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倩楠
編輯 | 翟瑞民
近年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22年10月20日,青海省委常委、西寧市委書記陳瑞峰在黨的二十大集體采訪中介紹,得益于生態保護,青海的“高原精靈”藏羚羊從1萬多只增長到了7萬多只。
藏羚羊也稱藏羚、長角羊、獨角羊等,主要棲息在西藏、青海、新疆海拔4000-5500米的荒漠草原、荒漠草甸草原、高山草原等環境中。
陜西省動物研究所(西北瀕危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吳曉民向界面新聞介紹,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的旗艦物種,在整個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內,藏羚羊處于食物鏈的中間位置,它們支撐了10種左右的大型食肉類動物的生存,是這些大型食肉動物的食物來源,如狼,棕熊等。
“生態系統看似宏觀、龐大,實際上其中的每一個物種與環境之間都是環環相扣,藏羚羊是青藏高原數量最多的有蹄類動物,它的遷徙行為勾畫出了整個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輪廓。” 吳曉民說。
除了極其重要的生態價值,藏羚羊的經濟價值也很高,毛、皮、肉、角都極為珍貴,尤其是藏羊絨,是“沙圖什”( 波斯語“絨之王”,是一種用300g左右藏羚羊絨加工成的、每條售價在2萬—3萬美元的昂貴披肩)的原料。20世紀80年代起,人們在進入可可西里尋寶找礦發橫財的同時,也開始瘋狂獵殺藏羚羊。
有專家估計,20世紀初,在青藏高原上生活著的藏羚羊總數超過100萬只。而到1999年,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專家喬治,夏勒博士(GeorgeBeals Schaller)經過10年的考察認為,青藏高原藏羚羊只剩下7.5萬只,不足原先的十分之一。
為拯救藏羚羊,中國政府實施了全方位的保護行動。1981年,中國加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之國際貿易公約”(CITES),禁止了一切有關藏羚羊及其產品的貿易活動。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頒布,將藏羚羊確定為國家Ⅰ級保護動物。
中國先后建立了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可可西里國家自然保護區、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7處藏羚羊自然保護區。2001年開始修建的青藏鐵路工程中,專門為藏羚羊等物種修建動物通道油33處。2005年,國家林業局專門發布了《全國藏羚羊保護工程建設規劃(2005—2015)》。
“近年來,經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各部門的不懈努力,保護區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管理體制機制得到逐步完善,管護力量不斷加強,科研監測水平逐步提升,依法保護力度持續加大,生境條件持續向好,藏羚羊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 吳曉民說。
2021年8月,國家林草局發布消息稱,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態保護和打擊盜獵力度的加強,我國藏羚羊數量已從20世紀80、90年代的不足7萬只,增加至目前的約30萬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6年更新名錄時,將藏羚羊由瀕危降為近危。藏羚羊成為人類參與物種保護的成功案例之一。
吳曉民介紹,所謂藏羚羊“降級”,是指其受威脅程度“降級”,并非保護等級下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是成立于1948年的全球性保護組織,有超過1400個政府成員和非政府成員。至今已經對全球120372個物種進行評估,并形成《IUCN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
吳曉民介紹,目前這項工作是組織全球的生物學家完成,評估標準也逐年完善,采用一系列量化的標準,把物種分為滅絕、野生滅絕、極度瀕危、瀕危、易危、近危、無危、數據缺乏、未評估九類。但評估不是在全球層面而是地區層面,還會補充采用區域滅絕這一等級。這些等級代表的物種危險程度依次從高到低,是綜合考慮種群數量下降、地理分布范圍、破碎化程度、波動情況、滅絕風險等因素,在所有可獲得的科學資料的基礎上分析得到。
吳曉民表示,實際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會制定符合本國國情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和保護名錄或名單。1989年起,我國先后頒布了包括野生動物保護法、《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在內的有關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2021年2月1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公告發布了新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其中藏羚羊仍保留為國家Ⅰ級保護動物,并未宣布對其降級保護。
作為參與調整名錄的親歷者,吳曉民表示,藏羚羊整體抗逆境能力仍然十分脆弱,人為干擾或其他干擾影響,道路、城鎮的擴建,畜牧業的發展,網圍欄的蔓延也進一步減小了藏羚羊的棲息地面積。因此,對于藏羚羊種群以及藏羚羊棲息地的保護工作還應繼續加強。
他認為,針對藏羚羊種群保護,目前還需從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包括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強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受損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遺跡保護修復,完善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體系等方面展開。
青海省藏羚羊種群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國家公園。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我國正式宣布設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國家公園,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對藏羚羊種群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吳曉民介紹,國家公園整合了各類各級自然保護地和周邊生態價值高的區域,破解部門、地方利益與行政體制的分割,有效解決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的碎片化問題,實行了最嚴格的生態保護。
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素有“中華水塔”之譽。吳曉民表示,三江源國家公園將原來分屬不同部門、不同行政區域的多個自然保護地連為一體,這片19萬平方公里的園區內,分布著1.6萬個大小湖泊,湖水總面積達2354.25平方公里,濕地面積7.33萬平方公里;有雪山、冰川近2400平方公里,冰川資源蘊藏量達2000億立方米。三江源國家公園建立后,保護了90%以上的棲息地,使藏羚羊等野生動物的活動、繁殖和遷徙(移)通道都得到了系統保護,生態過程更加完整。
吳曉民表示,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講,國家公園是一種以未來人類生活空間鍛造為目標的自然文化形態,兼有科研、教育和游憩功能,將為公眾提供更多認識藏羚羊種群的機會。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有利于藏羚羊等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