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界面工業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建造獲得新進展。
11月22日,中核集團發布消息稱,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增強熱負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標顯著優于設計要求,具備了批量制造條件。
這標志著中國全面突破“ITER增強熱負荷第一壁”關鍵技術,實現該項核心科技持續領跑。
增強熱負荷第一壁是ITER的核心部件,被喻為ITER的“防火墻”,它直接面對芯部一億度高溫等離子體,涉及聚變堆建設的關鍵技術。
核聚變被認為是人類的終極能源。人類當前對聚變反應的控制,主要是依靠一種環形容器,通過約束電磁波驅動,創造氘、氚實現聚變的環境和超高溫,實現受控核聚變,這種裝置被稱為托卡馬克(Tokamak)。
因太陽的光和熱來自內部的熱核聚變反應,可控核聚變裝置被稱為“人造太陽”。
ITER是目前世界規模最大的核聚變項目,也是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聯合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七方共同參與建造。
中國于2006年正式簽約加入該計劃。2008年,中國全面開展ITER計劃工作,承擔了其中約10%的研發制造任務。
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承接了ITER增強熱負荷第一壁全尺寸原型件研制。在成功批量制備增強熱負荷手指部件后,該公司與貴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最終完成部件的焊接裝配。
中核集團稱,中國團隊領先國際完成ITER增強熱負荷第一壁的首件制造,再次為ITER關鍵部件的研發取得實質性工程突破。
中國也在研制自己的新一代“人造太陽”。
10月20日,中核集團發布消息稱,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HL-2M)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00萬安培(1兆安),創造了中國可控核聚變裝置運行新紀錄,標志著中國核聚變研發距離聚變點火邁進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