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刺猬公社 歐陽 世昕
編輯|李樂蜀
今年國慶黃金周,曾經被稱為“醬油界茅臺”的海天味業很難受。
2022年10月10日,假期后的第一個交易日,海天味業的股價開盤即下跌,跌幅一度超過8%,截至收盤,其股價為75.08元/股,總市值約3479億,相較前一個交易日,海天味業市值蒸發近360億。
這一切或許要回溯到9月10日由博主辛吉飛發布的一則短視頻。
那則視頻里,他向大家展示了“海克斯科技醬油”的合成方法。這位8月以來食品網紅界的頂流不走尋常路,通過對食品添加劑的解密,攪動了整個食品行業,掀起了一場關于食品安全的全民討論,而“醬油”等調味品成為了討論的主要對象之一。
辛吉飛:“學歷越低,危害越大”?
辛吉飛是誰?
對許多人來說,“辛吉飛”就像是突然間出現的“揭黑網紅”,以一種過分浮夸、直接的方式揭示了一系列讓人們焦慮萬分的行業內幕。
“辛吉飛”這個名字在中文互聯網病毒一般的擴散,最早是從8月開始的。在幾條“合成食品”的制作視頻走紅后,這個系列視頻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最終帶著那句“都是科技與狠活兒”在更大范圍的網民群體中走紅。
開始引發人們廣泛討論的是“海克斯科技”,該詞出自游戲《英雄聯盟》,是一種魔法和科技融合的頂尖技術。在辛吉飛略顯浮夸的表述中,這似乎已經成為食品工業一種加工方式的代名詞,添加劑也因此被更加妖魔化。
從燕窩到蜂蜜,從牛排到醬油,在辛吉飛的視頻里,似乎沒有什么現代食物能離開“科技狠活”。眼看著一堆邊角料碎肉經過一通操作變成牛排,香精加上幾滴陌生的添加劑就成了牛奶,那些添加進去的粉末和液體,都有著仿佛能集齊元素周期表的名字,確實很難讓人坦然接受。
辛吉飛快手作品列表
在揭露一系列“合成食物”“科技狠活”之前,辛吉飛便已經在網絡上活動許久了。就在去年10月,他在自己的賬號中分享了烤面筋等小吃和各種醬料的做法,甚至還有小吃店的選址和出攤指南。
2021年底到2022年6月份,辛吉飛開始在視頻中分享一些小吃制作中的添加劑以及“技術秘密”,其標志性的歪嘴和夸張的講述方式,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辛吉飛找到了自己的內容方向,在接下來的視頻里,他開始集中揭露“科技合成”食品的制作,也有了“標準化”的內容格式。
他先是對著鏡頭介紹今日“教程”的主角,“都是科技與狠活兒啊哥們兒”的經典臺詞結束。然后,他往原材料中一樣一樣地倒入添加劑,再說上幾句:“這小味兒一下就上來了”“多加就要倒沫子了”。結尾,他拿上卷紙沖向衛生間:“夾不住了!”
足夠“真實”的內容和個性的表達方式讓辛吉飛激起了各個平臺上對于食品安全的恐慌,他也由此迅速漲粉。飛瓜數據顯示,截至9月22日,近30天內“辛吉飛”漲粉647萬,作品平均獲贊24萬,9月29日注銷賬號之前,他在單一短視頻平臺的累計粉絲已經接近900萬。
辛吉飛的“揭黑”首先吸引了一批忠實的擁護者,一定程度上,這種對添加劑的披露是符合大眾對現代食品工業的批判想象的——這是對無良商家的揭露。在此基礎上,當辛吉飛面臨到平臺方面的內容調整建議,又或者是被多方批評時,這種情形被解釋為“資本絞殺”,又引起了更多人對辛吉飛的認同。
承接著辛吉飛的熱度,短視頻平臺上的其他食品行業博主也開始產出相關內容。比如短視頻網紅劉慫,憑借8月25日發布的“三花淡奶煮羊湯”視頻走紅,與辛吉飛同為“美食界科技狠人”,一個月內漲粉兩百多萬,目前粉絲數已達400萬。
劉慫抖音主頁
這些都讓平臺上對食品安全的恐慌成為了一種風潮,不論視頻內容是否與添加劑相關,總能看見評論區有人玩梗。
反對的聲音也同步出現,許多食品產業的從業者站出來指出辛吉飛視頻里存在的夸大問題,認為其所傳遞的內容是不科學的,視頻也暗示許多沒有危害的添加劑對人體有害,污名化添加劑會影響中小食品企業的生存。還有人調侃稱這些添加劑是“學歷越低,危害越大”,反過來玩梗嘲諷“科技派”,爭議不休。
一方面,部分網友持之以恒的在各大美食視頻下刷著“海克斯科技”“科技與狠活”,另一方面,部分食品行業從業者則將其視為引起恐慌的始作俑者,不專業、炒作、惡意攻擊食品行業等質疑隨之產生,在一些人眼中,辛吉飛與其粉絲已經成為“反智”“情緒化”的代名詞。
辛吉飛已然成為這場輿論戰爭的導火索和主戰場。
“海克斯科技”掀起輿論風暴
“海克斯科技”的爆火出圈只是開始,在辛吉飛宣布退出抖音之后,故事才迎來了真正的高潮。
9月22日,辛吉飛在抖音平臺發布了自己與抖音平臺官方的一段電話錄音。在錄音里,抖音官方工作人員稱收到了大量用戶舉報,要求辛吉飛調整視頻內容,并希望其能對后續作品的用詞及話術做一些優化和調整。辛吉飛則回應稱視頻并無違法違規,并不能接受此要求,并在視頻中直接對已超過600萬粉絲的賬號進行了注銷操作。
該視頻發布后,#辛吉飛退網##辛吉飛注銷抖音賬號#等話題在微博、抖音等平臺持續發酵,辛吉飛的部分粉絲也將矛頭直指抖音平臺,認為大量舉報來自“被動了蛋糕”的業內人士,而辛吉飛的退出代表著“資本贏了”。
一時間,辛吉飛成為了不少人心中的“英雄”“民族良心”,宣布注銷賬號后,辛吉飛的粉絲量更是迎來了猛漲。短短的一個月,辛吉飛創造了新的流量神話,也讓“海克斯科技”“科技與狠活”火遍全網,更是引起了國內食品安全問題的又一次大討論。
“海克斯科技”微博話題頁面
辛吉飛退出抖音后,繼續在快手、微博等平臺發布視頻內容,更大的輿論風暴也隨之到來。早在9月初,辛吉飛曾發布一條關于“海克斯科技醬油”的視頻,展示了如何用食品添加劑勾兌醬油的過程,并與市面上的醬油進行了對比。
盡管在視頻中他并沒有點名某一醬油品牌,但在“科技與狠活”的話題發酵下,調味品中的添加劑問題開始受到公眾關注,調味品行業的頭部品牌海天首當其沖,被輿論帶上了風口浪尖。
9月末,媒介平臺上有多條質疑海天醬油的視頻傳播開來,這些視頻拍攝者將鏡頭對準了海天部分醬油產品的配料區,認為海天旗下的醬油產品中大量使用“科技”(添加劑),質疑其存在食品安全問題,“醬油致癌”等詞條也持續發酵。
面對輿論風波,海天立即做出了反應。9月30日,海天味業發布嚴正聲明,稱海天醬油產品符合國家標準,合法合規,并在聲明中提及“海克斯科技”“科技與狠活”等網絡熱梗,認為部分短視頻博主利用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的關注制造焦慮。
海天的聲明很強硬,但許多關注者認為海天并未“正面回應”產品中的添加劑問題,新的質疑也再度產生,有網友質疑海天醬油產品在海內外存在雙重標準:有人發現在日本、美國等地銷售的海天醬油產品配料表并無添加劑成分,這與國內產品的“大量科技”形成了鮮明對比。
“雙標”問題真正將海天拉進了輿論深淵。10月4日,海天再次發布聲明,稱產品并不存在雙標問題,但仍舊未能扭轉輿論局勢,在許多相關內容的評論區里,海天已經成為“不會被選擇”的品牌。
海天味業第二次聲明
新的聲音也在出現,部分網友注意到了所謂“雙標”存在的問題:有網友對比的國內外產品本就不在同一價位,部分海外產品本就以“零添加”為賣點,此種對比并不可靠。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也就此次風波發聲,認為海天醬油相關的質疑并不客觀,強調食品安全監督應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與科學素養。與此同時許多食品行業從業人員也進入了輿論場中,在微博等平臺就添加劑問題展開科普。
但這并沒有扭轉海天面臨的消極局勢。直到10月10日凌晨,海天再次發布聲明,對“雙標”問題進行澄清,稱海天無論在海內外市場,均有高中低不同檔次的產品,均銷售含食品添加劑及不含食品添加劑的產品。
這份聲明沒有了前兩份鮮明的態度,海天似乎“服軟”了。然而,這并沒有扭轉輿論頹勢帶來的影響,市值蒸發360億,股市和投資者們實實在在的給海天上了一堂“輿論課”。
作為某種層面上的“導火索”,辛吉飛也在這一事件中被推崇和攻擊著。即便并沒有直接參與到這場風波,但他的處境確實越來越尷尬,事情也愈加復雜。
10月8日開始,有人發現辛吉飛在快手上為“黃飛紅花生”等品牌帶貨,進一步質疑其動機。10月8日晚,辛吉飛在快手平臺直播時稱險些遭遇車禍,隨后在新視頻評論區里表示“我累了,不拍了”,并再度就食品添加劑問題進行了質疑。此后兩天,辛吉飛并未更新視頻,最后一條視頻似乎成為其退網的證據,一些人將“車禍”與“退網”聯系起來,認為辛吉飛正面臨著重重阻力。
辛吉飛快手評論區發言
另一面,海天市值蒸發百億之時,千禾味業以“零添加”走紅,其官方直播間里多款產品斷貨,其股價更是強勢漲停,“商戰”等陰謀論一時間甚囂塵上。添加劑風波越發撲朔迷離,但不得不承認,這已經成為了國內食品行業近年來最大的一次震動。
走紅的辛吉飛,難救回的信任
我們再度將視角轉回辛吉飛。事實上,伴隨著近年來泛知識內容的火爆,食品行業的相關科普內容也迅速增加,但為何辛吉飛能從中脫穎而出,又能憑借“海克斯科技”掀起如此輿論風暴?
從傳播角度來看,辛吉飛的視頻本身就有著“爆火”的潛質。盡管在很多人看來其內容帶有揭秘、科普的性質,但其仍舊有著濃厚的“段子”氣質,除了輸出實質性的揭秘內容,“搞笑”也成為辛吉飛最大的特點。
于是你能看到,辛吉飛并不會正襟危坐的科普食品添加劑的安全問題,而是以歪嘴、禿頭的搞笑形象示人,并以接地氣的“解答疑惑”的方式進行食品制作,一句百搭的“那必是科技與狠活兒啊”看似簡單,但卻能第一時間讓人記住:科技代表食品添加劑等工業產品,狠活則帶有一定的貶義成分。如此帶有調侃的表達簡單又直接,再搭配足夠“令人震驚”的制作過程,加速了其內容出圈的過程。
同時,辛吉飛也迅速應用、創造了諸如“海克斯科技”“倒沫子”“夾不住了”等戲謔表達,并將其轉化為獨屬于自身的“梗”,盡管略顯粗俗,但卻相當適用于當下的網絡傳播環境,能夠迅速在大眾視野中傳播開來。換句話說,辛吉飛成功的將自己與內容符號化、標簽化,回看幾個月前他的視頻內容,不得不感嘆一句,他把互聯網和短視頻玩明白了。
辛吉飛早期作品
當然,辛吉飛的爆火歸根結底還是由于內容足夠吸睛。在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本就備受關注,辛吉飛的“科技與狠活”確實鮮少出現在公眾面前,“海克斯科技”的爆火也更是公眾對于食品行業信任滑坡所致。
今年以來出現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機不在少數,從3·15晚會曝光的“土坑酸菜”到“預制菜”引發的健康質疑,都讓人們更加關注食品衛生。吃進嘴里的食物,想要干凈、少負擔,這是人之常情,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現代化,卻再難吃到原汁原味、干凈的東西。
這種擔憂已經在人們心中存在許久,辛吉飛的出現進一步放大了這種恐慌,讓積累已久對食品安全的不滿以一種戲謔的方式集中爆發,于是走到了今天的地步。
回到當下,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理性的聲音在網絡社區的各個角落出現。
首先是早期缺位的權威媒體和專家開始大范圍發聲。例如中國新聞周刊的相關文章中,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會專家劉少偉分析,此類視頻夸大了添加劑的危害,餐飲企業不應使用食品添加劑,但一些食品工業化產品必要時可以適量使用食品添加劑。
知乎和微博上,從業者們也紛紛站出來對這些問題進行解釋,互聯網整體呈現出一種積極科普的氛圍,從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規范到添加劑類別的介紹,人們對“食品工業”的認知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深化。越來越多的大眾也意識到,添加劑并非洪水猛獸,部分產品適量添加食品添加劑是必要的。
或許從這個角度而言,辛吉飛事件確實帶來了許多正面的影響,促進了科普、讓大家更關注食品安全,是值得肯定的。
但不能忽視的還有被傷害的“信任”,這或許才是最難修復的。
信任是現代社會重要的依靠。因為有信任,分工才會被人們遵守,從而形成有序的工業化社會,讓資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一旦“信任”被傷害,負面影響將會是長遠而隱蔽的,也是需要更多時間和付出來彌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