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每日推送
自退燒藥、抗原、體溫計后,血氧儀也迎來缺貨潮。
平時幾十塊就能買到的血氧儀,如今沒個一兩百想都不要想。就這,還是預約訂單,不知道何時才能給你發貨。
在家用血氧儀大規模缺貨的情況下,一些消費者便考慮購買有血氧監測功能的智能手表/手環。
早在2020年9月,Apple Watch Series 6中就增加了血氧監測功能。時至今日,市面上主流的智能手表/手環產品,基本都配備了血氧監測功能。這其中,價格最低的僅要一兩百元。
但離譜的事情來了,有網友把華為智能手表戴在了香腸上面,它居然也測出了血氧飽和度。
還有網友將Apple Watch放在了鼠標上,同樣有結果出來。但這個圖無法確定是不是測好血氧后掛在鼠標上面。
對此,華為消費者服務熱線工作人員回應稱,華為智能穿戴設備依托光學傳感器對光信號波動進行血氧測量,將手表置于紙盒、水果或毛巾物體上,極小概率可能會誤判為人體信號,會得出血氧值,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會不斷優化算法,提高準確度。
那么問題來了,智能手表和手環,能夠代替專業的血氧儀嗎?
血氧飽和度有多重要
血氧飽和度是人體的健康指標之一,它能夠反映我們全身的臟器是否處于低氧狀態。比如,腦缺氧會導致意識不清;心臟缺氧會導致心絞痛;肝臟缺氧會導致代謝功能的下降……
由于新冠病毒會導致肺部感染,從而降低血氧含量,因而血氧飽和度可作為重癥的預警指標之一。
2022年3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中顯示,判斷成人或者兒童重型指標之一是:靜息狀態下,吸空氣時指氧飽和度≤93%。
張文宏主任在21日的演講中表示,有的老年病人送醫時為時已晚,是因為他們對缺氧反應遲鈍,甚至完全感覺不到胸悶、呼吸困難等,這種現象可以稱為“沉默性缺氧”。
前央視主持樊登在直播時也提到,自己父親有點犯迷糊,就給他帶了血氧儀,測了一下,發現只有88的濃度,趕緊送到醫院,一拍CT,醫生說這太危險了,老人的肺部已經大面積變白了。”
一直以來,血氧儀的市場體量都比較小,面對如今的天量需求完全無法滿足。平臺上搶不到,很多消費者便入手了有血氧監測功能的智能手表/手環。
據界面新聞報道,一位天貓數碼類店鋪負責人透露,最近店內智能手表、手環的銷量相比上個月增長了300%至400%,尤其是那些價格低廉、具有血氧檢測功能的手環,近段時間每天都有人來詢問購買。
然而,它們監測的數據只能用作參考,不能作為嚴謹的醫學依據。
智能手表取代不了專業血氧儀
常見的家用指尖血氧儀與智能手表上的血氧檢測功能原理相似,都是通過紅光和紅外線模組來照射血紅蛋白,測量出反射率,最終結合算法來判斷得出血氧飽和度。
可在具體檢測時,手表手環可能會存在諸多干擾因素。
有專家表示,指尖血氧儀的檢測接觸部位是半透明的指甲。而手表、手環的檢測部位是手腕,此處皮膚更厚,在透光性上更弱,血紅蛋白含量也更低。
表帶松緊、手臂毛發濃密程度、紋身、傷疤等也有可能影響光線,最終影響檢測數據的準確性。此外,每個智能設備的廠商算法不同,得到的結果也可能存在差異。
因此,在算法還未突破的情況下,智能手表的監測精度,理論上沒有測量指尖的醫療血氧儀高。
一項發表在Digital Health上的研究發現,Apple Watch Series 6與醫療級標準血氧儀的平均偏差約為1.2%;當血氧水平低于90%時,監測結果與醫療級的偏差在8%以內;對于90%-100%的血氧水平,監測偏差在6%以內。
有時候結果太離譜反而是件好事,最怕的是你的血氧飽和度剛好處于危險邊緣,此時智能手表給出的結果出現了細微偏差。
比如你的血氧只有93%,但測出來你有95%,這個誤差看上去只有2%,但93%是需要去醫院的程度。若完全依賴于這個數據,有可能會錯過重要的診治機會。
因此,在官網上Apple Watch的商品信息中可以看到,蘋果公司明確表示血氧檢測功能不應被用于取代專業的醫療診斷。
多家品牌的客服也均強調,智能穿戴設備并非醫療器械,其數據可當參考,但實際測試還是要以專業設備為準。
所以,大家真有健康監測的需要,最好還是選擇專業的血氧儀。沒有血氧儀的話,出現呼吸困難、呼吸頻率加快、憋氣等癥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