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楊舒鴻吉
2022年10月28日,上海政協視察國家綠色農業發展先行區創建情況。記者從現場獲悉,2022年上海糧食種植面積達184萬畝,超過國家下達的173.8萬畝的糧食生產目標任務。
此外,上海已經落實30萬畝規模化菜田約束性任務,推進5萬畝綠葉菜核心基地建設,切實提高蔬菜特別是綠葉菜應急保供能力;加快恢復生豬生產,能繁母豬存欄量穩定在8.5萬頭左右。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總經濟師施忠在活動上透露,今年以來,上海構建綠色發展數字體系,建成“1+N+X+數字底座”農業綠色發展的數字架構。
目前,上海已完成全市230萬畝現狀農用地、100多萬個地塊的上圖工作。全市規模以上的8100多家經營主體均已實現入網直報,經營面積180多萬畝,占比超過80%,采集農事檔案記錄3000余萬條,基本實現農業生產動態實時更新。
施忠表示,食品安全監管方面,上海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地產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率達到30%,地產農產品監測合格率達99.6%。全市化肥農藥實際施用量分別為5.77萬噸和0.22萬噸,較“十三五”末,分別下降4.6%和8.3%。全市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已達100%。水產養殖場綠色生產覆蓋率達82.6%。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8%。
上海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農膜回收體系,回收率分別達100%和99.8%;建成29個園藝場蔬菜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點,示范點內蔬菜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100%。
據施忠介紹,目前,上海扎實推進農機化轉型升級,推動蔬菜生產“機器換人”,已建設完成27個蔬果“機器換人”綠色生產示范基地,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4.5%;市場有近10款苗葉菜和棵菜收獲機械供農戶選擇。上海持續推進無人農場項目,探索水稻“耕種管收”全程無人生產模式;6200多臺自走式農業機械安裝北斗定位終端設備,農機智能化監管水平持續提升。
施忠透露,目前上海已經建成浦東南匯水蜜桃、崇明清水蟹、嘉定馬陸葡萄三個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松江大米、崇明大米、南匯水蜜桃、馬陸葡萄4個品牌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
根據最新發布的《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21》,上海市國家綠色發展先行區總體發展成效名列前茅。其中,松江區農業綠色發展得分88.24分,位居全國榜首;崇明區得分86.60分,位列全國第二(青浦區于今年8月入選第三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名單,創建方案已獲農業農村部批準,目前正在積極推進創建)。
他同時表示,上海市耕地面積十分有限,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上海市耕地面積為243萬畝。且部分耕地質量不高。全市耕地與建設用地犬牙交錯,農業種植集中連片程度不高,種養業空間遭受大幅壓縮,農業綠色發展的承載空間受到限制。
此外,施忠指出,由于基層政府往往對農業重視不夠,加之農業項目收益不高,難以實現市場化的資源配置。同時,上海市現行的設施農用地管理辦法要求很高,導致上海市設施農用地辦理周期長,辦理成本高,對現代農業項目落地實施和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和制約。
他說,隨著上海市民消費需求升級,高端市場逐漸擴大,帶來了對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大量需求。但是由于目前上海市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規模總體偏小,農民的標準化意識還不強,優質優價的市場銷售機制還有待完善,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我市綠色農業快速發展。
對此,施忠建議,進一步支持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和政策聚焦,依托都市綠色農業項目、高標準農田項目、科技興農等鄉村振興農業支持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支持崇明、松江、青浦三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深入創建,著力打造農業綠色發展的“上海樣本”。
同時,他提出重點幫助支持青浦區厚植生態優勢,把握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機遇,堅持綠色發展導向,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利用,努力實現農業資源利用水平明顯提高,產地環境質量明顯好轉,農業生態系統明顯改善,綠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成功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施忠還建議,深入推進農業資源利用集約化,推廣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加快推進農業“三品一標”,健全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探索建立綠色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加大農業綠色發展財政扶持政策,并進一步加強市場體系建設。通過全面加強認證和全程監管,強化對農產品的追溯管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