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林
伴隨經濟活動回歸正常,2023年中國就業市場有望迎來復蘇,短期就業壓力將有所消減。但業內專家指出,中長期挑戰更需要關注。
2019-2021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少1500萬,失業人口數(經濟活動人口-就業人員)卻處于3300-3600萬之間的歷史高位,城鎮調查失業率絕大多數月份位于5%以上。降低失業率中樞不容忽視。
2023年招聘市場將明顯復蘇
“就業和經濟形勢是聯系在一起的”,12月23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在2022中國年度最佳雇主頒獎盛典暨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上指出,“經濟形勢是保證就業的第一位重要因素。”
2023年,我國經濟將迎來復蘇。一方面,“新十條”實施后各地區各領域防控措施不斷放松,各地感染人數在陸續過峰,另一方面,各地也在加碼穩增長、穩就業的措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后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也會進一步發力。
以度過第一波感染高峰期的北京為例,北京地區商超、餐飲、影劇院的人流量已經有明顯恢復。北京地鐵客運量顯著增長,12月19-23日工作日平均客運量是12月12-16日的1.63倍,12月24日周六是上一個周六12月17日的1.83倍。
11月23-12月22日,22家市場機構發布的對2023年中國GDP增長速度的預測值都高于2022年。其中10家是在“新十條”之后公布的預測值,預測均值為5.23%,最大值為6.2%、最小值為4.7%。目前,23家機構對2022年GDP增長預測均值為3.08%。
伴隨經濟回暖,“2023年春節以后招聘市場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復蘇”,智聯招聘董事長、CEO 郭盛表示,“這在其他經濟體也有跡可循。”他舉例說,在疫情緩解之后,美國的勞動力陷入了比較巨大的短缺,各行各業招人都比較難,雖然美國一些高科技企業在裁員,但實際上裁員的量和缺人的量是不成比例的,裁員的量相對較少,缺人的量則是巨大的;香港在疫情之后,因為生活服務業、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也有非常巨大的用人需求反彈。
我國城鎮調查失業率與疫情之間也有類似變動關系,2020年2月、2022年4月在疫情影響下失業率均顯著走高,隨著疫情緩減,失業率都有明顯的回落趨勢。
“明年春節之后,我覺得就是一個搶人才的時候”,郭盛認為,餐飲、娛樂、酒店、旅游等生活服務業短期恢復比較快,“新十條”的出臺對這些行業應該都是利好。此外,整個經濟迅速復蘇,新經濟、高科技企業也會有一個比較快的復蘇趨勢。
對于2022年就業存在較大困難的群體,也將在2023年“觸底反彈”,郭盛指出,他們的就業機會非常好,將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向上趨勢。
不過,“高校畢業生也可能有一個二元極化的現象”,郭盛表示,理工科學生特別是985、 211的學生總體來說會更好,因為高科技、數字化、新經濟,包括材料等行業發展都非常快,非常需要年輕人的投入,而這些行業的人才儲備是不夠的。文科學生則相對處在弱勢,雖然也會有好的工作機會,但總體來看不會比理科生更好,對此,郭盛建議,加強社會實踐,為進入社會做好準備。
長期挑戰更值得關注
“從短期看,疫情沖擊和經濟下行壓力讓就業市場產生波動”,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在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上表示,“但從中長期來看,勞動年齡人口下降所帶來的挑戰更值得關注。”
中長期來看,曾湘泉認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過程面臨四大挑戰。
一是人口及勞動供給變化。這會帶來勞動年齡人口下降等就業問題,還會造成養老支付壓力上升。
截至2021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數為88222萬人,與2013年相比,減少了3732萬人。由此推動我國就業人口在2014年見頂回落、經濟活動人口在2015年見頂回落。
二是新經濟、新業態和新就業。目前我國新就業主要集中于“輪子經濟”和數字文化產業——快遞、外賣、出行在內的“輪子經濟”吸納了大批勞動力,游戲、電競、直播、文學等數字文化產業則突破了空間和時間限制——新就業靈活自由、自主性強,也擺脫了雇傭關系的束縛,但靈活就業的社保參保比例較低,保障力度仍待提高。
三是就業結構。根據智聯招聘2022年第三季度分職業就業形式來看,招聘需求和求職投遞間存在錯配,就業結構仍有待調整。特別是農民工和大學生兩大群體內部——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公布的數據,接受過農業或非農職業技術培訓的僅占32.9%,存在比較嚴重的數量短缺和結構性失衡問題;與此同時,我國大學生數量規模較大、就業率較高,但就業質量仍有待提升。
四是不確定因素。近年來,受環保治理、社保征繳、雙減政策等影響,環保能源、教培等行業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而受新冠疫情沖擊,供應鏈、住宿、餐飲、旅游等行業就業受到較大影響。
曾湘泉認為,在不確定環境下,需要多措并舉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他建議重視人力資本投資、提升人力資本投資效率、提升人力資本利用效率、重視軟技能培養。
以人力資本投資為抓手
人力資本投資或可作為突破口,同時兼顧短期和長期挑戰。
曾湘泉認為,應該同時重視正規教育、學前教育、在職教育等增加人力資本的活動。
“教育是最重要的人力資本”,姚洋指出,“過去,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通過創辦企業,成為中產階級。而現在,隨著經濟從粗放式發展轉變為創新性發展,很難再有同樣的事情發生。企業家都從資本家變成了‘知本家’。”
在姚洋看來,“共同富裕”與就業高度相關。“共同富裕”需要提高每個人的收入能力,需要讓每個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從本質上看,需要提升人們的教育水平。
姚洋指出,當下,我國的教育資源分配存在不均衡的特點,尤其是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他建議,促進教育資源分配更均衡,讓農村的孩子也能獲得較好的教育。數據顯示,75%的職高學生都是來自農村地區,一些有才能的年輕人沒有充分展示能力。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在上述論壇上提出人力資源公式,即“人力資源=人口總量×人口素質”。人口素質與平均健康水平相關,也與人均受教育水平相關。
要完成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躍遷,李稻葵表示,應當提高受教育水平,不能只重視幼兒教育、基礎教育,要培養國民熱愛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年輕人進入職場后,還可以回到社會教育機構學習,掌握編程、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知識技能。成人教育可以適當產業化,按照市場競爭法則提供從業人員所需的教育。
李稻葵認為,還應該完善公共健康服務,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注重養生、平衡心態保持良好的公共健康意識。
“強化信息流動,提升人力資本利用效率也非常重要”,曾湘泉表示,“要完善信息平臺建設,包括職位空缺信息發布,對職業分類、職業展望進行分析和預測,發布就業質量指標,實施長期無就業青年研究和分析等。” 李稻葵也認為,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極其重要,讓有意向和能力的勞動者與雇主實現最佳匹配,對企業、社會、家庭和個人都有益處。
“人力資源總量還有巨大的上升潛力” ,李稻葵表示,“如果將人力資源換算成人口,假如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不變,到2050年,我國人口約為14億多人;如果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那么到2050年,我國‘人口’有望達到16.44億。根據人力資源的發展邏輯,我國在人口見頂趨勢下仍將保持較快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