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周一發布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年度報告(2022-2023)》指出,中國經濟在2023年企穩回升的概率較大,全年GDP增速有望達5.4%。不過,報告同時指出下一步發展可能面臨的六大風險,包括青年人就業難、消費與房地產需求恢復壓力大,等等。
報告稱,202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各項戰略部署的開局之年,隨著一攬子穩經濟政策效應的逐步釋放、房地產市場的逐步修復以及新經濟增長動能的逐步增強,中國經濟將釋放巨大的增長潛能,全年經濟增速有望向潛在增長率回歸。
在基準情形下,2023年全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為5.4%,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長2.3%,工業品出廠價格(PPI)下降1.3%,GDP平減指數增長0.9%,消費增長6.5%,投資增長5.0%,出口下降6.1%,進口增長4.2%,人民幣對美元匯率(CNY/USD)近期或將在7附近寬幅雙向波動。
與此同時,報告指出,中國宏觀經濟下一步發展將面臨六大風險。
一是青年人就業難。疫情再度爆發造成經濟下行是導致今年青年就業難的直接原因,青年就業意向的行業失衡和第三產業發展低迷是造成年輕人就業難的根本原因。
二是房地產風險。房地產企業債務壓力不減,僅11月就有約7只房地產相關債券違約,還有大量債券展期。同時,短期內居民收入預期走弱等因素也使得房地產市場需求難以提振,進一步增加了房地產企業現金壓力,拖累投資。
三是不確定性居高不下,甚至疫情放開后有繼續攀升的可能,使得家庭預期減弱,消費與房地產需求恢復壓力巨大。
四是地方政府收支矛盾加劇,債務規模攀升。受疫情的超預期沖擊和樓市低迷等多重因素影響,地方財政收支兩端持續承壓,地方償債壓力增加,潛在的地方財政金融風險不容忽視。
五是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以及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等因素的持續影響下,金融機構脆弱性很有可能再次上升。
六是內、外部需求持續低迷,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仍處于多元化、友岸化等多重調整中,進出口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給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帶來壓力。
報告項目負責人、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田國強在報告會上表示,當前中國經濟依然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要頂住下行趨勢、全力推動經濟復蘇,其根本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不動搖,這是穩預期、增信心的關鍵。與此同時,短期內也要用好宏觀經濟政策工具箱,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
關于如何推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落地,田國強建議,首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求深化制度性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其次,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求擴大制度型開放、打造新的競爭優勢,和平地融入到全球體系,成為其他國家信任和支持的世界強國。再次,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求構建共享型社會、循序推進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