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楊舒鴻吉
2022年9月29日,我國首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噴氣式干線客機C919正式獲頒型號合格證(TC),標志著我國具備自主研制世界一流大型客機能力,這是我國大飛機事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C919大飛機項目中,中國航空無線電電子研究所下屬上海航空電子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SAVIC”)作為承擔主體,肩負了駕駛艙顯示系統和A664網絡交換機這兩項研制保證等級均為A級的系統產品研制任務。
“A級是適航標準中最為嚴苛的等級,失效概率要低至10的負九次方。”C919駕駛艙顯示系統和A664網絡交換機項目總師孫大偉說。
從項目立項到實現TC取證,背后是十余年櫛風沐雨的研發歷程。
2010年,SAVIC開始承擔駕駛艙顯示系統中的顯示器和控制器,以及A664網絡交換機的研制任務;2013年因項目任務發生重大變更,他們承擔起整個駕駛艙顯示系統的研制任務。
C919項目對于國內研發單位而言,好比直接讓企業的競爭環境從 “全運會”走向“奧運會”。不參加“奧運會”,永遠不會知道世界一流的航電系統研發是什么水平。項目團隊一開始瞄準的就是國際最高標準和最先進的能力,他們迅速抽調精兵強將,與國外專家一起組建聯合工作團隊,全面開展項目研制工作。
項目研發之初,國內普遍缺乏復雜高安全性系統研發能力,民機航電系統設計開發經驗不足,項目組織管理、專業人員、內外部合作模式、流程、技術、語言、工作環境……任何一個問題都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尋找解決方案。
“對我們來說,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只能邊干邊建,邊建邊用,我們力求做每一步都要有證據來支撐,穩扎穩打、一點一滴建立我們自己的民機研發體系。”C919駕駛艙顯示系統和A664網絡交換機項目總師孫大偉說。
經過幾年的磨合,項目團隊逐步建立了與國際航電研發企業基本對等的管理模式、商務流程和溝通平臺,推動了項目研制工作逐步走向專業化和規范化。
為了集中最廣泛的力量為C919項目研制和適航取證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中國航空無線電電子研究所將下屬SAVIC作為民機航電產業發展的實體平臺,把民機團隊逐漸從一個幾十人的部門發展壯大成近400人的實體組織。

據透露,C919顯示系統項目系統需求多達近2萬條,在這個復雜的顯示系統中,僅軟件代碼就多達330多萬行,占全機代碼量近三分之一,測試用例達30余萬個。
為力保項目成功,項目團隊按照國際標準的民機研發流程,結合成熟的管理工具,搭建了民機數據管理平臺。
通過充分借鑒和轉化對外合作成果,摸索建立符合國內研制特點的系統研制流程,項目團隊構建了需求開發與管理、系統建模與仿真、系統綜合與測試的民機數據研發平臺,覆蓋了民機產品從研發生產到客服維修的全生命周期。該平臺基于單一數據源設計,實現了系統設計工具從分階段單一應用到全過程綜合化應用的轉變。

民航客機的設計建造高度依賴全球性的產業分工。
為了積極整合全球優質資源為我所用,基于國內外民機產業發展的特點和現狀,對標國內外同行的最佳實踐,項目團隊建立了一套航電系統供應鏈管理體系架構,形成了一套下沉式的機載產品供應商管理流程,摸索出一套系統供應商培育方法,初步構建了符合民機適航要求的系統供應鏈管理體系。
在此基礎上,項目團隊深入開展國際合作,自2012年起先后在8大領域與7個國家16家公司開展了24項合作,有力地支撐了項目研制任務完成。
2017年5月5日,駕駛艙顯示系統和A664網絡交換機伴隨C919實現首飛,實現了“從0到1”的歷史性跨越。下一個目標便是,獲得TC取證。
2020年下半年,團隊迎來最吃勁的關口,項目推進遇到極大困難,工作量遠遠超出當初的想象。
“C919適航取證過程之復雜,工作量之巨大是我們以前從未想過的,參與這個項目之前也沒有想到會需要協同這么多人的團隊,去專心干一件事情。”參與C919項目的一位研制人員透露。在這個過程中,來自中國商飛、航空工業、機載系統、兄弟單位、行業伙伴等各方的支持,對加快項目的研制進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項目研發現場,40多家單位、550多人的研發人員隊伍,匯成一支“鐵血之師”。在同一個目標面前,即便肩負巨大的責任和壓力,也沒有任何人退縮。
航空工業機載原民機產業部部長張向群回憶道:“當時有很多兄弟單位來馳援現場,有的在酒店里放下行李就趕過來,但是第一件事就是在辦公區域掛起了黨員突擊隊的旗幟。我覺得這對每一個參與項目的人來說,都是一種精神上的鼓舞。”
2022年8月27日,該項目團隊順利完成TC取證前的所有研制工作,并于9月29日支持中國商飛完成C919飛機TC取證。
根據計劃,中國商飛首架C919客機將于今年12月正式交付給東航。該項目團隊也將持續推進取證后的各項工作,支持C919飛機早日投入商業運營,實現商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