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景網娛
電影院的日子并不好過,前有成都萊納星影城推出12.9元午睡服務,后有遼寧萬達影院推出40元包場看世界杯的活動。一方面缺電影、一方面缺顧客,“饑荒”之下的影院到處都是不確定性。而這種情況因為一部電影的到來,正產生一些變化。
《阿凡達2》宣布在12月16日內地定檔上映,目前貓眼上已有90萬人標記為“想看”,不少看過第一部的影迷都在感慨物是人非。與第一部時隔12年,國內電影市場早已換了時光,作為電影工業時代的啟蒙,《阿凡達》在世界范圍內都備受贊譽。
而對于國內電影市場而言,12年后的今天,或許重要的不是《阿凡達2》是否會續寫傳奇,而是能否為疲軟的國內市場帶來一些改變。
《阿凡達2》或將再次定義“電影”
2.37億美元到3.1億美元,這是《阿凡達》與《阿凡達2》的制作成本差異,也意味著,卡梅隆需要憑借這部電影收獲到22.4億元的票房才能回本。截止11月初,今年全球票房Top7為《寂靜之地2》(.95億),《阿凡達2》必須要至少達到Top5之內的水準才值得如此大手筆的投入。
不過這對于卡梅隆而言并不是很大的問題,畢竟他的《阿凡達》目前仍位居全球累計票房第一位,力壓《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泰坦尼克號》達到29.7億美元,即便數年前重映,在國內依舊是上億的票房。
《阿凡達2》設定于前作劇情落幕十余年后,杰克和妮特麗組建了家庭,并搬到靠水的地方居住以避開地球采礦作業的威脅,他們還收留了一個人類孩子“蜘蛛”。然而危機未曾消散,薩利一家拼盡全力彼此守護、奮力求生,開啟在潘多拉海洋秘境的探索歷險和史詩戰爭。
據了解,整部影片以水下場景為主,劇組專門準備了一個容納90萬加侖海水的巨大水箱,以模擬不同的洋流和海洋運動。為解決水下因光線損失和水面晃動干擾帶來的表演捕捉問題,還開發了一套新的水下3D動作捕捉系統。
在視效的處理上,采用最新裸眼3D技術,能以更高幀率提供更明亮、高質量的圖像,使觀眾不需要佩戴眼鏡就可以感受到3D效果。通過實景、動捕、CG技術等技術的結合,《阿凡達2》理應達到視覺效果第一梯隊,或許一定程度上時隔12年再次為整個行業樹立起新標桿。
最大品牌是卡梅隆本身
或許00后難以相信《阿凡達》上映時,曾在全球造成萬人空巷的局面,甚至會有IMAX影院限制每人限買兩張票的“荒唐”舉動。事實上,《阿凡達》在全球引起的轟動難以復制,即便《長津湖之水門橋》保持了連續6周的票房冠軍,但《阿凡達》在內地市場卻拿到了10個周票房冠軍。
卡梅隆本人雖然出片很少,但每一部電影都是經典,從第一部《終結者》開始到《真實的謊言》、《泰坦尼克號》最后是《阿凡達》。為數不多的續集——《終結者2》與《異性2》也大獲贊譽,完全不輸于第一部。
同時卡梅隆本身除去電影人角色以外,還是一個行業開拓者,當年為了《阿凡達》拍攝便自行研發了攝像機,如今《阿凡達2》同樣是為了新技術苦苦研究5年之久。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似乎很難相信卡梅隆老爺子會出幺蛾子,以其號召力來看,《阿凡達2》完全有可能續寫一代輝煌,甚至打破之前自己創造的記錄,突破30億美元的總票房。
來自12月的及時雨
然而對于國內電影市場而言,《阿凡達2》是否能創紀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國內上映這件事本身。
今年國內電影市場的慘淡已經有目共睹:黃金檔14.98億整體票房相比于去年同期直接縮水了近29億,一朝回到7年前,借由十月票房數據,國內今年整體票房數據很可能創歷史新低。
不過這一局面有望改變。11月底,國內影迷提前“過年”——包含《阿凡達2》、日漫大IP《航海王:紅發歌姬》在內的一批重磅進口片宣布定檔12月,一瞬間點燃國內市場熱度。
即便兩部進口片沒怎么做宣傳,但從貓眼、豆瓣不難看出影迷的熱忱,背后更是國內苦“片荒”已久的局面,也是國內電影類型缺失的寫照。
據貓眼專業版顯示,去年有票房記載的進口片數量為74部,今年截至目前僅有47部,同時今年上映的進口片質量也集體“擺爛”。《侏羅紀世界3》這樣的續作僅僅收獲10億出頭的票房,比起前兩部可謂是太拉胯。
當前,一部電影想要收獲到不錯的票房需要具備兩個因素:一方面是電影本身的性價比夠高——口碑足夠好+網上沒資源+票價也合理;另一方面是客觀環境沒有疫情封控。
據貓眼數據,截至11月22日,全國影院營業率已恢復到53.92%,全國影院上座率、出票數分別較上月同期增長11.85%、6.45%,11月第二周、第三周分別較上周增長27.10%、50.74%,邊際改善態勢顯現。隨疫情防控政策優化,板塊政策面也持續向好。
國內電影市場,上來換口氣
從第一部上映時“高三”,到第二部上映時“三高”,其實《阿凡達2》不僅僅對于卡梅隆本身是一次經歷時間沉淀的考驗,也是對國內乃至國際電影市場的一種試探。試探那些已經被刷爛梗、撈情懷等操作形成審美疲勞,被一成不變的敘事模式免疫的觀眾們,是否能在190分種走出影院后夸上一句“這才是值得來電影院看的電影”。
對于國內電影從業者而言,或許整個12月能夠得以喘息,不用再為生計而發愁。
但或許更值得國內從業者思考的是,如果我們離開了撐得起場面的進口片,在面對要求越來越高、口袋越來越緊的觀眾時,我們接下來又要拿出怎樣的作品才能滿足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