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周末發布報告稱,在“三重壓力”和超預期因素沖擊疊加下,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為3.3%。在疫情防控再調整、微觀市場主體修復等因素作用下,明年經濟增速將回升至4.8%。
報告認為,在總需求收縮的背景下,明年要以積極的總量宏觀政策對沖下行因素,財政政策繼續保持積極,建議將赤字率提升至3%,貨幣政策應穩健偏寬松。此外,要提供系統性的破解房地產和中小企業困境的方案,將中國經濟加速引入新發展格局。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呈現出較大波動。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4.8%,二季度大幅回落至0.4%,三季度回升至3.9%,前三季度增長3.0%。
報告執筆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于澤周六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超預期因素,尤其是疫情反復對我國經濟影響較大,但當前經濟的本質問題是周期性的下行力量,尤其是總需求收縮和信心不足。
“在總需求收縮中,房地產行業的深度調整是今年最顯著的特征,上游延伸至鋼鐵、建材等行業,下游延伸至地產后周期消費,比如家具、家電等。剔除房地產調整和疫情影響,還要注意到消費依然疲弱。”于澤說。
報告指出,2023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核心邏輯是,在不斷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的背景下,國內外結構性因素正在加速進入變化的臨界點,處在關鍵的轉化期,機遇與挑戰并存,同時,總需求收縮和信心不足等周期性下行因素將延續。
在此背景下,報告強調,要高度重視2023年可能面對的復雜情況,及時推出可行的新舉措,提振企業企和居民信心,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在制定政策時要突出重點,聚焦房地產行業、中小微企業和居民資產負債表的修復。
針對房地產行業,報告認為,要“長短結合”。短期層面,要因城施策用好用足政策工具箱,進一步釋放前期擠壓的剛性購房需求和合理的改善型需求,推動地產銷售回歸正常;因城施策做好房地產調控,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有序,穩步優化預售資金管理。長期層面,要加快發展長租市場,加快保障房建設;推動房企向綜合運營開發業務模式轉型;構建房企新業務模式穩定的長期融資機制。
報告還指出,要繼續針對受疫情沖擊比較大的行業出臺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尤其是針對中小企業的復蘇方案。一是要解決好中小企業賬款回收問題,第二要全生命周期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第三要切實推進負面清單管理,為小微企業進入生產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領域破除障礙。
報告認為,考慮到疫情帶來的影響,經濟基本面需要修復,明年的宏觀政策要保持寬松,不能過于強調改革而忽視逆周期調控宏觀政策的作用。
“不同于前期增量改革下,改革本身就是穩定經濟的主要力量,目前的改革是存量改革,會導致 ‘先破后立’,所以不能用改革代替穩增長。寬松的宏觀政策可以修復企業和家庭的資產負債表,這才能有效應對明年的復雜局面。此外,歐美緊縮政策的放緩也為我國政策寬松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于澤說。
報告稱,財政政策方面,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建議財政赤字率設定在3%,比今年提升0.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在保障底線、基建發力,補足短板的總基調下,提高財政支出效率;加快轉移支付撥付,保障地方支出能力;加強政策協調,疏通政策傳導機制。
貨幣政策方面,報告建議維持寬松的狀態。報告稱,我國目前通脹水平較低,資本流出壓力可控,加上政策部門擁有豐富的政策工具,因此,匯率波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有限,貨幣政策仍有寬松余地。
報告還強調,明年要以擴大消費作為提振內需的核心,緊抓汽車消費這個“牛鼻子”,還要在穩就業尤其是青年就業方面下功夫。
報告指出,要進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的建設,便利消費者使用,也要處理好新能源汽車回收等一系列問題,推動產業鏈不斷延伸。在穩就業方面,要以青年就業為核心,出臺部分“以工代賑”項目以及標志性項目改善就業狀況,增加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