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在周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熱點問題研討會上,與會學者認為,當前中國就業市場面臨結構性矛盾,集中體現在青年人就業壓力較大和某些崗位的招工難。在此背景下,政策需要加大對吸納就業較多的中小企業扶持力度,高校在專業設計等方面也應提高對市場需求的敏感度。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表示,結構性矛盾是中國就業市場面臨的主要挑戰,短期來看,結構矛盾表現為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
“就業難就是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失業率處于較高水平,而招工難主要體現在藍領工人,特別是制造業的普工、技工以及生活服務類的家政服務人員等存在明顯用工短缺。”他說。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8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錄得5.3%,較7月下降0.1個百分點;16-24歲青年人失業率錄得18.7%,比上月回落1.2個百分點,仍處于較高水平。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表示,青年失業率高企與勞動力市場供給、需求兩方面變化存在關聯,但相比于供給端,需求端的影響更大。
他指出,今年高校畢業生達到1076萬人,和去年相比明顯增加,一定程度上給供給面增加了就業壓力。不過,從歷史情況看,供給因素對青年失業率的影響不應該超過0.5或者一個百分點,是很有限的,這和目前的青年人群高失業率關系不大。目前主要還是需求端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總量,二是結構。
從總量看,盧鋒表示,新冠疫情期間,我國經濟增速明顯回落,過去兩年平均增長率在5%左右,今年增速很可能會繼續下滑。從過去幾個季度看,增長波動水平在成倍上升,這在現實和預期方面都會影響到企業招聘需求。
從結構看,盧鋒說,長期以來,服務業的就業強度比較高,服務業人口占就業人口比重不斷上升,但疫情導致服務業占比提升被中斷,2022年上半年是54.2%,和2019年比略有回落。此外,政府對一些行業的強監管,也對青年就業產生了很大影響。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則認為,導致青年失業率較高的根本性因素是目前教育體系和市場需求存在一定背離。比如,護士、幼師、技術工人這類工作崗位的需求很大,但市場供給比較少,接下來需要用教育體系的分流來解決,單純依靠研究生擴招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在當天的研討會上,學者認為,面對目前青年失業率較高的問題,需要多措并舉,長短結合。
盧鋒表示,青年人就業壓力大和政策環境變化有關,也和經濟增長情況有關,要化解壓力需要針對根源采取相對調整政策,關鍵是對疫情防控策略做調整和優化,此外,還需要通過體制性的突破來釋放潛在增長率。
曾湘泉認為,未來需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本投資,增加其崗位創造能力和規模。“中小企業是創造就業崗位的主體,可以通過政府和市場化平臺構建合作的模式,定向為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應用和培訓服務,通過提升中小企業的崗位創造力,為未來幾年日益增加的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出路。
曾湘泉還建議,在各項重大經濟和社會政策出臺之前,引入就業影響評估,從而盡可能降低政策對就業產生的沖擊。高校層面,需要構建知識地圖和能力清單,提高對市場的反映速度和能力。
李超也認為,根據中央的安排,“十四五”時期的產業導向是大力發展制造業,未來人才的培養要大力匹配制造業發展,中長期來看,學校教育體制,高校招生,專業設計等都要更匹配社會需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