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畢馬威對全球900多名汽車行業高管的年度調查中,76%的人擔心通貨膨脹和高利率將對明年的業務產生不利影響。畢馬威提到,根據調查,汽車行業高管對2023年電動車普及率從此前的20%至70%下降到10%至40%。
報告提到,相較去年的53%,今年83%的汽車行業高管相信,汽車行業未來五年將實現更多利潤增長。
由于技術人員短缺、材料、零部件供應的不確定性以及宏觀經濟條件。76%的受訪者擔心2023年通貨膨脹和較高的利率將對他們的業務產生影響,僅有14%的受訪者不擔心,其中中國高管占據較高比例。
近一年時間,行業前景就發生了明顯變化。2021年調查顯示,汽車行業的高管們對全球電動車銷售前景非常樂觀。他們預計,到2030年,電動汽車可以占據約70%的市場份額。而從今年的調查報告結果來看,估值已經由70%下降到40%左右。
其中,印度、巴西和日本受訪者對電動車普及率的估值下降尤為明顯。在印度,對于電動汽車的需求遠遠低于兩輪和三輪車。巴西則并未投入更多研發資質在電氣化方面,而是更關注替代燃料,如乙醇。而日本的制造商則更看重混合動力汽車和其他潛在能源,如氫氣。
美國的受訪者在報告中強調,汽車經銷商預計到2030年電動汽車將占據22%的市場,比制造商預測的少約8個百分點。
使行業全面重新評估的一個原因是,汽車制造商正面臨著行業從內燃機轉向電機的挑戰。它將影響價值鏈的每一個方面,不僅是原材料的價格及采購。它將改變的是汽車的制造方式。
超過80%的受訪高管認為,在未來10年內,即使沒有政府補貼,電動汽車依然會在市場上占據一定位置。部分受訪者認為,政府補貼往往會扭曲市場,從而使國際貿易更加復雜化。
報告稱,汽車制造商已經在電動汽車項目上投資超過5000億美元,并計劃在未來四年內向全球市場推出160款新的車型。超過50家制造商正在爭奪市場份額,其中包括Rivian、Lucid、比亞迪、小鵬、蔚來等。
當汽車行業高管們被問及未來五年消費者買車更注重哪個因素時,80%的人認為是駕駛性能,較去年增長了9個百分點。隨著價格的急劇上升,汽車買家對車輛的期望值也在逐步提高。
截至目前,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供應仍然是行業人員焦慮的根源。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對供應鏈感到擔憂。較2021年相比,投資原材料工廠的行業高管有所增加。在美國,已經有超過400億美元投資于15家工廠,用于制造汽車電池。目前,大部分的采礦及加工是在亞洲進行的,特別是在中國。
近年,由于關稅和法規較之前更加繁瑣,從而使得采購變得比以往更加復雜。多國已表明將于2035年后停售燃油車,從而導致原材料變得更加供不應求。
2022年,業界對自動駕駛的態度正在產生變化。行業高管對自動駕駛技術的前景持積極態度,但對于自動駕駛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時間持不確定態度。
受訪者認為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仍然是行業的領導者,Lyft將自動駕駛技術出售給豐田,Uber將自動駕駛研發部門出售給謳歌,福特和大眾則關閉了其合資公司Argo AI,這些舉措驗證了研發自動駕駛的困難性。
汽車行業高管們預測,大型科技公司布局汽車市場,表明了科技和汽車正在融合。科技公司不僅擁有造車所需要的技術,同時還擁有雄厚的資金力量。
汽車行業很少面臨如此多的機遇和挑戰。高管們預測未來將發生巨大的變化-新的動力系統、收入模式、制造工藝、技術和數據流。未來十年將看到全球范圍內的商業模式創新,但行業現有的能力不足以保證未來的發展,行業應該準備好接受前所未有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