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面包財經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深度調整,醫藥生物行業近日迎來了強勢反彈。
研究顯示,相較2021年2月時的高點,申萬醫藥生物指數最高回撤超過四成。估值較高、政策陣痛、業績增速放緩可能均是拖累板塊走弱的重要原因。
隨著集中帶量采購政策的深入推進,行業面臨重新洗牌。一些沒有核心研發能力、高度依賴銷售的藥企業績承壓,而專注于創新、產品擁有更好競爭格局的企業有望長期受益。
目前,隨著股價下跌估值回歸、部分細分領域的集采政策邊際轉暖,醫藥生物行業的未來或許不必過于悲觀。
從醫藥熊市到強勁反彈
數據顯示,2022年10月12日至10月27日,申萬醫藥生物指數上漲11.55%,大幅跑贏各大指數。期間,生物醫藥行業在申萬31個一級行業中漲幅位居第3。

其實,在此輪反彈之前,醫藥生物行業經歷了一輪深幅調整。
從2021年2月的最高點到2022年10月12日的最低點,申萬醫藥生物指數最高下跌約42.8%,一批醫藥企業股價經歷腰斬。

集采政策重塑行業規則
研究發現,醫藥生物行業大幅下跌的原因可能包括估值高企、集采政策對行業規則的重塑、業績增速放緩等。
大跌之前的2021年2月,申萬醫藥生物指數的市盈率(TTM)曾達到49.8倍,處于歷史分位的80.95%。
同時,隨著集采政策的深入推進,藥品、醫療器械的大幅降價不斷擴圍至新的細分領域,導致更多的醫藥生物企業短期業績承壓。
自2018年“4+7”集中帶量采購開始以來,目前藥品領域的帶量采購已經進行了7批,中選藥品平均降價超過50%;耗材的降價更為顯著,前兩批心臟支架、人工關節集采的平均降價超過80%,近期完成的脊柱耗材集采平均降價84%。
受去年業績高基數及集采等因素影響,2022年以來醫藥生物行業的業績增速明顯放緩。
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醫藥生物行業產生營業收入12251.72億元、歸母凈利潤1329.3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41%和7.25%,增速相較上年同期的21.79%和45.52%出現明顯回落。

集采政策更多的是擠出行業中的不合理利益鏈條,特別是中間環節,整體起到“騰籠換鳥”的作用。長期來看,那些專注于創新、持續提供未滿足臨床需求藥品的企業或將受益。
從數據上來看,2018年上半年至2022年上半年,醫藥生物行業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例(整體法)明顯上升,從2.8%上升至4.3%。

與之相對應的是,醫藥生物行業銷售費用占營業總收入的比例(整體法)從2018年上半年16.01%下降至2022年上半年12.96%,降幅明顯。
估值回歸、政策邊際轉暖
近期,醫藥生物板塊強勁反彈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前期壓制行業股價的部分不利因素出現消退或者影響程度減弱。
估值上來看,2022年10月11日收盤時,申萬醫藥生物指數的市盈率(TTM)跌至20.85倍,處于歷史分位的0.13%。
其次,行業集采政策也出現邊際放松的趨勢。
2022年9月3日,國家醫保局披露的《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4955號建議的答復》中指出“由于創新醫療器械臨床使用尚未成熟、使用量暫時難以預估,尚難以實施帶量方式”。有觀點認為,這表明創新醫療器械短期內將不會被集采。
此后,江西牽頭的肝功生化試劑省際聯盟集采、福建牽頭的心臟介入電生理省際聯盟集采的規則設置也出現緩和趨勢。
2022年10月14日,福建省藥械聯合采購中心發布《心臟介入電生理類醫用耗材省際聯盟集中帶量采購公告(第1號)》,福建、河北、山西、內蒙古等20多個省(市、區)組成采購聯盟,開展心臟介入電生理類醫用耗材省際聯盟集中帶量采購。
根據披露的集中帶量采購文件,心臟介入電生理器械的采購分為組套采購模式、單件采購模式以及配套采購模式。組套采購模式下,價格降幅≥30%即獲得擬中選資格;單件采購模式下,如果申報企業未按擬中選規則一獲得擬中選資格,但降幅≥50%的,獲得擬中選資格。相比過往的耗材集采,心臟介入電生理集采的價格降幅要求好于市場預期。
此外,近期的財政貼息政策也有利于醫療新基建建設,醫療設備行業有望受益。據開源證券測算,財政貼息貸款預計釋放數千億醫療器械市場需求。
正是上述多重利好影響下,醫藥生物板塊迎來了近期的大幅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