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玖商業評論
???????????????????咖啡行業正在面臨“冰火”兩重天。
一方面是行業巨頭面臨市場“寒氣”,Q4季報告期內,星巴克中國營收為7.75億美元,同比下降了19.6%,門店銷售額下降了16%。
而背靠中國的“Tims中國”可謂流血上市,招股書顯示,Tims中國從2019到2021年3年間持續虧損逾6億元。上市即破發的“Tims中國”不僅遭遇了股價腰斬,目前市值僅剩6億美元左右。
另一方面則是咖啡創業者的熱情不減,蜜雪冰城、茶顏悅色,跨界而來的李寧等紛紛而至,渴望“船票”。甚至連嗅覺靈敏的微商,都開始創造咖啡品牌,在短視頻平臺引流招加盟商。
熙熙攘攘的咖啡創業熱潮中,不少創業者們卻游走在虧損和閉店的邊緣。根據餐寶典數據顯示,11.5%的咖啡店活不過3個月,《閑魚2021創業避雷指南》中,咖啡店創業失敗率位列第二。
咖啡創業是否還是一門好生意?一資深業內人士告訴陸玖商業評論,咖啡業的虛火,客觀上也是行業發展的“布道者”。
“虛火撤去之后,就看誰真正能沉下心,系統性打磨供應鏈、品牌和品質。”不過,在該業內人士看來,咖啡業亂象也在讓不少資本持觀望態度,真正笑到最后的,可能還是早已完成布局的本土品牌。
星巴克等頭部品牌群體“失速”?
被視為咖啡風向標的星巴克,在全球都遭遇了市場“滑鐵盧”。
僅在中國市場,今年Q4季報告期內,星巴克中國營收為7.75億美元,同比下降了19.6%,同店銷售額下降了16%。相較上個季度銷售額約44%的驚人降幅,這也算壞消息中的“好消息”。
咖啡巨頭在中國市場持續萎靡,并非個例。加拿大國民咖啡Tims咖啡,押寶中國咖啡市場的火熱,中國業務板塊“Tims 中國”登陸納斯達克后,資本市場的態度卻很平淡,不僅上市破發、股價腰斬,目前的市值也僅有6.12億美元左右。
資本市場的悲觀,或早在“Tims 中國”遞交招股書時就寫下注腳。Tims中國從2019到2021年3年間虧損分別達到8782.8萬、1.4億和3.8億元,總計逾6億元。此外,其餐廳經營成本遠高于收入,全年毛利-1.57億元。
咖啡頭部品牌的業績“失速”,或是中國咖啡行業火熱表象外的殘酷真實。食品專家朱丹蓬分析,整個中國的咖啡進入了高速增長、高速發展、高速擴容的節點,無論從場景、品質、性價比還是服務,不少本土品牌都比星巴克做得好。
受到沖擊顯然并非星巴克。蜜雪冰城、茶顏悅色等連鎖茶飲品牌密集搶灘咖啡市場,甚至李寧、中國郵政、中石化等巨頭也都跨界而來,想在咖啡行業分杯羹。
“咖啡在諸多玩家的市場普及下,早已從一種小資生活方式,向大眾消費轉變。”咖啡行業培訓師劉先生告訴陸玖商業評論,咖啡業作為標準化較高的行業,能拉開差距的主要絕招是強大供應鏈,有更強的議價權,用低價搶占用戶心智。
這就要求品牌用規模換市場,各色品牌開始打價格戰、搶加盟商、找資本,打得不可開交。市場混戰中,低價是法寶,部分品質良莠不齊,口感不佳的咖啡,也讓消費者對整個咖啡行業戴上了有色眼鏡。
上述劉先生表示,如今做咖啡品牌,就像沸水扔進個小冰塊,眨眼就被市場熱浪所吞沒。
雖然各家都在品牌打造上不斷投入邊際成本,但邊際收益并未上漲,反而陷入下降的惡性循環中。
“內卷、盈利難,亂象叢生”劉先生表示,不少網紅品牌更像是曇花一現,真正能讓消費者記住品牌的,還是瑞幸、星巴克等成名已久的頭部品牌。
加盟亂象導致盈利更難
火熱的咖啡賽道,點燃了完全創業者的激情,但這種競爭之下,行業亂象也開始叢生。
“咖啡創業就像‘冰山’,遠看璀璨瑰麗,心之向往;只有走近才能感受到寒氣刺骨,溝壑林立。”在朋友圈寫下這段話后,咖啡創業者小谷(化名)準備把咖啡設備掛上閑魚,為這段短暫的創業經歷畫上一個句號。
像小谷類似的咖啡創業者不在少數,閑魚上,一名咖啡創業者寫道“門店關閉,原價3萬的意大利商用咖啡機出售。”在其店鋪上,這款機器如今只賣9800元。幾名閑魚賣家和陸玖商業評論聊天中,也透露了“入坑”的悔意。
一名咖啡創業者吳俊(化名)坦言,其加盟了當地某新興咖啡品牌,并未收取加盟費,但算上裝修、首批原料打款和房租,前后投入23萬左右,但營業情況和品牌方所說的相差極大。“咖啡口味拉不開差距,加上疫情影響,每天賺不夠房租錢。”吳俊表示,當時他看中該品牌咖啡產品均價在12元左右,相較于星巴克動輒30元以上的價格,應該會有市場。
幾名創業者復盤,咖啡新勢力目前主打的牌,幾乎都是低價、標準化,高度同質化的內卷下,幾乎都掙不到錢。品牌方所講的故事也多是用規模換效益,以及品牌初創的政策鉅惠。創業者的心理,則是希望押寶到下一個蜜雪冰城。
這場愈演愈烈的咖啡創業浪潮,甚至吸引了微商群體的覬覦。有著微商經歷且多次涉嫌傳銷的李瀟,跟風創辦了T97咖啡。在短視頻平臺,T97咖啡通過“大嘴+魔性Rap+誘人價格”的“三板斧”,迅速成為網紅。
爆紅之后,T97的目標定位是超過瑞幸、星巴克,在咖啡賽道做到全國第一。不過,李瀟此前的經歷和“黑紅”的流量玩法,市場上充斥著“割韭菜”的質疑。李瀟則回應稱很多人都過不了初選,“如果要騙加盟費,我們為啥卡他們呢?”
不過有媒體調查發現,所謂的“初選”就是填寫一個合作申請表,實際最快幾個小時就可以通過,隨后有專人再次對接。
manner咖啡、庫迪咖啡、“酷!約翰”咖啡等品牌,都在咖啡行業中比拼加盟速度——加盟和找項目,開業與閉店,就像太極一樣生生不息。小谷說,趁著咖啡的“虛火”創業,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里面的人想出去”。
還是不是門好生意?
咖啡行業到底還是不是一門好生意?從國外的咖啡市場來分析,國內的咖啡消費市場還有不少的增量空間。
但既沒有極致的差異化,又沒有規模優勢下的成本效益,想要在咖啡紅海中博得一席之地是有很大困難的。
某連鎖行業協會成員單位負責人告訴陸玖商業評論,根據商務部制定的《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規定,招商加盟必須開2個以上的直營店,經營時間超過1年,并到商務部進行備案。
“不過這個目前限制的比較寬松,但如果需要領加盟和特許經營許可證,還是需要這些硬性條件。”亦有業內人士透露,上述條件就是為了讓品牌方跑好單店模型,減少加盟商的市場風險。
此外,加盟費若不符合“兩店一年”的法定條件,一旦出現諸多加盟者虧損的情況,如果通過司法程序要求解除加盟合同,甚至賠償,品牌方或面臨敗訴的情形。
盡管有相關條例,但咖啡的風口就像一陣風,誰都沒有耐心再等待兩年的時間。在業內看來,如今的新興品牌大多是泡沫,很容易在退潮之后變成裸泳。
“咖啡行業亂戰時,很難走出真正的品牌。”河南食品產業專家賈先生認為,消費者在眼花繚亂的新興品牌中,如果沒有獨特產品“護城河”,忠誠度都不會太高。
面對咖啡行業的虛火,資本也開始持觀望態度。2021年,咖啡行業共有28筆投資,融資金額高達50.76億元。2022年上半年,咖啡賽道融資筆數雖然仍有14筆,但融資金額僅為18.03億元。投資總額的大幅下滑,或預示著咖啡行業正在“退燒”。沒有了資本的加持,或也讓很多品牌不再活躍,市場也將加速出清“劣幣”。
未來行業怎么走?業內人士也有不少共性的預判。
第一,咖啡從小資飲品變為大眾消費品后,且隨著房租成本的增加,類似星巴克這種販賣第三空間的業態,面臨業績萎縮可能會持續。
第二,面對市場品牌的良莠不齊,消費者不再迷信低價咖啡,而是追求“性價比”更高的咖啡。
第三,咖啡市場或凸顯“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高性價比”的用戶心智,需要強大供應鏈的支撐,完成議價權,并將實惠讓渡給消費者。新興品牌在供應鏈這一塊,幾乎都不能和老牌勢力相提并論。
綜合來看,盡管咖啡需求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但咖啡生意卻切切實實的“不好做”,尤其在快速內卷化下,同質化競爭日盛,價格戰趨勢日烈,這對企業的精細化運營水平、持續創新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盈利難的問題或將長期存在。
而隨著頭部企業在強大資本實力下的進一步擴張,大多數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將是一個必然,貿然進入咖啡行業,極大概率只會成為一個點綴行業熱度的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