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T財經 游璃
如何在合規合法的同時,兼顧規模擴張和業務質量是周鴻祎必須要解的一道題,而問題的答案,絕不是上市這么簡單。
沒有人比周鴻祎更懂“左右互搏術”,多次公開宣稱360不造車,最后和哪吒一起聯合造了車,周鴻祎一直對外宣稱自己不做互聯網金融,最終自己的360數科即將實現雙重上市。
今年的互聯網中概股,幾乎都在圍繞回港上市做文章。前有小鵬理想,后有知乎貝殼,據港交所最新消息,由“360金融”更名而來的“360數科”也在11月14日通過了聆訊,未來將由花旗銀行和中金公司保薦,主要希望募集資金,在研發投入和獲客規模上有所突破。
2018年就實現納斯達克登陸的360數科,這次選擇的回港方式是雙重主要上市,程序雖比二次上市要復雜一些,但總的來說是更全面的風險規避措施。
它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新浪財經統計顯示,360數科是繼平安集團的金融壹賬通后,又一家在兩地雙重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目前在360數科的職位是董事會主席,同時是360數科第一大股東,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周鴻祎會迎來又一次上市敲鐘之旅。
投資界內因此發出艷羨之聲的人不在少數,理由也被大部分媒體寫得分明:赴美上市四年間,360數科的營收可稱穩定,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其收入總額分別為92億元、136億元、166億元、85億元。360數科最新收盤價報14.87美元,當前總市值23.24億美元,僅次于平安集團旗下的陸金所控股(45.03億美元)。
但在硬幣另一面,360數科的用戶增長開始放緩,經濟狀況整體下行同步帶來了高逾期率及高監管風險等問題,周鴻祎想高枕無憂,還為時尚早。
“隱秘”的錢袋子
公開資料顯示,周鴻祎及其家族是360數科絕對的話事人,他們以14.3%的股本總額權益擁有著75%的投票權,從這個角度看,360數科頭上毫無疑問地冠著周鴻祎的姓名。
360數科的名字也在明晃晃地告訴世人,這個公司與更廣為人知的360集團屬于一母同胞。但周鴻祎外出社交時,后者往往享受著長子待遇,前者卻幾乎不會提起。
剛結束不久的烏鎮互聯網大會上,周鴻祎與張朝陽幾乎是PC互聯網時代延續至今僅有的兩位還活躍的企業家,他們吸引了最多目光,然而周鴻祎的全部心力都用在了宣傳360公司如何切入SaaS,服務中小企業助力經濟轉型。此前的互聯網安全大會上,周鴻祎一樣是只提360公司注重安全,賣力宣傳其不觸碰用戶隱私,360數科則不予出鏡。
這種出鏡率上的“厚此薄彼”顯然不是因為業績相去甚遠,因為早在2021年上半年,360數科就完成了第五次對于360的核心指標趕超。提交給港交所的最新數據顯示,360數科2022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127億元,凈利潤約為31億元,而360集團同期營業收入為69.35億元,凈虧損19.64億元。
事實上,周鴻祎低調處理360數科的原因也正在于它過分惹眼的財務數據。
2019至2021年,360數科創造的利潤分別為25億元、35億元和58億元,盡管2022年上半年21億元的凈利潤沒能保住昂揚態勢,但仍然不改賺錢效應。目前360數科累計撮合貸款約1.1275萬億元,累計獲批準信貸額度的用戶達到4130萬名,撮合的消費在貸余額達1311億元。2022年Q3,360數科營收為41.44億元,凈利潤9.88億元,利潤率達到23.8%。
反觀老大哥360集團,起初的榮光一去不返,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人們不再沉迷于為電腦殺毒,360公司自然也就無人問津。2020年開始,360集團業績進入下行期,2019年59.8億元的凈利潤迅速折半至29.13億元,2021年延續頹勢繼續滑落到9億元——去年的這個時候,360數科以28.95億元的凈利潤,高出了360公司406.12%。
到了今年,360的情況更加嚴峻。第一季度勉強盈利2.2億元,第二季度迅速由盈轉虧,第三季度時虧損額度已經擴大至15.66億元。360如今市值527.33億元,相比鼎盛時期縮水將近9成,從一線梯隊跌落的它,如今看上去也失去了再爬回巔峰的能力。
不過,360數科美其名曰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其本質主要是面向消費者和小微企業做信貸服務和撮合貸款。
資料顯示,360數科最早脫胎于360集團旗下的360金服,后者于2016年拆分獨立為360金融。2020年,360金融更名為360數科,現旗下產品包括360借條、360小微貸、360分期等。截至今年上半年,360數科累計為2560萬名借款人,撮合貸款1.13萬億元,同期累計獲批準信貸額度的用戶達到4130萬名,在貸余額為1505億元。
此外,360數科的個人貸款,平均每筆金額已經從2019年的4260元上升至如今的7707元;小微企業單筆貸款金額,也從去年的19023元,增加到今年的23245元。正是個人和小微企業借多了,這才支撐起360數科不凡的賺錢能力。
對比360集團與360數科,后來者趕超老大哥已經是板上釘釘,周鴻祎想要推動360數科回港上市順理成章。事實上360數科能有今天的成就,與它早年間積極上市的果斷不無關系。
互聯網金融行業分析師周永輝回憶到,2013年騰訊、阿里等巨頭開始布局互聯網金融時,周鴻祎還在對外宣稱自己不做這塊業務,“但到了2015年,他也坐不住了。”那年3月360金服成立,8月360集團為其帶來千萬級別的天使輪融資,隨后在2018年,360金融奔赴美股,正式上市前的4輪融資里除了最后一輪不曾披露,360集團都有參與。
紅利還能維持多久?
從360集團的多次注資不難看出,周鴻祎十分看重互聯網金融這塊業務,證據之一就是對公司的掌控權始終要握在自己手里。360數科提供的招股書也證明,360集團一直是360數科的重要合作伙伴,從早期360借條主要轉化360體系的用戶,到當下利用360瀏覽器及360手機助手等產品矩陣宣傳推廣,360集團都作為360數科的一大助力存在。
不過周永輝認為,360數科現在能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站穩腳跟,周鴻祎重視并甘愿借360集團東風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它入局迅疾,搶占了空白期的紅利。
“從成立到上市,360金融只花了3年時間,后來不過兩年,監管層就開始對互聯網借貸進行整治合規,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都是在那個時候把名字改成了科技公司,但還是沒能成功上市。”周永輝說,360數科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走在了監管的步子前面,互聯網金融行業里不乏比它優秀的標的,只不過它吃到了上市紅利,獲得了更多露面機會。
但對于金融科技的合規化討論,近些年來是持續進行的。
據《第一財經》報道,2021年4月時,360數科及其他12家主要金融科技平臺被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等金融監管機構集體約談,強調金融活動將全部納入監管。2021年7月,央行征信管理局還向360數科等13家網絡平臺發出了《關于斷直連的通知》,要求在助貸類平臺機構與金融機構之間引入持牌征信機構,杜絕用戶個人信息從收集有關信息的網絡平臺直接流向金融機構。
從這個角度看,監管合規仍然是懸在互金中概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為了規避這些問題,突出科技屬性、弱化金融標簽是包括360數科在內的企業不約而同采用的辦法,但從業務來看,它們中的大多數還是倚重金融業務。
招股書顯示,360數科主要創收的業務是向金融機構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其中又可分為信貸驅動服務和平臺服務兩類。信貸驅動服務可以理解為承擔中間人角色,通過匹配潛在借款人與金融機構,收取以息差為主的服務費;平臺服務則主要包含面向金融機構的智能營銷服務、轉介服務及風險管理SaaS等,兩者最大的不同是信貸驅動需要承受潛在違約風險,平臺服務的模式更輕,科技屬性也更明顯。
2019年以來,360數科在調整業務架構上就下了很大功夫。
2022年上半年撮合的總貸款規模中,信貸驅動服務占據的比例從此前的86.1%下降到了45.2%,平臺服務貢獻率從13.9%上升到54.8%,實現了對信貸驅動服務的超越。不過從凈收入構成來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信貸驅動服務對收入的貢獻依舊大幅高于平臺服務,69.7%的占比比起去年同期提升了8.5個百分點。想要擺脫市場及監管的固有印象,360數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外患待解,內憂猶存
除了前述監管風險外,360數科也需要應對諸多對手的挑戰。
雪球大V、職業美股投資人陳達在自己的專欄里寫道:“互金這個行業此時此刻,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前夜感,比如最近集中傳聞京東科技港股上市推進,螞蟻消金增資落錘——感覺,政策面要松綁,賽道要打開了。”
其實比起螞蟻金服和京東數科,360數科始終不是具有碾壓性優勢的一方。按照周永輝的說法,“畢竟螞蟻和京東背后都有數得上名號的電商巨頭,支付寶和京東白條本身就跟借貸相關,搭建互聯網金融體系就是人家業務板塊的一部分,協同效應很明顯。但是360集團和360數科之間的業務聯絡關系就遠得多,更何況360現在還自身難保。”
另一方面,360數科自身在經營方面的難關也不少,本次上市或是周鴻祎與公司業務對賭的最后一波紅利。
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顯示,360數科的獲客成本正不斷升高。2019、2020、2021直至今年上半年,360數科名下具有獲批授信額度的單個用戶拉新成本,分別為216元、138元、228元及365元。
但是每年的消費者借款人數,卻并不與獲客成本呈正相關關系。2019年至今,360數科的消費者借款人數飄忽不定,分別為1160萬、990萬、1020萬和530萬。無論在哪家互聯網企業,用戶規模下降都是大問題,這意味著公司業務觸達天花板,失去成長性的一家企業,無疑對未來是迷茫的。
與此同時,360數科的貸款利率也呈現下降趨勢。同樣時段內,360公司的名義年利率從16.6%下降到了12.9%,實際年利率也從28.8%一路走低至23.0%。此外,360數科的貸款逾期率逐年走高,到了今年6月末,360數科30+天的貸款逾期率從2.8%提升到了4.4%,90+天的貸款逾期率也從1.3%提升到了2.6%。
網絡信貸一直以來都是監管部門重點關注的領域,周永輝說:“外界傳言的高利貸、套路貸、催收吃人血饅頭等流言,既是互聯網金融行業被污名化的表現,但也是灰色地帶里確切存在的不爭事實。”
如何在合規合法的同時,兼顧規模擴張和業務質量是周鴻祎必須要解的一道題,而問題的答案,絕不僅僅是上市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