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財經無忌 陶魏斌
在2022年的倒數第二個工作日,阿里巴巴宣布了新的組織架構調整。這一消息由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以內部公開信的形式發布。
在這封公開信中,涉及到阿里多位高層的職務變動:
張建鋒不再擔任阿里云智能總裁,繼續擔任達摩院院長,專注前沿科技探索;張勇直接兼任阿里云智能總裁;阿里巴巴CEO程立不再擔任阿里巴巴CTO,吳澤明將接棒阿里巴巴CTO職位;周靖人擔任阿里云智能CTO,并同時繼續兼任達摩院副院長;蔣芳接替童文紅擔任阿里巴巴CPO(首席人力官)。
這也是阿里最近幾年來調整幅度較大的一次人事變動。每年阿里都會在當年的雙11之后,進行重要的組織架構調整和人事變動,今年的“姍姍來遲”,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這次調整的慎重和謹慎。
一個值得注意的信息是,此次阿里“變陣”前的十幾天,新任浙江省委書記考察阿里,對阿里提出了“激發創新活力、增強核心競爭力,在推動發展、國際競爭和造福社會中大顯身手,爭當規范發展模范生、創新發展領頭羊”的期望。
同時在本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支持平臺企業大顯身手”也被寫進了最終的會議文件。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互聯網行業正迎來一個關鍵的轉型發展期,而深處其中的阿里顯然已經感受到了“春江水暖”,這次組織調整更是透露出三個關鍵信息。
關鍵信息一:阿里云要深踩“油門”
顯而易見,阿里云是這次調整的重點。
2022年三季度阿里云營收同比增長4%,這一數字在2021年是33%,在2020年是62%。
雖然這其中有本身營收基數變大和外部整體大環境影響等不利因素,但作為被集團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長級,顯然需要進一步發力。
事實上,阿里云的調整一直在進行。
今年年初,華為前企業業務中國區總裁蔡英華空降阿里云,負責阿里云全球銷售業務,成為近年來阿里空降級別最高的高管。
成立于2009年的阿里云,張建峰是第三任總裁,他的前任分別是王堅和胡曉明。這三任總裁的任職周期均為四年。
首任總裁王堅帶領阿里云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2014年上任的胡曉明帶領阿里云獲得商業成功,阿里云由此成長為亞太第一、全球第三的云計算公司。
在張建峰的任期里,阿里云發布了自研CPU芯片、云基礎設施處理器CIPU,并完成云釘一體布局,讓阿里云年收入突破1000億大關,并成為中國首家實現持續盈利的云服務商。
作為集團CEO,張勇這次將親自“帶隊”——兼任阿里云的總裁,這也印證了此前張勇所說的“云計算將成為阿里巴巴主要業務”的說法。
在最新一次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張勇曾表示,像云計算這樣的to B業務,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所有的企業都看到了,也希望積極參與到這個前景,但是企業未來經營是否能夠實現增長,會極大決定他們對于數字化投入的程度,所有企業都會量入為出。
“整體上來講,如果更多的企業在疫情緩解后能夠經營更正常,更有發展,那對于數字化的投入和云計算也會是一個好消息。”
阿里巴巴目前的三大戰略是消費、云計算和全球化,云計算扮演著技術基底角色,張勇此前也談到,希望將云計算的基礎設施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充分結合,深入每個具體行業之中,并形成獨特的解決方案。
“無論從公共服務領域,到城市管理,到各個企業、各個產業的數字化競爭,都體現了實體經濟走向數字化的未來,我們堅持以云計算為載體,服務于實體經濟,服務于產業數字化的進程。”張勇說。
目前中國四個頭部云廠商依然是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和百度智能云。阿里云保持著領先身位,但競爭態勢依然激烈。
張勇的兼任,從士氣上來說,對阿里云也是一種激勵。
“隨著社會進入到和疫情共處的新階段,隨著國家對平臺經濟指明了未來發展方向,我們更加確信,唯有發展才是硬道理。”張勇在公開信里寫道。
可以想見,阿里云后面將會“深踩”油門,除了希望保持第一的市場地位之外,還將擴大領先優勢。
關鍵信息二:大象也要“敏捷”
在阿里,有兩句土話一直深入人心,第一句是“唯一不變的是變化”,第二句是“擁抱變化”。所以,對于阿里人來說,雖然公司人員組織龐大,但組織架構和高層人員的調整,依然保持著以“年”為單位變化的節奏。
資深球迷張勇向來對場上的競爭保持著極強的敏感性,也時常用足球來比喻組織上的排兵布陣,“基本上我就像教練一樣,帶個隊伍,想11個人怎么排列組合。”
因地制宜變化陣型,是張勇對阿里這家龐大的互聯網公司的基本管理思路——大象也需要“敏捷”。
“用生產關系的先進性來驅動先進生產力的釋放,用組織的創新去驅動業務的創新”,也是張勇進行阿里巴巴組織設計的一貫理念。
事實上,近年來張勇進行的歷次組織調整,都與業務發展需求直接相關。同時,阿里這種高效的組織變化和陣型調整的靈活度,在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里,也是極為少見的。
張勇從2015年擔任CEO以來,即提出以“敏捷組織”作為阿里巴巴組織設計的目的。2015年,阿里巴巴施行“中臺戰略”,就是為了通過強化阿里巴巴整體的底層能力,適應當時的市場環境。
在2021年年末,張勇宣布將阿里的組織戰略,從2015年的“中臺戰略”升級為“多元化治理”,任命戴珊和蔣凡分別負責新設立的“中國數字商業”和“海外數字商業”兩大板塊。
“隨著整個集團正在形成多業務引擎驅動未來增長的格局,面向未來,‘多元化治理’將成為集團全新的組織戰略。”張勇在去年的公開信中表示。
一個顯而易見的挑戰是,當下復雜的外部環境和技術的突破性發展,使得企業面臨“不創新即停滯”的風險。這種創新,同樣也表現在組織結構變革等方面。
從工業時代、信息時代到智能時代,企業組織結構經歷了從傳統企業、新型企業、現代企業到未來企業形態的演變歷程。傳統企業分立化、壁壘化、邊界化已不適應時代的要求,新型企業的組織形態呈現出開放性、無邊界、柔性化等發展趨向。
“我們不僅要積極擁抱變化,而且要主動創造變化。”事實上,這種體現在大象身上的“敏捷力”,正是張勇作為阿里這家引人矚目的公司CEO的領導力的體現。
關鍵信息三:2023阿里要打“進”攻戰
“在2023年即將開始的時候,我希望新的一年中這個關鍵字是‘進’。”張勇在公開信中,還表達了對2023年阿里的期望。
他說,“我們更加確信,唯有發展才是硬道理,才能解決今天碰到的很多問題。打鐵還需自身硬,阿里發展的核心是做‘好’自己,做‘好’企業。只有在一點一滴的行動上保障好客戶利益,創造好客戶價值,才能承擔好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大使命。”
張勇這句話的意思有三點:第一,通過發展解決問題;第二,做“好”的企業;第三,保障客戶利益。這三點分別對應的是“信心”、“價值觀”和“客戶”。
最近幾年由于內外部大環境的影響,中國互聯網公司基本告別了過去高速增長的年代,某種程度上,很多人也在失去信心。
但張勇認為,伴隨著“社會進入到和疫情共處的新階段”,“國家對平臺經濟指明了未來發展方向”,他希望“所有阿里人一起用進取之心、集奮進之力,來迎接這全新一年”。
“發展是硬道理”這句話是中國人在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來,從實踐中得出的一個真諦,張勇此次再次強調“發展”的重要性,也是回擊社會上的一些“躺平”思想。
2023年對中國的很多互聯網公司來說,也將是關鍵的一年。
一向溫和示人的馬化騰,在內部罕見嚴厲指責,質疑個別高管“你活都活不下去,周末還能休閑的去打球”,并自爆騰訊內部的腐敗“觸目驚心”。
許久沒有發聲的劉強東不僅直言“很多兄弟夜郎自大、沾沾自喜”,還當著所有高管的面多次使用“騙子”一詞。
可以想見,在這些“一號首長”動真格的壓力之下,新一輪的競爭即將啟動。阿里在沒有放風沒有預熱的背景下,直接進行了組織調整,明顯已經站上了“起跑線”。可以預判,對于阿里來說,更多的實質性業務動作應該已經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