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獨角金融 李海霞
編輯 | 付影
當我們老了,無法獲得持續的報酬時,我們拿什么養老?
現在,70后的退休大潮將至,80后已經著手為養老做準備,90后也在考慮以后的養老問題。
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實行,給即將邁入退休門檻,或者在準備養老的人群提供了另外一個思路。
自11月28日起,北京、上海、廣州等36個先行城市、地區正式實行個人養老金制度,符合條件的人可以在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全國人社政務服務平臺等全國統一線上服務平臺,或者銀行渠道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年繳費上限12000元。賬戶開立后,可以購買個人養老金產品。
獲知這一消息的張擇(化名),在制度實施當日即開立了養老金賬戶,存下了第一筆錢。
張擇是80后,目前在北京某文化公司任運營總監。和很多人一樣,擺在張擇面前的是家里老、中、小三代人的養老問題。
在京打拼十幾年后,張擇賺的錢足夠日常花銷,且有房有車有存款。不過,遠在河北農村父母的養老問題卻是他一直掛念的。農村養老金政府補貼每年一人1000多,加上其他雜七雜八的收入,兩位老人過得還可以。不過一旦生病,攢下的錢是遠遠不夠的。
好在自己妻子的父母都有退休金,去醫院看病有醫保報銷,基本沒什么負擔。
此外,妻子需要照顧家庭和孩子,很長一段時間不能全職工作。張擇想到自己和妻子以后的養老情形:退休后每月拿著幾千塊錢的退休金,僅能滿足基本的生活。
女兒今年12歲,這幾年手頭寬裕,張擇給買了教育金等保險為后續準備。
1、公募基金公司上演養老金爭奪戰
對于養老金賬戶的錢,張擇打算用來買些養老基金產品,一方面為后續養老,另一方面可以獲得收益。
11月28日,一些頭部基金公司,包括華夏基金、南方基金、博時基金、嘉實基金、中銀基金等基金公司開放了養老基金產品Y類份額的申購,投資者可以通過基金公司的APP、官方微信等直銷渠道,或者銀行、券商的代銷渠道申購。
Y類份額是針對個人養老金投資基金業務單獨設立的一類基金份額,相比原來的A類、C類份額,Y類份額費率有優惠,多家公司Y類份額實行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五折優惠。
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后,公募基金公司在推廣等方面打起了“爭奪戰”,試圖搶占先機。
首先是對于銀行渠道的布局。這一渠道是多數人的首選,可以通過線下或線上方式快速而便捷地開立賬戶。以建設銀行APP為例,該渠道可以購買的養老基金產品包括易方達基金、萬家基金、匯添富基金、南方基金、廣發基金、上投摩根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旗下的部分養老基金產品。
來源:建設銀行APP
基金公司也會選擇不同銀行代銷來拓展渠道,如平安基金旗下平安養老2025、平安養老2030、平安養老2035及平安穩健養老四只產品在平安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招商銀行都可以申購。
除了銀行渠道外,不少基金公司在自有APP銷售,通過微信官方賬號以文字、視頻推送產品發布信息進行推廣,或者通過直播進行養老宣傳、教育普及等。
養老投資的投教是不少基金公司的共識。廣發基金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養老FOF發展難點或痛點還是在于如何讓更多投資者認識到養老FOF在養老投資理財方面的作用和價值,并逐步認可和接受這一類相對來說還比較新的產品形態。
除此之外,一些基金公司內部人員自掏腰包購買,以示對養老金產品的看好。如華夏基金基金經理許利明在制度實施當日就頂格申購了自己管理的華夏養老2040三年持有混合(FOF)Y,也是華夏基金直銷平臺養老金產品的首單銷售。
2、40家基金公司129只基金,投資者該怎么選?
營銷與推廣上的爭奪戰,拼的是基金公司的獲客之道。真正為投資者帶來養老保障的,最終PK的是各大基金公司的養老產品收益和基金經理的投研能力。
11月4日,證監會發布了《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40家基金公司,共計129只基金產品入選基金名錄。
列入名錄的這129只養老基金和市場上的金融產品有什么區別呢?有的人可能會有疑問,市場上不少金融類產品回報率更高,我為什么要從個人養老金賬戶內買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對央視《新聞1+1》表示,在個人養老金賬戶內買金融產品,第一,可以享受國家稅收優惠制度,市面上的金融產品沒有。第二,提供商推薦的是最優產品,收益率可能最高,穩定性最好。第三,這類產品是經過銀保監會批準、審核的。一句話就是,進入這個制度內的產品,它的收益率、穩定性、質量可靠性要好于個人養老金制度外的。
進入《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的首批129只基金情況如何呢?
129只個人養老金基金主要分為兩類。其中,養老日期目標基金有50只,是以退休日期為錨,自動進行動態資產配置的。對于此類產品,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退休時間選擇比較接近的基金產品,如70后可以選擇2035、2040,80后可以選擇2045、2050。
另一類養老目標風險基金79只,根據既定的風險水平進行資產配置,分為穩健、平衡、積極。這類基金需要投資者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和承受能力來選擇。
從基金公司來看,不少“老十家”,如嘉實基金、易方達基金、匯添富基金、華夏基金等均在名錄之列,這些基金公司管理規模均處于行業前列。比如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華夏基金占據行業前三名。
首批納入個人養老基金名錄的產品,華夏基金入選最多,有9只。入選產品中,華夏養老2045三年A成立于2019年4月9日,基金經理是許利明。截至2022年11月25日,成立以來回報51.74%,也是129只基金中成績最好的一只,目前基金規模9.41億元。
此外,許利明管理的華夏養老2040三年A,也是其購買的Y類份額的產品,業績也不錯。該產品成立于2018年9月13日,截至2022年11月25日,成立以來回報43.62%,基金規模10.56億元。
來源:天天基金網
官方資料顯示,許利明從業20余年,有著超7年公募基金管理經驗。他的投資風格較為穩健,注重回撤控制,管理的產品有4只納入養老金名錄,除了上述提到的華夏養老2040、華夏養老2045,還有華夏福源養老2045、華夏安盈穩健養老。
從A類份額成績來看,福源養老2045A成立于2022年6月24日,成立以來回報-3.68%,基金規模10.11億元。
安盈穩健養老A成立于2021年10月15日,成立以來回報-3.24%,規模3.22億元。
養老金產品業績與整個市場的歷史表現有一定關系。2018年,養老目標基金開始發展。2018、2019年發行的產品,經歷了一輪牛市的調整,目前看來業績不錯。而2021年之后發行的產品,處于市場調整階段,業績虧損居多。
不過,對于以養老為目的的長期投資來看,不能以短期虧損來衡量。畢竟,后續還會經歷幾輪牛熊的更替。
這并不是養老金產品的唯一問題。對于目前公募基金面臨的問題,博時基金多元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兼基金經理麥靜對《證券時報》進行了總結:一是養老目標基金均設有持有期,長持有期的基金產品銷售難度本身就較大;二是今年權益市場表現不佳,養老目標基金尤其是權益中樞高的品種業績承壓,進一步加大了養老目標基金的銷售難度;另外,個人養老金投資有不同于一般投資的特殊性,比如其投資的“封閉期”比較長,資金存入養老賬戶后就一直到退休才能取出來等等。
對于后續如何做,麥靜認為,“公募基金行業應更多通過做好產品、提升產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來實現內生的規模增長。”另外,她還提及,個人養老金基金在機制設計上,后續如果能夠參考養老理財產品的設計加入業績平滑機制,拓展養老目標基金的可投范圍等創新,能夠為投資者帶來更好的投資體驗和投資收益。
現在,我國養老金體系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由政府主導;第二支柱為企業/職業年金,由單位主導;第三支柱即剛剛實施的個人養老金制度。
鄭秉文表示,在養老金第一支柱里,現在覆蓋面不是100%,而是93%,還有7%的法定人員沒有覆蓋。第二支柱養老金覆蓋的人數就更少了,企業年金覆蓋的人數只有2800萬人。
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啟動,恰好補足了第一、二支柱沒有覆蓋的人群,如靈活就業人員、家政等類似職業群體等。
這在張擇看來,妻子的養老有了新的思路。張擇自己和妻子都已經開立了養老金賬戶,存了一部分錢,至于選擇什么產品還在觀望中。
對于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實施,你怎么看?你開立養老金賬戶了嗎?是否買了養老基金產品?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