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吳紹志
券商資管“鯰魚”來了!
12月30日,證監會公告,核準中信證券通過設立中信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資管)從事證券資產管理業務。
作為中信證券全資子公司,中信資管落戶北京,注冊資本為10億元,業務范圍為證券資產管理業務(不含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境內委托投資管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證券投資管理、企業年金基金投資管理和職業年金基金投資管理,以下合稱養老金業務),并核準中信資管作為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從事境外證券投資管理業務。
中信資管設立的同時,證監會核準中信證券自身減少證券資產管理業務(養老金業務除外),不得作為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從事境外證券投資管理業務。
證監會表示,中信證券應當認真落實證券資產管理業務了結計劃安排和平穩處理現有客戶相關事項的方案,做好證券資產管理業務清理和移交工作,平穩處理現有客戶相關事項,確保客戶合法權益不受損害,妥善安置員工,維護社會穩定。
按計劃,中信證券應當自本批復下發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工商變更登記和中信資管的工商設立登記工作。中信資管在取得經營證券業務許可證前,不得以該名稱對外開展業務。
大資管背景下,“一參一控一牌”拓寬了券商業務的想象力,券商們紛紛設立自家的資管子公司,一方面進一步謀求公募牌照,另一方面搶灘個人養老金業務。
正是在此潮流中,2021年2月,中信證券決定,出資不超過30億元(含)(其中初始注冊資本人民幣10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中信資管,從事證券資產管理業務、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以及監管機構核準的其他業務,其中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待相關法規出臺后方可申請。
為了保證中信資管風險控制指標持續符合監管要求,中信證券還為中信資管提供累計不超過人民幣70億元(含)凈資本擔保承諾。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單拎出來的養老金業務也是設立過程中證監會“拷問”的重點。
今年7月末,中信資管獲得證監會反饋意見,證監會要求中信證券就母子公司資管牌照切分后投顧業務劃分情況做進一步說明。
另外,資管子公司成立后,將為母公司保留的養老金相關業務提供中后臺外包服務,證監會要求中信證券就上述安排是否符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的相關規定進行說明。
在中信資管獲批的同時,券商資管公司中極具公募特色的東證資管宣布,正式上線個人養老金服務,東方紅3只養老目標基金設置Y份額,成為首家上線該項業務的券商資管。
全行業來看,“券業一哥”的資管業務名列前茅。中信證券2022年半年報顯示,截至上半年末,中信證券資產管理規模合計1.60萬億元,包括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單一資產管理計劃,規模分別為6591.14億元、9365.61億元,資管新規下公司私募資產管理業務(不包括養老業務、公募大集合產品以及資產證券化產品)市場份額約16.79%,排名行業第一。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中信證券私募資產管理月均規模為1.19萬億元,約為第二名中銀證券的兩倍。

除了中信證券,多家券商資管子公司的設立都在下半年有了進展。
今年6月以來,中金公司、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先后收到證監會關于設立資管子公司的反饋意見,國金證券、萬聯證券資管子公司的設立獲得證監會核準,申萬宏源資管11月獲批,12月便“閃電”完成工商登記。
伴隨著中信資管獲批,全市場券商資管子公司擴容至25家,其中持有公募牌照的公司共有9家:東證資管、財通資管、華泰資管、國君資管、中泰資管、浙商資管、長江資管、渤海匯金、山證資管。
此外,華創證券、國海證券、國信證券、國聯證券、華安證券、長城證券等都在排隊設立資管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