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陽戈
并購資產業績不達標,承諾方還不如約進行補償,中創環保(300056.SZ)的遭遇,恐怕是所有并購的上市公司最不想碰到的。
公開信息顯示,2019年8月,中創環保和陳榮、張炳國、 廖育華等相關方簽署協議,約定中創環保以其持有的珀挺機械工業(廈門)有限公司100%股權置換陳榮、張炳國、廖育華持有的江西祥盛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祥盛環保”)51%的股權,同時陳榮、張炳國、廖育華與中創環保簽署《盈利預測補償協議》,承諾祥盛環保在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度實現的凈利潤分別不低于8000萬元、9600萬元、10400萬元,并就實際實現凈利潤低于承諾凈利潤的部分在相應年度對中創環保進行現金補償,其中陳榮、張炳國、廖育華分別按照向中創環保轉讓祥盛環保51%股權的相對占比分擔77.48%、15.61%、6.91%的補償金額,并由陳榮就張炳國、廖育華的補償義務向中創環保承擔連帶擔保補償責任。
然根據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的審核,祥盛環保2020年、2021年均未完成業績承諾。根據《盈利預測補償協議》的約定,各補償義務主體應在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應補償現金匯入中創環保的指定賬戶。2022年5月,中創環保分別向陳榮、張炳國、廖育華發出《關于支付業績補償款之事宜的催款函》。但截至11月1日,陳榮、張炳國、廖育華未支付補償金額分別為15368.96萬元、3217.28萬元、1424.18萬元,同時陳榮對張炳國、廖育華應付業績補償款承擔連帶擔保責任。陳榮、張炳國、廖育華未及時支付業績補償款,違反了作出的承諾。
為此,交易所還作出過處分,對陳榮給予公開譴責的處分; 對張炳國、廖育華給予通報批評的處分。對于陳榮、張炳國、廖育華上述違規行為及交易所給予的處分,將記入上市公司誠信檔案,并向社會公開。

資料顯示,祥盛環保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以從事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為主的企業。中創環保的主營業務,則為有色金屬材料、過濾材料和環境治理(煙氣治理工程,危廢處置、城鄉環衛一體化、污水處理)三大業務板塊,公司還是國內首家成功研制生產100%PTFE針刺濾料的企業。

如果補償金到賬,對中創環保來說不無小補,數據顯示,公司2021年營業收入11.42億元,但凈利潤-4.29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7.63億元,但凈利潤-1590.95萬元。
根據半年報顯示,祥盛環保2022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8076萬元,凈利潤168.93萬元,綜合收益總額126.34萬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為-881.94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