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燃財經 陶淘
編輯 | 曹楊
豆瓣8.3分,B站破2000萬播放量。月底在豆瓣開分的硬核科幻動畫《黑門》,再一次打開了國產科幻動畫的新大門。在《二十不惑2》《麓山之歌》《蒼蘭訣》等愛情、職場、主旋律、古裝等不同題材的重重包圍下,仍在豆瓣口碑劇集熱榜中殺出重圍,位列第二。
“《黑門》之所以可貴,是因為這部作品選擇了最復雜的腦科學,是一部完全原創的科幻故事,從劇作方面來看,屬于上乘作品。” 談起《黑門》,科幻社群 “極客電影” 創始人李東東如此評價道。
與此同時,“人性與倫理的深刻母題”“科幻結合懸疑的雙重屬性”,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和“對未來人類與社會的前瞻性”等,都成為了網友對其的積極評價。
實際上,在拍攝期間,和其他國產動畫一樣,劇組同樣克服了重重困難。
“資金和制作周期的不足,是我拍攝《黑門》時遇到的兩個最棘手的問題。” 導演兼編劇徐一超對燃次元表示,3年的籌拍期間,所剩預算不足,自己和顧問就開始 “用愛發電”,“如果時間倒回到拍攝之初,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否堅持到最后。”
《黑門》制作的過程雖然艱辛坎坷,但也是幸運的,在經歷了種種困境之后,它最終成功上線,并獲得了來自各方的關注。
抖音上,截至9月30日24時,搜索話題 “動畫黑門”、“動畫黑門燒到了我的腦巴”,分別有超1.0億次播放量和2600萬次播放量。話題#科幻動畫黑門開分8.3#同樣毫無懸念登上了微博熱搜榜。
而《黑門》的成功,除了主創團隊的用心之外,也離不開國創(即“國產動畫”的簡稱)近年的積淀。
2015年,國產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上映,在拿下了9.54億元的票房和8.3分的豆瓣高分后,“迄今為止最有良心的‘國創’”的評價也隨之而來。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火爆全國,50億元票房之后,國創的市場規模也得到了躍升。艾瑞咨詢數據,2020年我國動畫產業產值從2016年的1320億元增長到了2212億元,年均增長率約13%。
與此同時,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以后,我國的科幻產業總值也在同步增長。
《2020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科幻產業總值658.71億元,比2018年的456.35億元增長逾200億元。即便是在第三產業受疫情影響較大的2020年,中國科幻產業總值依舊達551.09億元。上述報告指出,科幻游戲產業產值480億元,科幻影視產業產值為26.49億元,國產科幻電影占據總體科幻電影票房的比例大幅提高。
而今年暑期檔,上線的共計16部影視作品中,科幻題材占據了四分之一。包括《獨行月球》《外太空的莫扎特》在內的影片,截至8月底攬獲了38億元左右的票房,在91億元的暑期檔票房中占比達41.7%。
或許正如徐一超所言,“我們在拍攝《黑門》的時候,國創與科幻作品,已經站在了不少巨人的肩膀上。”
不過,盡管網友與市場的反饋良好,但當下,科幻國創存在的痛點也不可忽視。
細分市場較高的受眾門檻,導致行業資金流入謹慎,資金不足又帶來編劇等主創人才的青黃不接。與此同時,各大視頻平臺動畫劇采用的買斷模式,使科幻動畫的良性創作機制還沒有被激發等等因素的存在,仍在影響著國產科幻動畫的發展。
種種跡象表明,國產科幻動畫,依然在開疆拓土的路上。
復雜的腦科學設定
令人欣喜的是,盡管困難重重,但科幻國創這個細分市場,在《靈籠》《黑門》等作品的問世之下,已經有了一個不錯的開端。
根據《黑門》的故事線:在腦機系統高度發達的2058年,白洋市一家叫 “綠洲” 的腦機系統科技公司,在進行腦機系統的日常維護時,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癥狀——“蜂群癥”(即去中心化的、不同的人可以共享思維,甚至可以交換記憶的癥狀)。為了遏制“蜂群癥”,眾多平凡英雄前赴后繼。
談到《黑門》,創意制片人、資深電影策劃王雙表示,切入腦科學領域創作,是一個挑戰,“即使放眼全球市場,腦科學題材的動畫都不多,國內此題材的動畫就更微乎其微。”
如王雙所說,據燃次元不完全統計,在全球動畫市場,腦科學動畫作品確實寥寥。典型代表有《攻殼機動隊》系列、《銀翼殺手》系列、《紅辣椒》。但如果擴展到影視劇領域,則相對多了很多,比如《西部世界》《我,機器人》《機械姬》《人工智能》《機械公敵》《異形》等。
國產方面,近五年來,各大長視頻平臺的科幻國創,主要涉及的題材包括外星文明主題,比如《星游記》系列、《我的三體》系列、《星骸騎士》等;生化災難主題,比如《靈籠》、《吞噬星空》等。除騰訊視頻獨播的《逆轉次元:AI崛起》之外,《黑門》是第二部與腦科學相關的國創作品。
值得關注的是,《黑門》不僅有著對人與人工智能之間關于“科技向善”的普遍探討,還是國內少有的、建立在較為嚴密科學邏輯之上的硬核腦科學科幻作品。
“我的靈感來自于諾貝爾獎獲得者彭羅斯和哈梅洛夫提到的‘量子調諧還原論’,即‘靈魂可能誕生于人腦本身’,在此基礎上再對故事進行延展。”徐一超透露。
與此同時,為了增強動畫的嚴謹性,《黑門》還邀請了科學領域頗有聲譽的戴文招、姜森原等博士作為動畫劇集的科學顧問。徐一超透露,包括動畫中一些近未來世界觀架構里的人造名詞,比如“計算神經學“等,均是在提供了指導意見后所確定的名字。
此外,盡管“科幻+懸疑”相疊加的題材,在海外影視劇中并不少見,但在國產動畫領域里,還是首部。
“我本身是一位懸疑劇愛好者,對懸疑劇的喜愛也讓我逐漸提高了對該題材劇集的要求。但《黑門》劇情緊湊,每集中還會伴有很多次反轉,在我這種懸疑粉看來,都是加分的,我很喜歡這種燒腦的感覺。”《黑門》劇粉佳佳告訴燃次元。
而恰到好處地融入中國文化,或是《黑門》廣獲贊譽的另一個閃光點。
“中國古代的寶劍、落地花瓶上的花鳥紋飾,以及‘綠洲’科技集團老板墻上掛著的老子箴言,都讓人印象深刻。”佳佳笑談,“還有動畫中不斷出現的驢肉火燒,經常能把我看餓。”
王雙對此評價,在之前的國產科幻作品中,人物的表演、臺詞、情節的設計都會有比較重的歐美或日本作品的模仿痕跡。“而《黑門》不同,它把科幻的概念和中國式的語境恰到好處地結合在一起,看劇的感覺是‘自成一體’的,毫無違和感。”
科幻國創缺什么?
盡管在題材的選取和文化的傳播上,《黑門》還算不錯,但由于資金與制作周期的不足,還是讓《黑門》有著許多不夠完美的地方。
“劇情過關,但特效一般。尤其是涉及到劇中人物的表情、肢體動作等,會稍顯僵硬。” 佳佳直言。
不止佳佳,一位從事后期視頻剪輯相關工作的《黑門》劇粉也表示,劇集中的黑場轉場、部分畫面切換等,過渡都不夠自然。
徐一超本人也承認,《黑門》的制作確實存在一些遺憾,“比如,由于制作周期有限,20分鐘一集的劇集體量,相對真人影視劇來說,在敘事方面的展開會有所欠缺。”
事實上,《黑門》的遺憾,也是國創面臨的普遍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從立項到完工,歷時八年之久,期間導演田曉鵬不僅找到妻子、父母甚至岳父母籌資拍攝,直至最后甚至還尋求了眾籌。歷時三年打磨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同樣如此,其6000萬元的制作費用來自1600人的眾籌。
“由于與真人影視劇制作方式不同,動畫制作周期動輒兩三年起步,資金回籠周期也因此會更久,這就讓制片人很容易在動畫投資面前望而卻步。一旦投資,為了及時回本,制作團隊的工期就會變得比較緊張。這便是動畫行業普遍會遇到的資金與制作周期不足的根因。” 動畫行業長期觀察者小艾如是說道。
但好在,不管是《西游記之大圣歸來》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在票房上都得到了喜人的回報。“然而,”并不是所有國創只要肯付出,就一定會有收獲。比起籌資碰壁的沮喪、制作周期的漫長,更熬人的或還有最終市場反饋的不確定性。
比如今年夏天上映的科幻動畫電影《沖出地球》,歷時六年、耗費2000萬元,最終票房卻只有1005.8萬元。對于《沖出地球》的導演胡一泊而言,這不但意味著多年來的心血幾乎沒有被看見,還意味著高額的負債。
不過,科幻動畫導演,大抵都不會對自己作品的市場表現抱有太高的預期。“沒有網友熟知的神話IP做背書,去做原創科幻動畫,觀眾能否接受新的價值觀和相關IP人物,是一場冒險的征途。”徐一超坦言。
對此,李東東還表示,現階段投資追求的還是“商業的確定性”。正因如此,小眾的科幻題材在市場上才更容易遇冷,“不夠寬松的市場環境里,很難生長出多元化的科幻作品。”
除此之外,燃次元接觸到的多位影視動畫行業的從業者均表示,人才的不足,則是制約行業發展的另一主要因素。
“事實上,《流浪地球》之后,國內的科幻題材作品,處在一個青黃不接的階段。”王雙表示,《黑門》之前,上一部公認的優質科幻動畫,還是三年前的《靈籠》。“我個人看來,這是由于科幻動畫對于主創的要求更高。相較于傳統影視劇更多對影視創作技術和手法的要求,科幻動畫還對視覺上如何去呈現復雜的文本有著更苛刻的要求。”
徐一超也指出了跨界人才的稀缺性與重要性,“在《黑門》劇本撰寫之前,本來是希望把故事交給專業的編劇來寫,但后來卻發現,職業編劇在科學素養方面有所欠缺。而科幻文學家能寫好小說,但又缺乏編劇思維,比如可視化的表達等。”
“我最終還是認為自己來當主筆更合適一些。當然,合作伙伴也都提供了很多具有啟發性和實踐性的建議。某種角度上來看,我認為科幻影視作品需要更多跨界的人才。”
百花待齊放?
盡管急需補足功課是現階段科幻國創不爭的事實,但對于其發展前景,多位業內人士均對燃次元表達了對行業的信心。
事實上,在近十幾年出品的科幻國創影視劇集中,《星游記》(2011年)、《我的三體》(2014年)、《雄兵連》(2017年)、《靈籠》(2019年),在豆瓣上分別獲得了9.6分、9.4分、8.1分和8.3分。而這些作品的優質水準,也逐漸增強了“優愛騰芒”和B站對科幻國創的信心。
從幾大視頻平臺共計上線的科幻國創數量來看,2019年9部、2020年10部、2021年9部基本持平,但B站和騰訊視頻對科幻動畫的投資卻不斷加碼。
以騰訊視頻為例,據燃次元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騰訊總共投資了7家與科幻動畫相關的公司,包括《靈籠》背后的藝畫開天、《吞噬星空》背后的玄機科技、《雄兵連》背后的駿豪宏風,以及《星骸騎士》背后的黑巖網絡等。而騰訊對這些公司的投資時間,集中在2017年至今的5年里。
數據來源/雷報、天眼查等 燃次元制圖
愛奇藝方面,盡管科幻動畫尚未成為該平臺的發力點,但在“2021愛奇藝世界·大會”上,愛奇藝也表示未來3年將推出200部國創作品。對于早在2011年出品、由愛奇藝獨播的《星游記》這樣的科幻動畫而言,其背后的制片方卡酷傳媒的控股方,則是傳統媒體北京廣播電視臺。
“當擁有更豐富宣發與制作經驗的流媒體平臺入局科幻影視和動畫,制作公司也就會擁有更充足的資金,同時在流媒體平臺的營銷經驗之下,作品也能在市場中更快打開局面。” 小艾分析表示。
不過,就目前來看,科幻國創離百花齊放,尚存一定的距離。
首先就是科幻作品數量的相對不足。對于在科幻國創方面布局靠前的B站和騰訊視頻來說,B站在2021年總共上線了44部國創,其中科幻題材4部,而搞笑、熱血、奇幻玄幻類型的分別為6部、9部和10部以上。同期,騰訊視頻上線的國創共49部,其中玄幻奇幻題材更是占據了半壁江山,科幻題材同樣只有4部。
“這顯然是因為題材小但投資大的內容,對于平臺來說,風險也就更大。” 李東東坦言,不管是對從業者還是對平臺,都需一種長遠的行業激勵機制。
外部激勵之外,科幻動畫業內人士也在試圖找到商業模式的更優解,以盡力形成自給自足的產業閉環。“在動畫劇集市場,平臺方與制作團隊之間,基本都是買斷式,如果采取網絡大電影、部分真人劇集這樣的分賬模式,主創團隊的報酬與C端的播放效果緊密相關,這便可以提升我們的創作動力。”徐一超表示。
除了活化科幻動畫市場,對于科幻國創的增量與提質而言,科普教育也不可或缺。在王雙看來,一部優秀的科幻影視或是動畫作品,擁有一個強有力的IP,不僅可以帶動科幻全產業鏈的發展,也能起到促進科普教育的作用。
“以《流浪地球》為例,其科普繪本賣得很好,科學知識也可以基于此通過中國人自己的故事寓教于樂地得到傳播。一方面,既可以激發年輕人包括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能培育出未來潛在的科幻人才。” 王雙進一步表示。
對此,李東東談到,等到中國的科幻動畫,更懂得借力于科學界時,便會迎來又一個躍升。“比如美國,其在上世紀就建立了‘科影融合項目’,漫威的所有影片,都要經過科學顧問的層層把關,并且也早已驗證了其可行性。”
而在李東東看來,盡管國內科幻動漫在此方面起步相對較晚,但包括暑期檔的《獨行月球》,還有此次的《黑門》,也都已經做了相關嘗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科幻國創在科學理論方面肯定也會得到更細致的打磨。”
王雙還提到,從制作端來說,國內的2D、3D水準都已達到了國際水平,“很多動畫團隊都有參與海外動畫制作的經驗,也從中學習和吸納了很多先進的技術。”但同時,王雙也承認,現階段國內最大的短板,或是工業化體系的不足。
李東東也表示,目前國漫的問題或不在“技術”,而是“流程體系”。
“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才,來建立起創作體系,用更多的項目來‘哺育’并完善這個體系,如此一來,創作的效率與確定性,才會更高,科幻國創也才會走得更遠。” 李東東預測,科幻國創如果想要百花齊放,至少還需要再過2-3年。
*文中小艾、佳佳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