃俊說,在執勤中,他遇到過不戴頭盔的理由五花八門,有嫌戴頭盔太熱的外賣小哥,有埋怨帶著頭盔頭疼的大爺,有害怕頭盔壓壞發型的阿姨,他都一一向他們進行解釋。“想讓大家知道,交警做這些不是為了罰款,是為了每個人的安全。”
據悉,歷時16個月,上海電動自行車的戴盔率達到95%以上。
目前,上海市人大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公眾參與立法的制度和形式。上海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員陸曉棟舉例解釋,在編制立法規劃計劃過程中,要向市級、區級乃至街鎮等基層單位和高校院所以及專家學者等多方面征求意見,認真研究各方面提出的立法建議選題。“戴頭盔”入法就是就是這一形式的生動體現。
在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立法更是已“飛入尋常百姓家”。2015年7月,虹橋街道辦事處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首批設立的基層立法聯系點。
界面新聞從會上獲悉,7年來,虹橋街道辦事處基層立法聯系點已完成108部法律、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意見征集,歸納各類意見建議2000余條,162條建議被采納,其中全國人大采納121條。
在征詢體育法修訂草案意見時,虹橋街道首次與殘聯合作開展面向殘障人士的意見征詢,長寧區聾人協會主席曹瑞強得知自己提出的公共體育場地建設應該考慮到特殊群體的使用需求意見被采納,表示“立法意見征詢工作的創新,讓弱勢群體感受到了法治和民主的溫度”。
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上海正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上海城市發展的全過程。
上海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員陸曉棟透露,截至2022年9月底,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設立六年多以來,總共對97件法規提出12340條意見,其中1148條意見被不同程度采納。聯系點提出的立法建議數量和采納數量也在逐年增長。2020年提出建議數和采納數分別為2770條和254條,2021年分別為3103條和354,今年僅1-9月底就達到了4467條和49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