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懂財帝 嘉逸
1931年,英國議員麥克米倫向國會提交產業調查報告,首次明確指出了中小企業由于“信用配給不足”而導致的信貸融資難題。
此后,治理“麥克米倫缺口”成為全球金融業的重要議題,中國更是多次將小微金融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截至2021年末,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達到4800萬戶,個體工商戶數量接近1.1億戶。它們貢獻了50%以上的財政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就業。
在政策推動下,傳統商業銀行紛紛向世界性金融難題發起挑戰。截至2022年6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了22.6%,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較去年下降了0.35個百分點。
但監管部門同時也指出,小微企業征信數據缺失,銀行數據洞察、風控能力不足,金融供給和需求依然不匹配。
小微融資難、融資貴,核心問題在于數據。金融科技企業或許是破局者。
過去7年間,網商銀行背靠阿里系電商、金融、物流等大數據,已累計服務超過4500萬小微企業和個人經營者,網商貸年利率在5.475%—18.25%之間。
微眾銀行憑借騰訊社交、金融等大數據,已累計為270萬家小微企業法人客戶提供了信貸、支付等金融服務,微業貸年利率在年利率10.95%—16.425%之間。
京東金融通過京東系電商、金融、供應鏈等大數據,已為上百萬家小微商戶注入“金融活水”,京保貝的年利率約為9.125%、京小貸年化利率在14%—24%之間。
然而,原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卻炮轟,它們仍然是傳統的股權、債權式融資方式。
李小加意欲顛覆傳統的小微融資模式,甚至顛覆華爾街的傳統融資模式。
他創建滴灌通,抓取小店每日的收入數據,推出DRC模式(每日收入分成),實現單店12%-15%的投資收益率,目前已簽約近1800家小微實體門店。
但事實是,滴灌通的真實利率并不比網商貸、微業貸、京保貝、京小貸的利率低。
為何李小加敢豪言重塑中國小微經濟投資模式?網商銀行、微眾銀行、京東金融在小微金融領域又有何獨特競爭優勢?
1、小微金融戰場
做小微金融的核心是數據。而過去十余年,馬云、馬化騰、劉強東掌控著中國龐大的電商、社交、金融、物流等數據池。
他們相互爭斗,意在搶奪新數據、新金融增量。
馬云率先吹響進攻的號角。
2009年,馬云找到胡曉明,希望他能依托阿里的電商、金融大數據,用互聯網渠道向中小企業提供資金。
“你一定要考慮,如何解決我當年在做阿里巴巴時借不到錢的痛苦。”“你必須去解決所有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但你只能做100萬以下的貸款生意。”
金融業出身的胡曉明欣然接下任務,隨即開始籌建阿里小貸,要通過大數據分析,讓淘寶上的賣家提前收到錢。
但胡曉明沒想到,馬云派來的14個人里,竟沒有一個是技術人員。他只能到處“乞討”,要開發人員、借數據、找UED,以至于阿里內部后來編出了一句話:防火、防盜、防孫權。
更讓胡曉明頭疼的是,彼時的阿里云系統經常不穩定,出現數據報錯,導致阿里金融拓展業務持續受阻。
胡曉明乞求,“馬總,您能不能放我一馬?”但馬云的回答極其堅決,“不可以,阿里云是未來。”
胡曉明只得咬牙堅持。直到2013年,阿里云攻下“5K”山頭,阿里金融夢寐以求的大數據貸款模式才算真正成熟,后來該模式演化為網商銀行的“310”模式。
這也讓馬云的金融野心再度膨脹,創建互聯網銀行,拿下銀行金融牌照正式被提上日程。
無獨有偶,老對手馬化騰此時也想要建造一個金融王國——過去幾年,騰訊財付通獲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推出微信支付,奮力搶占阿里的金融支付市場。
馬化騰選擇“截胡”馬云,他“挖角”平安老將顧敏,顧敏又從平安集團撬走了一大批人,于2014年7月25日獲批成立中國第一家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
據悉,為了能快速開業,微眾銀行甚至先使用托管模式的云系統。幾個月后,微眾銀行才基于騰訊云,著手搭建分布式核心系統。
幾乎在同一時間,馬云的另一個老對手,在美國游學的劉強東也對阿里金融生態垂涎欲滴,他迫切想要補齊京東的金融短板。
為此,劉強東把組建京東金融的重任交給了“大將”陳生強。
陳生強的思路與胡曉明做阿里小貸類似,他的首要目標也是基于京東電商數據,通過供應鏈金融模式為京東商城的商戶提供信貸融資服務。
爾后,京東金融針對自營品類供應商推出了“京保貝”,針對京東平臺上第三方商家上線了“京小貸”。
然而,正當人們以為小微金融行業必將有一場驚天大戰時,東哥卻掉隊了。
2014年后,京東金融一直沒有拿到民營銀行牌照,或參股民營銀行。這在強監管的金融領域,幾乎意味著出局。
事實也證明,網商銀行、微眾銀行在大數據和金融牌照的加持下一路高歌猛進。
2021年,兩家銀行營收分別為139億元、269.89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0.9億元、68.84億元。
截至2021年末,網商銀行累計服務小微客戶數超過4500萬,微眾銀行累計服務超過270萬家小微企業法人客戶。
相比之下,京東金融成為京東科技集團的子業務板塊。據京東科技披露的數據,今年雙十一期間,京東供應鏈金融服務了超過百萬戶商家。
京東金融創建者陳生強亦令人唏噓。IPO擱淺后,陳生強被換下,出任京東集團幕僚長,退居幕后。
當前,小微金融戰事依舊激烈。曾經的小微金融“三國殺”格局,如今也已演變為“雙雄鼎立”。
2、大數據之爭
金融科技玩家能在小微金融賽道占據一席之地,是因為商業銀行滿足不了上億小微的金融需求。
現實中,絕大多數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并沒有“三張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也沒有廠房、房產等重資產抵押物,老板甚至都沒有完善的征信記錄和社保記錄。
并且小微企業的平均生命周期僅為2—3年,經營狀況極其不穩定。
這與商業銀行重視風控的放貸標準相沖突。另外,大多數銀行的金融科技能力都不強,難以洞察小微企業的其他經營數據。
數據缺失所導致的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對稱,使得銀行在小微金融獲客、產品服務、風控端都面臨著困境。
數字化時代,小微金融之戰,實際是大數據之爭。
傳統金融體系供給與需求失衡,為網商銀行、微眾銀行、京東金融、度小滿、陸金所等金融科技公司創造了黃金發展周期。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母公司各自掌控著不同的數據池,玩家之間的發展路徑、經營模式也存在著差異。

以網商銀行、微眾銀行、京東金融為分析案例。
網商銀行背靠阿里系電商百萬商家、近10億消費者,以及10億級金融支付用戶,以及供應鏈物流等數據池,與B端小微商戶強關聯。
京東金融背靠京東電商自營平臺、數十萬第三方商家、金融數據以及供應鏈物流等數據,也與小微商戶聯系緊密。
微眾銀行背靠騰訊系社交、金融等數據,與C端用戶的關聯性更強。
因此,網商銀行、京東金融推出的第一款無抵押信貸產品的目標客戶,都是電商平臺上的商戶。
微眾銀行推出的第一款產品微粒貸則是針對個人客戶的消費信貸產品。2017年,微眾銀行才針對小微企業客戶推出微業貸。
另外,在貸款結構上,截至2021末,微眾銀行個人貸款占比為60.54%,企業貸款占比為37.19%。
數據池的差異也影響著供應鏈金融業務,網商銀行、京東金融最早分別在2009年、2013年就開始了相關布局。
相比之下,微眾銀行姍姍來遲,于2018年才正式推出供應鏈金融業務。但伴隨著騰訊To B,差距也在逐漸縮小。
上述只是解題的模式。對于小微企業主來說,信貸利率才是關注的焦點。
據公開資料,網商銀行明星產品網商貸按照客戶信用等級,日利率為0.015%—0.05%,年利率(按照356天計算,下同)為5.475%—18.25%。
微眾銀行微業貸的日利率為0.03%—0.045%,年利率為10.95%—16.425%。
京東金融旗下京保貝(主要針對京東自營供貨商)的日利率為0.025%,年利率為9.125%,京小貸年化利率較高,為14%—24%。
綜合對比,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信貸利率明顯高于大部分商業銀行。
其中,若小微企業的信用等級較高,網商貸的信貸利率會相對較低,但其上限利率高于微業貸。
最后總結來看,阿里系數據池更深厚、更多維,網商銀行在小微金融領域扎得更深,其服務的小微客戶規模也更多,但其不良率值得關注。
2021年,網商銀行不良率達到1.53%,較2020年增長0.01個百分點。信用減值損失達到67.66億元,較2020年大幅增長88.1%。
資本充足率為12.5%,雖然有所回升,但低于大部分上市銀行。
騰訊系的社交、金融數據量龐大,更為To C,微眾銀行整體風格還是偏向個人消費信貸。當然,其目前也在響應政策要求,積極加碼布局小微企業領域。
但發展困難也在于潛在的金融風險和資本情況。
2021年,微眾銀行關注貸款飆升至37.01億元,占比達到1.41%,較2020年大幅增長0.7個百分點。
同時期,資本充足率為12.5%,同樣低于大部分上市銀行。
3、「狂人」李小加
“華爾街模式下的金融服務對象是參天大樹,或者可能成為參天大樹的企業。小微企業往往是長不大的小花小草,這其實是被傳統金融忽略的一片巨大的投資藍海。”
2021年,時任港交所行政總裁的李小加已經徹底厭倦了全球資本每天只交易投資1萬多家上市公司的傳統華爾街模式。
在他看來,上億家中國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才最具有生命力,“中國的小店經濟永遠不可能死亡。”
李小加決定從港交所退休,創建滴灌通,用數字化的方法投資中國小微,進而顛覆傳統的小微信貸模式,以及延續上百年的華爾街融資模式。

公開資料顯示,滴灌通并未使用股權或債權投資形式,而是創建了DRC模式(Daily Revenue Contract,每日收入分成合約)。
滴灌通會以類股權的投資形式幫助小微解決資金難題,其透視小微的手段是通過連鎖品牌商來抓取門店每日的經營數據。
具體投資方面,滴灌通會與經營者協商出分成比例(根據未來2—4年的收入),并從門店每天的收入中抽取傭金。當滴灌通回本后,分成比例將會下降,并釋放部分聯營股權。
而如果小店經營失敗,經營者將無須償還滴灌通的投資資金。對此,李小加稱,滴灌通賺取的是大數準則和規模效應的錢。
資本市場對于新概念往往充滿著熱情。截至目前,滴灌通已完成兩輪融資,總融資額為1.2億美元。
這也充實了滴灌通的資金庫。截至目前,滴灌通已投資近1800家小微實體門店,包括餐飲、零售、服務、文體等領域。
實際收益率方面,據《滴灌通白皮書》披露,目前已創造4500萬元的每日收入分成,單個門店收益率為12%-15%,綜合IRR為20%-30%。
看起來,李小加正在講述一個完美無缺的資本故事,小微企業、滴灌通、投資人,能夠實現三方共贏。
但事實并非如此,滴灌通在投資對象上有著嚴苛的標準,其只會投資品牌連鎖小店,且小店主有擴張的資金需求。
而艾媒網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餐飲行業,連鎖化率僅為18%。這意味著,數量更為龐大的街邊夫妻店是拿不到滴灌通資金的。
在利率方面,滴灌通投資下,單個小微門店需要付出12%-15%的資金成本,這一實際利率并不比網商銀行、微眾銀行、京東金融的信貸利率低。
在金融監管和數據隱私方面,相關部門對于滴灌通還未進行角色認定,其依舊面臨著潛在的政策風險。
另外, 滴灌通目前僅投資了1000多家小微實體門店。未來隨著投資規模的擴張,其風險控制能力、數據隱私處理能力尚未得到驗證。
可以說,滴灌通目前做的還只是局部的小微金融。
與網商銀行、微眾銀行相比,滴灌通還處于發展初期,其數據能力、信貸規模、服務客戶規模都不在同一個數量級,更遑論掀翻馬云、馬化騰的“金融飯碗”。
不過,我們不能否認,李小加依舊創造出了一種新穎的小微金融產品,它或將給中國金融業提供新的解題思路。
畢竟現如今,中國超過1億戶的小微、個體工商戶仍處于“嗷嗷待哺”的狀態。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仍迫切需要金融科技去打破數據壁壘,實現精準灌溉。
百萬億規模的小微金融市場,將繼續澎湃生長。而網商銀行、微眾銀行、京東金融、滴灌通無須向消費互聯網時代那樣拼得你死我活,都將會有各自的發展空間。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發展過程中,所有玩家應銘記一個核心:即必須要在自身盈利和讓利小微之間,尋找到最佳平衡點。
因為小微如水,金融科技企業如舟。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參考資料:
1 | 網商銀行、微眾銀行2021年報
2 | 中信建投證券,楊榮,《網商銀行如何成為小微之王》
3 | 新浪財經,《胡曉明談網商銀行創立背后:馬云讓我去創業》
4 | 鈦媒體,蔡鵬程,《劉強東和他的600億“長子”京東金融》
5 | 招商證券,廖志明,《依托騰訊流量,科技賦能的互聯網銀行》
6 | 財新網,劉冉,《李小加:中國消費金融要走出一條和華爾街不一樣的路》
7 | 混沌學園,《港交所前總裁李小加:我要進入中國實體經濟底層,1億5千萬小店才是大趨勢!》
懂財帝 (ID:znfinance)
說明:數據源于公開披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