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楊舒鴻吉
2022年11月15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三周年建設成果新聞發布會舉行。據示范區理事會執委會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華源介紹,示范區今年新推出制度創新成果39項,三年累計112項,其中38項已面向全國復制推廣;持續推進108個重點項目建設,滬蘇嘉城際、水鄉客廳等重大工程開工建設;示范區開發者聯盟朋友圈不斷擴大,已集聚53家高能級主體,為示范區建設持續賦能。
華源表示,三年來,示范區制度創新度、項目顯示度和民生感受度不斷提升,兩區一縣高質量發展動能活力持續迸發,一體化制度紅利惠及更多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示范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呈現出嶄新面貌。
在生態環保領域,聯保共治機制更加健全,生態環境標準、監測、執法“三統一”制度深入實施,示范區空氣質量指數優良率、地表水環境質量III類水質斷面比例等指標持續改善。聯合河湖長制等重點跨界水體聯保機制有序實施,示范區“一河三湖”水環境質量已提前達到或優于2025年目標。
在公共服務領域,示范區通過推進涉稅事項“跨省通辦”,建設智慧辦稅服務廳,辦理“全程網上辦”業務5.4萬余筆,已為2萬多位納稅人提供個性化服務;兩區一縣已發放長三角科技創新券4580萬元并實現跨省域通用通兌,有力支持企業創新;通過開展知識產權跨省域聯合保護,示范區2021年專利授權量達3.6萬余件,比2019年翻了一番。
在重點難點領域聚力攻堅,一體化示范區在第三年又推出39項新成果,涵蓋生態治理、“雙碳”規劃、要素流動、土地管理、財稅分享、公共服務、信用管理、體制機制等領域。
其中,一體化示范區已出臺水鄉客廳近零碳專項規劃、水鄉客廳一體化管理運營規范等成果,為打造長三角功能樣板區提供高水平規劃支撐。
在示范區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指導意見基礎上,示范區出臺碳達峰實施方案,打造一批綠色低碳示范片區和項目,積極探索“協同達峰、合作中和”有效路徑。
在要素流動領域,示范區新增11項成果,出臺示范區人才建設若干意見、產業鏈強鏈補鏈實施意見,推出加快數字經濟發展、科創金融、綠色保險、知識產權保護、綠色認證等“一攬子”舉措,讓人才、數據、資金、知識等要素更加暢通流動。
華源說,在國家長三辦推動下,示范區先后已有兩批共38項制度創新經驗面向長三角和全國其他重點地區復制推廣,示范區制度創新“種子”在更大范圍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他還透露,三年來,一體化為示范區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示范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0.9%。2021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2411家,較上年增長31.5%。
三年來,一體化示范區已引進產業創新項目金額168億元。其中,圓通國際金融和科技總部、恒力長三角科技創新園等項目開工建設,蘭鈞新能源、云頂新耀等項目正加快實施,不斷提升整個區域的產業創新體系。
華源說,在示范區創新產業領域,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在這些產業項目推進的同時,示范區已出臺的人才、金融、信用等制度創新成果進一步促進了要素自由流動,推動龍頭企業在示范區內加快跨區域布局。之所以能夠跨區域布局是因為有很多要素通過制度創新能夠更加暢通的流動。

會上,江蘇省工信廳副廳長李鋒透露,浙江省工信廳與上海、浙江工信部門、通信管理部門和示范區執委會聯合印發示范區加快數字經濟發展若干政策,從積極推進新型信息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等5個方面推出20條舉措,合力推動示范區數字經濟發展。
他表示,目前在示范區內已啟動了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長三角國家樞紐節點起步區建設,中國移動長三角(蘇州)汾湖算力匯聚調度中心一期已投運、二期正在建設;中國電信長三角示范區(吳江)算力調度中心已于今年8月開工建設。
另據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一級巡視員陳建忠介紹,兩省一市共同編制了示范區共同富裕實施方案,這是全國第一個跨省域的共同富裕實施方案。
該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了打造六大跨省域共富范例。實施方案聚焦示范區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這三大差距,有針對性地提出六大跨域一體、高效協同的六個重點任務,也就是打造六大跨省域的范例,分別是: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共建、區域城鄉融合、居民增收共促、公共服務優質共享和社會和諧共筑。
陳建忠表示,下一步將按照“清單化+項目化”抓落實的要求,梳理形成重大改革清單和重點項目清單。
在醫保公共服務便利方面,上海市醫保局副局長曹俊山表示,目前,三地參保人員在示范區內異地就醫,無需辦理備案即可直接拉卡結算。此政策已惠及三地246萬參保人員,并覆蓋示范區所有符合條件的定點醫療機構;依托國家醫保電子憑證,積極拓展應用場景,三地參保人員只需激活醫保電子憑證,即可實現“不帶社保卡看病”。目前,示范區75家定點醫療機構已開通該功能。
曹俊山透露,在前期試點基礎上,示范區內異地就醫不斷拓寬門慢特病結算病種范圍,目前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門診放化療、尿毒癥透析等門診慢特病均已實現直接結算。截至10月底,三地參保人員在示范區內門慢特病直接結算11.8萬人次,涉及醫療費用2.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