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辛圓 王玉
對中國經濟而言,2022年是新冠疫情三年來最艱難的一年,不僅要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還受到多個超預期事件的沖擊,如疫情沖擊超預期、外部環境動蕩超預期、美聯儲政策收緊超預期等。面對種種挑戰,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穩住宏觀經濟大盤,保持了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2022年,在經濟曲折前行的同時,制度改革的步伐也未停止,從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到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系列更深層次、更加系統的改革舉措正在形成,推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界面新聞特此盤點了2022年中國經濟十大關鍵詞,以記錄這一年的時代特征和發展脈絡。
1、留抵退稅
近十年來,我國持續推出減稅降費政策,為市場主體和民生福祉“保駕護航”。今年,稅收優惠政策最大的亮點非“留抵退稅”莫屬。
“留抵退稅”全稱為“增值稅留抵稅額退稅優惠”,增值稅是按照銷項稅額減進項稅額計算應繳稅額,“留抵退稅”就是對企業沒有從銷項中抵扣完、以后可以繼續抵扣的進項稅額予以提前退還。
3月,全國兩會期間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對留抵稅額提前實行大規模退稅,優先安排小微企業,重點支持制造業,全面解決制造業、科研和技術服務、生態環保、電力燃氣、交通運輸等行業留抵退稅問題。5月,留抵退稅政策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批發和零售業、農林牧漁業、住宿和餐飲業等7個行業。
今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多地頻發的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不少企業生存經營遇到困難,甚至出現生存危機。包括存量稅款一次退還和增量稅款按月退還的大規模留抵退稅,切實為企業增加了可用資金和流動性,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據國家稅務總局統計,截至11月10日,2022年4月以來,已經退到納稅人賬戶的增值稅留抵退稅款合計21864億元,規模遠超過去三年總和。其中,制造業占比26.7%,成為受益最明顯的行業,交通運輸業占比15.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占比8.6%,批發和零售業占比7.6%。從企業規模看,小微企業是受益主體。2022年以來已獲得留抵退稅的納稅人中,小微企業退稅達9178億元,金額占比39.7%。
從政策效應看,留抵退稅發揮了為企業“輸血”、“活血”的積極作用。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截至11月10日,全國退稅工業企業購進金額同比增長12.1%,比無退稅企業高2.8個百分點;退稅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0.3%,比無退稅企業高2.2個百分點。高技術行業和高新技術企業退稅4056億元,銷售收入同比增長7.2%,比全部企業高3.8個百分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9.8%,比全部企業高5.4個百分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展望2023年,留抵退稅政策將會進一步優化,發揮效用。
11月16日,國家稅務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負責人吳曉強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稅務部門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繼續堅持“快準穩好”辦理制造業增量留抵退稅,確保政策直達快享。同時,積極研究優化完善制造業留抵退稅制度,更好支持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2、全國統一大市場
3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一則文件——《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引起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從推進市場設施聯通,到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從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到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統一,這一關于建設統一大市場的文件被學界和業界認為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意見》強調。
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副司長蔣毅表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僅有助于穩定發展預期,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也有助于集聚資源、推動增長、激勵創新、優化分工、促進競爭,可以釋放巨大而持久的動能,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部分行業已經開啟了建立全國統一市場的步伐。7月,商務部等部門發布《關于搞活汽車流通擴大汽車消費的若干措施》,提出建設全國統一汽車大市場,破除新能源汽車市場地方保護,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二手車限遷,優化完善二手車轉移登記,有效促進市場互通、規則互聯、供需互促,加快形成高效流通、梯次消費的全國統一汽車大市場。
另一方面,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群對重返計劃經濟的擔憂。10月,部分省份加快恢復重建供銷社的消息進一步引發社會討論。
對此,專家認為,這是對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誤讀,與《意見》精神背道而馳。正如《意見》指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必須要建立在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至于供銷社,則是為了在市場經濟中更好發揮合作經濟的功能,助推鄉村振興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供銷社的存在,是讓市場多一種選擇,并非只留下一種選擇。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指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項系統工程。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各地區各部門,一方面,堅持目標導向,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壓茬推進統一市場建設。另一方面,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進一步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
3、穩住經濟大盤
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和一系列超預期因素影響下,2022年中國經濟出現較大波動。特別是從3月開始,新冠疫情在深圳、上海等經濟重鎮爆發,對國內生產和消費造成極大影響——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升至6.1%,創2018年推出該統計指標以來的新高;3月至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連續三個月負增長。
在此背景下,穩增長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大幅提升。5月23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部署穩經濟一攬子措施,決定實施6方面33項措施,主要包括:財政及相關政策、金融政策、穩產業鏈供應鏈、促消費和有效投資、保能源安全、保障基本民生。
兩日后,國務院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李克強在會上強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著力保市場主體以保就業保民生,保護中國經濟韌性。
隨后地方層面紛紛出臺措施,多措并舉穩住經濟大盤。
5月29日,上海市政府發布《上海市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行動方案》,從8個方面提出50條政策措施,聚焦穩外資、促消費、擴投資等多方面內容。稍后,廣東省也發布了貫徹落實國務院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的實施方案,逐項對標國務院部署的33項政策措施,進一步梳理形成涵蓋財政、貨幣金融、穩投資促消費、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本民生等6方面131條具體措施。
在一系列穩增長措施支持下,6月部分經濟指標呈現好轉跡象。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當月社會消費品同比增長3.1%,扭轉此前三個月同比下降的態勢,高于5月9.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較5月加快3.2個百分點。
為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基礎,8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在落實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同時,再實施19項接續政策,包括增加3000億元以上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和依法用好5000億元專項債結存限額,再次增發農資補貼和支持發電企業發債融資,等等。
從第三季度經濟表現來看,政策效果比較明顯。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3%,比上半年加快0.5個百分點,其中,三季度GDP同比增長3.9%,比二季度加快3.5個百分點,環比由二季度下降2.7%轉為增長3.9%。
11月以來,隨著優化疫情防控“二十條”、“新十條”措施相繼出爐,市場對明年中國經濟將加快恢復的信心明顯增強。界面新聞采集的13家機構預測中值顯示,明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望達到5.1%,其中,10家機構的預測在5%或以上。
4、降準降息
不同于2021年貨幣政策邊際偏緊的狀態,2022年我國貨幣政策整體取向較為寬松,年內央行兩次下調政策利率,兩次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總的來看,在國內經濟恢復較慢的背景下,結構性通脹壓力和海外央行加快收緊步伐,都未對國內貨幣寬松構成實質性障礙。
年初,為緩解企業負擔,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同時考慮在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之前打出提前量,人民銀行于1月17日分別下調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和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利率10個基點。其中,7天期逆回購利率從2.20%下調至2.10%,是自2020年4月以來首次調整,1年期MLF利率從2.95%下調至2.85%,是自2020年5月來首次調整。
3月后,新冠疫情在深圳、上海等重點城市爆發,給原本已經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中國經濟帶來更大沖擊。與此同時,美聯儲在3月開啟了本輪史詩級加息周期的大幕。央行為兼顧內外平衡采用降準而非降息的方式,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受疫情嚴重影響的行業和中小微企業的支持。
4月25日,央行全面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釋放長期資金約5300億元,本次降準后,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8.1%。
進入下半年,一方面,中國經濟依然面臨疫情的沖擊,與此同時,外需開始轉弱;另一方面,房地產市場硬著陸風險明顯上升,多地出現爛尾樓“集體停貸”事件。在此背景下,8月15日,央行再度下調政策利率10個基點,1年期MLF和7天期逆回購利率分別降至2.75%和2.00%。
11月開始,疫情在全國多地再度反彈,為穩增長、穩信心、穩預期,央行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部署在12月5日再度降準。本次降準幅度依然是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釋放長期資金約5000億元,至此,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降至7.8%。
此外,今年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經歷了3次調整,均為下調,時間分別在1月、5月和8月。1月,MLF操作利率下調后,1年期LPR下調10個基點至3.70%,主要和房貸利率掛鉤的5年期LPR下調5個基點至4.60%;5月,為更好滿足合理的購房融資需求,5年期以上LPR下調15個基點至4.45%,1年期則保持不變。8月,MLF利率下調后,1年期LPR下調5個基點至3.65%,5年期以上LPR下調15個基點至4.30%。
隨著LPR的下調,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也持續降低。人民銀行數據顯示,9月,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34%,同比下降0.66個百分點。其中,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0%,同比下降0.59個百分點,處于有統計以來的低位水平。
12月,定調明年宏觀政策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雖然和上一年相比,中央對貨幣政策的要求由“靈活適度”改為“精準有力”,但分析人士指出,考慮到當前國內外形勢——內有疫情快速發展、外有全球經濟衰退擔憂,明年中國貨幣政策依然會較為積極,維持合理充裕的流動性和穩定偏低的利率環境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分析人士的看法稍后也被證實。12月17日,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2022-2023中國經濟年會”上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的要求,可以概括為“總量要夠、結構要準”。“總量要夠”就是貨幣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今年,需要的話還要進一步加力,除非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超出預期。“結構要準”就是要持續加大對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繼續落實好一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效果好的可以酌情加力,對一些具有明確階段性要求的政策,要及時評估,可以按時有序退出,也可以根據需要延長。
5、結構性貨政策工具
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以再貸款為代表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使用頻率明顯上升,今年以來人民銀行進一步做“加法”,不但對原有的一些專項再貸款額度進行擴充,還創設了更多階段性的專項再貸款,讓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到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
年初,人民銀行在支持普惠金融的基礎上,通過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加強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文化旅游等接觸型服務業及其他有前景但受疫情影響暫遇困難行業的支持力度。
4月,推出科技創新和普惠養老兩項專項再貸款政策,聚焦新發展階段中的重點任務。
5月,新增1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額度;創設交通運輸專項再貸款,促進解決疫情防控中的痛點難點。
6月,在原有的結構性政策工具基礎上增加民航應急貸款額度1500億元,并適當擴大支持范圍,加大對民航等受疫情影響較大企業的紓困支持力度。
9月,推出設備更新改造再貸款,專項支持金融機構以優惠利率向制造業、社會服務領域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設備更新改造提供貸款。
此外,9月,央行在時隔兩年半后重啟抵押補充貸款(PSL),截至11月底,已累計向三大政策性銀行凈投放6300億元PSL。對于PSL的具體投向,央行未有說明,但業內普遍認為,PSL的重啟與近期國家加大房地產市場保交樓力度以及加大基建投資穩增長等密切相關。
對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頻繁使用,央行給出的理由是,一方面,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建立激勵相容機制,將央行資金與金融機構對特定領域和行業的信貸投放掛鉤,發揮精準滴灌實體經濟的獨特優勢;另一方面,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具有基礎貨幣投放功能,有助于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貸平穩增長。
除了央行提到的兩大原因外,分析人士指出,相比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可以在輔助投放流動性的同時,維護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特別是在今年美聯儲連續激進加息的背景下,我國貨幣政策使用空間受到制約。
其次是“四兩撥千斤”撬動信貸增長。據信達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解運亮的測算,2022年,增量、存量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分別可支持信貸投放5733億、7400億,結合貨幣乘數,可撬動新增信貸超10萬億元,貢獻社會融資增長3.2個百分點。
此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有助于降低實體融資成本,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9月,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0%,同比下降0.59個百分點,處于有統計以來低位。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銀行在2022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刪除了“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的表述?,?但報告對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措辭變化不大。分析師表示,在國內通脹上行和海外加息壓力下,結構性工具將成為貨幣政策的主力,繼續對創新、低碳、中小微企業、新基建以及地產保交樓等重點領域提供融資支持,助力經濟平穩增長。
6、人民幣貶值
2022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經歷了兩輪下探,最低跌至7.3280,創2008年1月以來新低。兩輪下行的原因基本相似:美元指數走強、國內經濟反彈受阻以及中美利差倒掛加深。
第一輪貶值從4月19日至5月13日,當時新冠疫情在多個經濟重鎮爆發,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大,同時,市場押注美聯儲將加快加息步伐以應對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6.3698一路跌至6.8150,累計下跌超4000點,跌幅6.5%,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6.3789一路跌至6.8364,跌幅達到6.7%。
在此期間,為抑制人民幣單邊貶值預期,央行于5月15日正式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至8%,釋放外匯流動性。同時,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穩定經濟大盤的措施,各地加快復工復產。隨著中國經濟逐漸企穩,人民幣匯率亦趨于穩定,6-7月進入平盤整理階段。
第二輪貶值從8月11日至11月1日,期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但跌破前期低點,還時隔兩年再度破7,在岸人民幣匯率最低跌至7.3280,創2008年1月以來新低,本輪在岸匯率累計下跌近6000點,跌幅達8%;離岸人民幣匯率最低跌至7.3748,跌幅達到8.9%。
為穩定市場預期,人民銀行拿出了更多的工具。先是在9月15日再度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至6%;接著在9月末又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上調至20%,提高企業遠期購匯成本;10月25日,央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宣布將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上調至1.25,參數越高,意味著企業和金融機構可跨境融資的上限越高。
除了實際行動外,央行還多次喊話,穩定市場信心。比如,9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短期來看,人民幣雙向波動是一種常態,不會出現“單邊市”,但是點位是測不準的,“大家不要去賭點位”。9月27日,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電視會議召開,會議強調,外匯市場事關重大,保持穩定是第一要義,會議要求,自律機制成員單位要自覺維護外匯市場的基本穩定,堅決抑制匯率大起大落。
在一系列穩匯率行動下,人民幣匯率終于有所企穩。11月中旬后,隨著美聯儲加息預期放緩,美元指數開始顯露疲態,與此同時,國內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令市場對中國經濟的預期再度改善,在此雙重因素推動下,人民幣匯率走出一波強勢反彈,于12月初收復了7.0重要關口。
回顧今年的兩輪人民幣貶值,市場對中國經濟的預期對人民幣匯率企穩至關重要。展望明年,分析師也認為,決定人民幣匯率的最根本因素仍是中國經濟基本面,經濟強則貨幣強。他們普遍認為,明年二季度后,若美國加息步入尾聲,而國內政策進一步加碼帶動經濟回升,屆時人民幣匯率或轉向升值。
7、“保交樓”
“保交樓”,是2022年中國房地產行業最大的話題。
2022年上半年,在整個宏觀經濟下行的背景下,房地產行業越發陷入泥潭,雖然監管部門多次出臺利好政策,從支持需求端到支持企業端,但政策效果不及預期。
7月,停貸斷供潮在全國多個城市上演,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據易居研究院統計,全國約有80個城市的爛尾樓小區業主宣告停止償還房貸,發布“停貸告知書”超過270余份。
為了避免可能引發的房地產行業流動性危機以及金融系統性風險,監管層迅速推出應對方案。7月14日,據央視報道,中國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針對“停貸”風波作出回應,表示將引導金融機構市場化參與風險處置,加強與住建部門、中國人民銀行工作協同,支持地方政府積極推進“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
7月28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到“保交樓”,會議強調,要穩定房地產市場,壓實地方政府責任,保交樓、穩民生。“保交樓”工作任務上升到國家層面。
8月29日,在央行指導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推出“保交樓”專項借款2000億元。借款封閉運行、專款專用,專項用于支持已售逾期難交付住宅項目加快建設交付。隨后,借款陸續在沈陽、鄭州、洛陽等地到位,投入“保交樓”工作。
地方層面也動作不斷——設立紓困基金、對問題項目“一盤一策”“一對一幫扶”、各級領導對項目“掛聯兜底”、協調引入區域國企和金融機構來盤活項目等等,方式不一而足。
在多方力量的“保駕護航”下,“保交樓”工作逐漸顯現成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10月,房屋竣工面積4656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8.7%,累計降幅連續三個月收窄。另據媒體報道,10月31日,河南首個“保交樓”項目首批住宅樓在洛陽完成交付;11月7日,湖南省常德市奧園·譽景灣小區一期首批636套房屋交付,此為國家專項借款資金下達以來湖南“保交樓”項目中首個正式交房的項目……
進入11月后,監管層還先后從信貸(“房地產金融16條”)、債券(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股權(恢復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資)三方面為房企融資松綁,緩解其資金壓力,提振市場信心。11月底,央行在前期推出的“保交樓”專項借款的基礎上,又面向6家商業銀行推出2000億元“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為商業銀行提供零成本資金,以鼓勵其支持“保交樓”工作。
2022年步入尾聲,但“保交樓”的工作仍未止步。據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23年,“保交樓”仍然是明年的工作重點之一。“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會議指出。
8、基建投資
在今年各項宏觀經濟數據中,基建投資無疑是最亮眼的一項指標。1-11月,基建投資同比增長8.9%,遠高于2021年全年0.4%的增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推動今年基建高速增長的“糧草”就是——專項債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
專項債方面,今年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3.65萬億元,與上年持平,但發行節奏較去年大幅提前,至6月底新增專項債額度已基本發完。為進一步擴大有效投資、推動四季度經濟回升,7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專項債務限額”,在此基礎上,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明確“依法用好5000多億元專項債地方結存限額”,10月底前發行完畢。
中國債券信息網等公開信息顯示,今年前11個月,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首次突破4萬億元,達到4.03萬億元,創下專項債發行七年來的新高。
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是提振基建的又一“利器”。6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出30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由政策性開發性銀行發行金融債券,籌集資金用于設立基礎設施基金,再投放到重大項目補充資本金,或者為專項債項目資本金搭橋。在首批基金投放完畢后,8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追加3000億元以上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
央行發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截至10月末,兩批金融工具合計已投放7400億元,有力補充了一批重大項目的資本金。與此同時,各銀行為金融工具支持的項目累計授信額度已超3.5萬億元。
另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消息,截至11月底,兩批金融工具支持的2700多個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全年64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已全部下達完畢,項目開工率達近5年最高水平;今年已發行專項債券的項目開工率達95%,已使用的專項債券規模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與此同時,重點領域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截至11月底,國家發改委已審批核準106個重大項目、總投資約1.5萬億元。
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時,繼續將穩增長置于首位,會議特別要求明年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分析師普遍認為,在資金、項目的支持下,明年基建投資仍將保持強勢,成為穩增長的中堅力量。
分析人士還指出,政策性金融工具定位為重大項目的資本金補充工具,受約束相對較少,加上政策性銀行及各商業銀行積極推進落實相關項目的配套融資,從實踐來看,其發揮的杠桿作用要遠大于同等額度的專項債。東北證券報告預計,明年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有望達到9000億元以上。
9、個人養老金開閘
盡管早在1991年國務院就提出“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制度”,即三支柱養老保險制度,但多年過去,主要還是第一支柱在發揮作用。
隨著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第一支柱——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面臨的收支壓力越來越大,部分省份甚至已出現“虧空”,在此情況下,補齊第三支柱的短板迫在眉睫。
4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明確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賬戶制度,繳費完全由參加人個人承擔,實行完全積累。每年每個參加人可繳納個人養老金上限12000元。
意見指出,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資金用于購買符合規定的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運作安全、成熟穩定、標的規范、側重長期保值的滿足不同投資者偏好的金融產品,參加人可自主選擇。
為鼓勵參與個人養老金,國務院決定對其實行個人所得稅優惠:對繳費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投資收益暫不征稅,領取收入的實際稅負由7.5%降為3%。根據國泰君安證券的測算,將個人養老金領取時的稅負由7.5%降低至3%,邊際上每年可以為居民進一步節稅540元,有利于提升居民對個人養老金的參與意愿。
11月25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宣布個人養老金制度開始在先行城市(地區)實施,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和成都等36個城市被定為先行地區。當日,多家銀行正式上線個人養老金業務,開放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開立等服務,也有銀行上線養老保險產品、養老目標基金。
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個人養老金是一項全新的制度,需要在部分城市或地區試行1年后,積累經驗再逐步推開。
12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前理事長戴相龍在中國社科院社會保障論壇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22)》發布式上表示,能否達到發展個人養老金的預期目標,關鍵在于國家政策扶持力度和各部門、各金融機構的組織推進。個人養老金的推進快慢,還要看人民大眾對有關規定的接受程度。如果執行一個時期還達不到預期目標,應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他建議,一是擴大稅收優惠。投資收益不納稅,支取養老金按3%繳納個稅,是一個優惠政策,但是如果個人養老金額度過低,這兩條政策吸引力也不會大。建議今后把個人養老金最高限額提高到1.8萬元以上。二是對個人養老金投資收益實行保底。如增加政策扶持力度,可以研究由個人養老金受托投資管理機構,對個人養老金的投資收益率保底,按完成一個合同執行期計算,投資收益率不足5年期國債收益率時,由投資管理人補足,經過一定時間,再由政府補給個人養老金的受托投資管理機構。
10、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無疑是今年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10月16日,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二十大作報告,報告回顧了過去五年以及十八大以來十年的工作成果,并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了重要指引。
二十大報告明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報告首次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對于中國式現代化,報告還明確了兩步走的時間表。報告稱,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
經濟學家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二十大報告中最閃亮的關鍵詞,就經濟工作來看,報告提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意味著未來五年共同富裕的目標將進一步落實落細,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基礎民生領域有望迎來更多的相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