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11月12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中國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以及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原總經理、上海市原常務副市長屠光紹在上海財經大學高峰論壇分別就二十大報告提到的資本市場、數字經濟、養老等社會保障問題發表看法。
健全資本市場引導居民財富結構轉型
二十大報告提到,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屠光紹指出,二十大報告將健全資本市場功能和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放在一起表述,富有深意,說明只有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才能為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提供基礎。
在他看來,資本市場主要有八大功能需要健全,包括支持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助力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社會融資體系優化、引導居民財富結構轉型、提升資產流動配置效率、深化金融對外開放、促進公司治理以及服務民生福祉。
其中,對于健全資本市場引導居民財富結構轉型這一功能,屠光紹解釋稱:“二十大報告專門提到,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中國居民的財富結構正在轉型,從儲蓄到非儲蓄,從實物資產到金融資產,從單一配置到多元配置。”
“而目前資本市場功能不健全,帶來資本市場的有效性不高,所以使得居民不愿意或難以投資資本市場。健全資本市場,能夠更多地引導居民財富結構轉型。”他說。
另外,屠光紹指出,健全資本市場是助力綠色低碳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他表示,當前我國綠色金融市場主要是債券融資驅動,但投資不足,這是綠色金融體系中的一大短板。
解決這個問題,他認為,最核心的是做好碳排放權市場。“碳排放權市場一定要和資本市場做好對接。碳排放權的交易能夠反映資本市場對綠色低碳的估值定價,這對資本市場的有效性、對綠色資產估值的有效性會大大提升,這樣才會帶來更多的綠色低碳投資。這就是我們需要解決的。”
此外,屠光紹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產生了大量存量資產,應當通過資本市場機制,包括資產證券化、兼并收購等工具來盤活,這也是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標識。
發展數字經濟數據要真實可靠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肖鋼指出,從金融的角度看,發展產業數字金融將是下一階段非常重要的一個任務。
“為什么要發展產業數字金融?工業和產業互聯網在快速發展,金融的數字化轉型也在加快,但是兩者要結合起來,要從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在工業經濟到數字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產業數字化占數字經濟的84%以上,所以對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改造是未來產業數字化的一個主賽道。”
“第二個方面,適應生產方式變革,金融業必須跟上這個變革。由于產業數字化帶來的生產組織、商業模式的變革,很多企業變成了柔性生產,而且不像過去一樣,生產資料不是一家一家工廠,而變成可以共享,金融服務企業從一個一個法人,現在轉變為一個行業、一個產業鏈、一個產業集群,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整體,這樣的話對金融來講提出新的挑戰。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金融業必須要適應這種產業集群。”他表示。
肖鋼還對產業數字金融發展提了四個建議。首先是加強頂層制度安排。深化產融合作,總結全國51個產融合作試點城市的經驗并推廣。創新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的模式,同時完善監管規則和指引。
其次是著力打造數字信用基礎設施。產業數字金融非常依賴數字信用體系,因此數據要真實可靠,企業的設備運轉數據也必須要真實可靠。
三是場景聚合和生態對接,選擇適合的產業集群先行先試,從而推進企業客戶產業數字化、線上化,實現“一站式”、綜合化金融服務。
四是變革風控模式,加強對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的風險管理,從而提高金融的效率。
引導個人養老賬戶資金投資國家重大項目和重大戰略產業
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周延禮表示,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加深,結合二十大報告,未來與養老相關的保險和金融產品領域將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資收入、財富積累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顯著特征就是未富先老這個特點比較突出。但是老百姓購買保險,我認為現在這個風口到來了。保險在應對老齡化,對醫療養老安排的全面性、充足性都提出了一些更高的要求,而且會帶來引發經濟發展的新機遇。”他說。
周延禮對于未來個人養老金的發展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進一步完善財稅政策,比如進一步完善個人養老金按照每年1.2萬元限額在綜合所得或經營所得中扣除的稅費優惠政策。
二是提供適應性的金融產品。著眼于長周期,發揮專業性,為長期和終身的產品匹配優質的戰略資產;提高養老產品的適配性,針對不同的客戶有不同的風險收益。
三是充分發揮政府統籌引導作用,調整個人養老金投資方向、投資范圍和投資額度上的限制性政策,設置差異化鼓勵措施,引導個人養老賬戶資金投資國家重大項目和重大戰略產業,減少風險、保障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