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在周六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研討會上,與會學者表示,消費對中國經濟至關重要,擴大消費需要短期和中長期相結合,短期可以發放消費券,中長期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織牢社會保障網絡。
國家統計局周二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滑0.5%,為6月以來首次出現同比負增長。其中,餐飲收入同比下滑8.1%,降幅比上月擴大6.4個百分點。
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目前消費的疲弱主要是三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經濟增長乏力,盡管三季度GDP增速有所回升,但仍低于正常水平,10月經濟增長動力也較上月走弱;二是就業承壓,城鎮調查失業率尤其是大城市失業率處在高位;三是居民消費信心明顯不足,預防性儲蓄大幅提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毛振華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的最大短板就是需求嚴重不足,在全球經濟增長動力疲弱、中國出口動能減退的背景下,擴大內需尤其是擴大消費的意義就更為重要。
毛振華認為,發放消費券應該是擴大消費的主要手段,對如何更好地利用消費券,他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建議。
他指出,首先,消費券應該全額無條件使用,而不是現在普遍的打折券或抵扣券,比如花100元減20元那種類型。其次,鑒于現在地方財政已經非常緊張,消費補貼資金應由中央財政支付。第三,建議給全體居民每人發放5000元,分兩次發放。第四,途徑上,可以電子貨幣為主,輔助其他形式。
毛振華特別提到,可以設立一個專門的捐贈賬戶,“很多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居民,應該鼓勵他們放棄消費券,把錢捐出來,給生活更加困難的人用于支持他們的消費。”
沈建光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表示,在疫情多發、高發的沖擊下,有效需求不足成為制約經濟的主要矛盾,由于貨幣政策存在傳導不暢的問題,需要加大財政政策的實施力度,來暢通供需循環。明年可以通過發行特別國債或提高財政預算的方式,在全國層面統籌發行消費券。
“可以考慮中央財政對地方進行轉移支付,地方政府實施發放消費券的模式,特別國債資金到賬后調入一般公共預算,通過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下達到地方,本金和利息全部由中央政府負責償還。”他說。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的觀點稍有不同。他認為,提振消費必須要與疫情防控政策的精準化、科學化相匹配。另外,在擴大消費的具體舉措方面,應將短期刺激和中長期戰略相結合。
“進行大規模的消費刺激必須要建立在消費秩序、社會秩序常態化的基礎上,否則我們大量的消費刺激只會產生儲蓄效應,而不會產生當期的拉動效應,因為大家都不能出門,即使發了錢也不會去消費。”他說。
劉元春強調,當內需不足是一種超越周期和趨勢性現象時,要啟動的不是簡單的擴內需和逆周期調節政策,而是要啟動擴大內需戰略。“擴大內需戰略是穿越周期的,要在中長期戰略中去實施,以結構性、深層次的改革作為主體。”
他進一步指出,關鍵是要在擴大收入層面作文章,擴大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與此同時,在支出層面,要進行社會安全網的構建,減少安全性儲蓄。此外,房地產對消費的擠壓效應明顯,要讓住房回歸到居住屬性,為中低端人群提供保障住房和貸款支持。
“不能把擴大內需戰略等同于逆周期短期刺激措施,當下需要在短期和中長期有一個相互配合的舉措,而不是簡單地呼吁發一次性的消費券。”劉元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