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張繼文
“如果要找機器人創業者,我的第一印象還是北航。”一位VC朋友脫口而出。
這并非夸張。
10月25日,恰巧北航迎來了70歲生日。身為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北航70年來培養了無數杰出校友,為社會輸送了25萬余名畢業生,走出了89位兩院院士。
這里被譽為“中國航空人才的搖籃”。從“北京一號”、“北京五號”到“兩彈一星”再到C919、鯤鵬展翅、長征巡宇、神舟飛天、北斗組網、嫦娥奔月、天問探火,這些載人航天工程超過三分之一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員均來自北航。
今天,我們把視野拉回創投圈,機器人領域的創業教父王田苗教授、九號公司高祿峰和王野、歌爾集團姜濱、大族激光高云峰、星河動力劉百奇、天儀研究院楊峰、零壹空間舒暢、馬超.....他們都來自北航。
不止一位投資人表示,想要找到高精尖且有前景的科技創新項目,一定要定期去北航報個到。
巍巍北航,走出89位院士,投資人去學校找項目
北航的故事,要從70年前說起。
1952年,當時的清華大學、北洋大學、西北工學院、廈門大學、四川大學、華北大學工學院、云南大學、西南工業專科學校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成立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學---北京航空學院。1988年4月,經國家教委批準,北京航空學院改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這意味著,北航從單一工科發展成為工理管文相結合的綜合性大學。
地處高校云集的北京,北航歷來低調。雖然在航空航天領域聲名顯赫,棟梁輩出,但北航在很長一段時間并不為社會大眾所熟悉。直至近年硬科技創業大潮興起,大家開始看到越來越多北航學子活躍在創投圈。
背后的原因不難理解。身為“國防七子”之一的北航,在航空宇航、儀器、材料、軟件、控制、計算機、力學、交通等學科領域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形成了航空航天與信息技術兩大優勢學科群,國防科技主干學科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其中,北航在尖端技術研究領域始終居于國內高校前列,更是創造了40多項國內第一的科研成果,研制發射(試飛)成功的多種型號飛行器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如中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亞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中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蜜蜂”系列飛機、共軸式雙旋翼無人駕駛直升機等。
過去七十載,北航更是為我國培養了大批航空航天事業人才。在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第一批建設者中,便可以看見王永志、郭孔輝、鐘群鵬、陶寶祺、陳懋章、戚發軔、王德臣等7位院士,而他們都是北航第一屆學生。
正因如此,北航被譽為“中國航空人才的搖籃”。據統計,北航培育了25萬余名畢業生,走出了89位兩院院士。在軍民用飛機、航空發動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等重大工程中,眾多北航校友挑大梁、擔重任。至今,每年仍有超過1/2的博士畢業生和1/3的碩士畢業生選擇投身國防系統就業。
其中,給VC圈深刻印象的是北航“師生創業”——王田苗教授帶出一個硬核創業軍團。
中國機器人江湖流傳著一個稱號“南湘北苗”,說的就是李澤湘和王田苗。出生于1960年,王田苗自幼成績優異,早年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學的計算機專業,轉身又拿到了西北工業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并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后。后來,王田苗輾轉來到北航任教,現任北航機器人研究所教授博導和北航機器人所名譽所長。
多年來,王田苗教出了一個硬核創業軍團。譬如,九號公司董事長兼CEO高祿峰和聯合創始人兼總裁王野都是王田苗教授的學生。當年碩士畢業后,王野進入了王田苗所創辦的硬科技孵化器“北京博創科技”,繼續做機器人項目。在這里,他和師兄高祿峰開始了創業之路。在公司初創階段,王田苗教授不僅是他們的天使投資人,還為他們提供戰略指導。2020年10月,九號公司在科創板敲鐘上市。
還有機器人領域的明星創業公司——艾利特,核心創始團隊均是王田苗教授嫡傳弟子;車聯網大數據平臺博創聯動CEO陶偉;手術機器人Remebot創始人兼CEO劉達;全液晶儀表制造商友衷科技聯合創始人劉淼.....十余年間,王田苗參與投資或孵化的項目已達數十個。
現在,62歲的王田苗教授依舊活躍在一線,他給自身的定位是“創業導師”。“因為我覺得能夠進入北航校園的學生,本身就已經足夠優秀了,他們未來的成就與他們內心的熱愛,與這個時代有關系——時代提供了機會,熱愛能讓他們主動學習。至于我們,只不過是為他們提供一個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為他們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導和支撐罷了。”
放眼創投圈,他們都來自北航
悄然間,創投圈形成一支硬核北航系。
比如在商業航天領域,北航人的身影可謂遍布整個行業。民營商業航天公司——零壹空間創始人舒暢,畢業于北航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零壹空間總裁兼CTO馬超,則是北航00級本科、06級博士校友。北航電子工程系畢業的楊峰,創辦了天儀研究院。目前該公司已成功發射25顆衛星,成為中國發射衛星最多的民營企業;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星河動力創始人、CEO劉百奇,則是北航儀器光電學院的博士.....不勝枚舉。
不久前,歌爾股份公告稱,所屬子公司歌爾微創業板IPO申請過會。無論是歌爾股份還是歌爾微電子,背后的掌舵者都是同一人——北航校友姜濱。1965年,姜濱出生于山東威海,順利考入了北航電子工程專業。2001年,姜濱創辦了如今的電聲行業龍頭企業——歌爾股份,最新市值超800億。如今,一旦歌爾微電子成功上市,姜濱又將收獲一家百億級的上市公司。
無獨有偶,60后北航校友——高云峰從北航畢業后,便到南京一所高校任教。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意外踏入了激光設備行業,創建了大族激光。而高云峰打造了一個IPO矩陣——大族數控于今年3月上市;大族光電預計2026年內上市;還有大族機器人、大族新能源、大族冠華等一批大族系公司都在路上。
還有剛剛上市不久的經緯恒潤,董事長兼總經理吉英存畢業于北航自動控制專業;今年6月登上的廣州信邦智能裝備公司,董事長李罡是北航81級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校友;同樣北航航空發動機專業專業的84級校友武守坤創立的金百澤科技,則在2021年8月登陸了深交所。
唐彬森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名字。2001年,唐彬森考入北航計算機系,在校園里開啟了人生里的第一次創業。2014年,32歲的唐彬森將公司智明星賣掉后轉型做天使投資人,創辦了挑戰者資本,而殺入飲料行業創立元氣森林。由此,憑借元氣森林、挑戰者資本,唐彬森一度成為創投圈最受關注的男人。
當然,盛產“理工男”的北航,還有一大批創業者——宇視科技總裁張鵬國,畢業于北航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易觀國際創始人于揚,畢業于北航信息工程系;途家網創始人羅軍是北航軟件工程系碩士;無人機物流配送服務商迅蟻網絡創始人兼CEO章磊本碩博都在北航、迅蟻網絡聯合創始人兼COO趙亮畢業于北航飛行器設計專業……科技創業的熱土不缺北航學子的身影。
“理工男”的浪漫,惺惺相惜,成立VC投校友
飲水思源。走出校園多年后,北航學子依舊不忘回饋母校。
2016年,北航電子工程專業本科生姜濱代表企業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捐贈簽約儀式在北航舉行。歌爾集團將向北航提供2億元人民幣捐款,用于前沿科學研究及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高端人才國際化培養、優秀學生資助與獎勵、學生創新創業空間建設等多個方面。此外,歌爾集團與北航共同成立北航歌爾微電子研究院、北航歌爾精密儀器與光電研究院、北航歌爾虛擬現實研究院、北航歌爾無人系統研究院等多個研究院。
而今年北航70周年校慶倒計時100天,深圳市多彩科技集團董事長、北航企業家俱樂部會長、北航1985級工業管理系校友夏煒向母校捐贈資金1億元人民幣,設立北航科技創新母基金,用于支持北航科技成果轉化以及校友創新創業事業。
同時,夏煒還攜2002級校友、91金融科技集團董事長、北航投資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許澤瑋,2001級校友、北航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劍飛,1984級校友、北航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金涌,1986級校友、北航投資有限公司監事劉付華等人一起,向學校捐贈北航投資有限公司1000萬元股權,用于支持學校發展建設。
身為1985級校友的夏煒,還有另一個身份即北航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北航投資有限公司是由北航和部分北航系企業家聯合發起設立的高科技投資公司,主要面向未來空天技術、醫工交叉、新能源、先進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北航優勢學科,重點對北航及各高校的青年創業師生和科技工作者進行投資、孵化與創業支持。
多年來,北航投資支持了多家北航校友創業,投資的明星企業包括民營商業火箭公司星河動力、無人機動力測試系統專業開發商靈翼飛航、新型人機交互方式公司深光科技、零部件生產解決方案提供商航宇智造等。
校友之間惺惺相惜的傳統一直傳承,另一家投資機構遠航資本也在挖掘北航師生的優質創業項目。元航資本成立于2015年7月,管理團隊成員大多都有在北航求學或從教的經歷,元航的首期基金也得到了很多北航校友LP的大力支持,基金主要聚焦投資于早期階段的硬科技項目,對北航項目更具有天然的情懷和專業的洞察。
在投資過程中,元航資本也會更多關注著北航系校友的項目,譬如北航博士劉百奇創辦的星河動力。2018年2月,星河動力剛剛成立,元航資本幾乎同期就對星河動力展開交流和盡調并,最終成為給他們開出第一張支票的天使投資人。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早已成為北航的精神內核。時代的灰塵,也掩蓋不住這一份光輝。如今,一批又一批帶有著理工男獨有浪漫的北航學子不斷涌向硬科技賽道,譜寫新時代“空天報國”的新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