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趙孟
編輯 | 翟瑞民
我國將建立對獨居、空巢等老年人群體的定期探訪關愛機制。日前,民政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特殊困難老年人探訪關愛服務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提出,開展探訪關愛服務是養老服務的重要內容,是支持家庭養老,幫助解決居家養老困難,預防和減少老年人居家養老安全風險,強化養老服務兜底線、保基本功能的重要工作。
《指導意見》明確,到2023年底前,基本建立特殊困難老年人探訪關愛服務機制,各?。ㄗ灾螀^、直轄市)結合實際出臺實施方案;到2024年底,探訪關愛服務普遍有效開展;到2025年底,確保特殊困難老年人月探訪率達到100%,失能老年人能夠得到有效幫扶,探訪關愛服務機制更加健全,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特殊困難老年人不是特指某一類老年人,而是對面臨家庭和個人難以應對的貧困、疾病、失能、殘疾、無人照顧等困難和風險的老年群體的統稱,尚未有統一的法律政策規定。根據《指導意見》界定,特殊困難老年人指的是獨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殘、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南開大學老齡社會治理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向界面新聞介紹,《指導意見》是對《“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和《“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中有關養老工作要求的具體落實。按照中國養老體系建設規劃,90%的老年人將屬于居家養老,因此上門探訪關愛工作尤為重要,這也是建立老年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之一。
《指導意見》明確,探訪關愛服務是政府主導,社會共同參與,通過定期上門入戶、電話視頻、遠程監測等方式,了解掌握特殊困難老年人居家生活情況,督促贍養人、扶養人履行贍養、扶養義務,并根據實際需要提供政策宣傳講解、需求轉介和必要救援等服務的活動。
目前中國養老工作的重點,一方面是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即三支柱(有人認為是“五支柱”,包括養老金、企業年金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等)建設,以及完善長期照料保險;另一方面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當前的要求是,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笆奈濉逼陂g養老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把這兩大體系完善起來。
原新介紹,按照總體目標,中國將建立“9073”養老模式,即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采取以家庭為基礎的居家養老,其本質是社會化養老;7%的老年人享受社區居家或部分時間集中的養老服務,如日間照料、夜間照料;3%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主要是失能半失能老人,養老機構提供專業化、職業化的養老服務。這其中,居家養老人群規模最大,探訪關愛服務機制的建立,是整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
目前中國有多少特殊困難老年人?原新認為,因老年人家庭是在動態變化的,比如家中成員存在亡故、失能等新情況,特殊困難老年人的數據也是動態變化的,所以此次《指導意見》要求開展摸底排查工作。未來也應該建立動態的統計機制,精確數據是提供精準服務和優質服務的前提。
界面新聞了解到,此前一些地方制定的針對農村“五保戶”、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即失獨家庭)等相關政策中,已經包含探訪關愛等內容。不過對于其他留守、空巢、獨居等情況的老年人,這類照顧政策尚未覆蓋到。
西部某省一家養老機構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該機構三年前開始為全縣“五保戶”和“三無人員”提供服務,每月上門4次,主要服務內容是衛生方面,包括“洗衣服、洗澡、以及室內外的衛生”,如果是緊急情況需要就醫,該機構也會提供車輛接送。據其介紹,他們在工作中也了解到,一些未被納入服務范圍的農村獨居老人,或子女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生活狀態不理想,也希望享受到養老服務。
此次出臺的《指導意見》提出了5項重點任務。首先是建立探訪關愛服務機制,要求各地開展特殊困難老年人摸底排查工作,并根據老年人實際情況、老年人或者其家庭成員的意愿,圍繞居家養老存在的困難或者安全風險,分類提供探訪關愛服務。
其次,要求各地結合當地實際,在堅持個人自愿前提下,以滿足實際需求為導向,著力解決老年人居家養老困難或者幫助化解安全風險。為充實探訪關愛服務力量,《指導意見》提出發揮養老服務機構專業優勢,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通過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服務設施網絡開展探訪關愛服務。
《指導意見》還明確,要提升探訪關愛服務質量效率,研究制定探訪關愛服務標準規范,合理確定服務頻次,建立完善全國特殊困難老年人基礎數據庫,鼓勵開發面向老年人各種活動場景的技術應用等。
關于探訪關愛服務應急處置,《指導意見》也提出,探訪關愛服務人員在探訪過程中發現緊急問題時,應當第一時間協助撥打緊急求助電話,幫助聯系其家庭成員或者其他緊急聯系人,事后做好處置情況記錄歸檔。疫情常態化防控期間,發現服務對象有疑似癥狀的,要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及時處置等。
原新指出,因各地老齡化現狀、經濟發展水平、政府關注程度等存在差異,養老工作進展不會完全相同,國家部委層面聯合出臺指導意見,設定明確目標和具體要求,有助于各地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