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財報 呂明俠
近日,皇氏集團(002329.SZ)披露2022年三季度業績報告。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0.56億元,同比增長6.37%;歸母凈利潤0.58億元,同比增長220.24%。
其中,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38億元,同比增長17.77%;歸母凈利潤為-3832.33萬元;扣非凈利潤為-4386.66萬元。
相比于業績,這家廣西老牌乳企近期最值得關注的地方在于,已經將業務擴展到了光伏產業上。
上個月中旬,皇氏集團表示,目前著手在安徽阜陽建設20GW Topcon電池生產廠,采用政府代建企業5年免租的方式,未來由項目公司逐步進行回購;目前項目已開工建設,預計將于2023年投產。
事實上,在投資光伏領域前,皇氏集團自2014年起就頻繁跨界,業務范圍一度涵蓋乳制品、影視娛樂、幼兒、互聯網渠道、信息服務產業等。因非乳業子公司表現不佳,皇氏集團2018年迎來業績首虧,此后相繼剝離盛世驕陽、御嘉影視等子公司。
眼下,在三季報業績“抬頭”之際,皇氏集團的“新方向”又有何表現呢?
營收依賴單一
先就業績來講,今年前三季度,皇氏集團凈利潤之所以出現如此夸張的增長幅度,還是主要源自于此前兩年里皇氏集團的糟糕表現。
2020年和2021年,皇氏集團的歸屬凈利潤分別虧損1.372億元和4.719億元,虧損幅度高達382.09%和244.01%。營收方面,今年上半年皇氏集團只能算是“勉強”止住了下跌。
債務方面,今年三季度,皇氏集團貨幣資金僅6.62億元,但短期借款就高達10.94億元,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4.3億元,流動負債23.72億元,資金缺口較大。
業務上,皇氏集團目前主營業務僅剩乳業和信息業務。其中,乳制品、食品板塊營收11.46億元,同比增長17.75%,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86.88%;信息服務板塊營收為1.09億元,同比減少46.68%,占主營業務收入的8.24%。
《每日財報》還發現,皇氏集團在乳制品經銷商的布局方面,也呈現出一定的地域“偏科”現象。數據顯示,上半年皇氏集團在西南地區的經銷商數量為3146家,而在其他地區的經銷商數量僅為533家,皇氏集團于其他地區經銷商的數量不到其西南地區經銷商數量的17%,這也側面體現了公司的業務區域化現象。
如今,乳制品行業的發展趨勢明顯,強者通吃。頭部乳制品企業的市場渠道能力、產品力、營銷能力都越來越強,搶占的市場份額也越來越多,皇氏集團這種地方性品牌必然要面對難以打開外地市場的局面,還可能面臨既得份額也被擠壓的可能。
跨界“有一手”
皇氏集團是廣西乳品行業龍頭企業,成立于2001年,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是全國第四家A股上市乳業公司,有“中國水牛奶之王”之稱。
但可以說,“跨界”才是皇氏集團最鮮明的標簽,得益于2014年影視行業的火爆,皇氏集團當機立斷就進入了影視行業。這一年,皇氏集團耗資6.83億元、溢價高達5.8億元完成了對御嘉影視的收購。
就結果而言,這次跨界影業皇氏集團可謂收獲多多。反映到股價上,2014年10月13日,一根漲幅9.3%的長陽線讓其股價平地而起,一直漲到2015年6月11日股價達到驚人的70元。
之后,隨著影視行業的低迷,當皇氏集團在2018年進行了大額商譽減值計提,并在2021年剝離了御嘉影視。
緊接著在2015年7月,皇氏集團作價7.8億元購買徐蕾蕾(時任盛世驕陽董事長)、盛大網絡等7名對象持有的盛世驕陽100%股權。當年,盛世驕陽即為皇氏貢獻了約4.22億元,占皇氏營收的1/4。
后來,同樣是由于盛世驕陽子公司業績下滑,2018年5月,皇氏集團急于出售盛世驕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100%股權。
此外,皇氏集團還涉足過文化、金融科技等眾多領域。只是其投資風格相對來說都屬于“短線”,當標的公司不賺錢之后,就會被迅速拋棄,一同應聲回落的就是公司股價。兜兜轉轉,目前皇氏集團才僅剩乳業和信息業務兩大主業。
似曾相識的操作
2021年,光伏行業迅速出圈。皇氏集團在年報中也表示牧場建設要與“農光互補”、“牧光互補”相結合,要對廠房和牧場進行光伏資源的開發。顯然,皇氏集團又埋下了再一次跨界的種子。
就趨勢而言,隨著市場環境、行業技術的成熟,光伏行業正進入快速發展期,尤其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全球對光伏、生物質等新能源的投入將繼續增加。
根據隆基能源研究院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需要達到1500GW至2000GW,且連續安裝30年才能對全球能源轉型形成有效支撐,進而為實現全球碳中和奠定基礎。
就在不久前,皇氏集團旗下子公司皇氏農光宣布與臺州市嘉能太陽能電池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合資設立硅料提純、除硼公司。合作期內,嘉能太陽能負責將自身晶硅除硼技術業務轉移至合資公司,并保證提供低于國內一級多晶硅5萬/噸的除硼硅料(期限為三年),并將向皇氏綠能提供不低于8500噸/年的硅料。
上個月中旬,皇氏集團還表示,目前著手在安徽阜陽建設20GW Topcon電池生產廠,采用政府代建企業5年免租的方式,未來由項目公司逐步進行回購。目前項目已開工建設,預計將于2023年投產。
對于外界的反應,還是“項目未成,股價先行”。《每日財報》關注到,資本市場對跨界光伏產業非常敏感,皇氏集團每次披露光伏項目計劃都伴隨著股價的劇烈波動。甚至在今年8月,深交所對皇氏集團下發關注函,要求其說明是否存在利用信披配合二級市場炒作情形。
畢竟對于上市公司跨界做光伏來說,在人才、資金、管理等方面都將面臨巨大挑戰。光伏行業前期投入巨大,施工周期長,對企業的資金流動性有較高的要求。而目前,皇氏集團的短期借款就高達10.94億元,流動負債23.72億元,資金缺口較大,想必其相關光伏項目的發展并不會一帆風順。
有業內人士亦指出,光伏產業競爭激烈,沒有長久新能源產業資源及研發積累的企業,很難在業內立足、發展壯大。
其實也難怪深交所質疑,皇氏集團的行為太過于直來直去,近乎是毫不遮掩。但話說回來,不論是真心想做光伏,還是別有用心,對于企業而言關鍵還是風險可控,不然很可能“偷雞不成蝕把米”。而相比花哨的操作,聚焦主業、強化自身競爭力,才會讓企業的發展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