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斑馬消費 楊柘
建發股份2009年確定供應鏈和房地產雙主業發展,先是在廈門本地深耕房地產業務,后來逐漸擴張到省內外市場,但業內聲量始終不大。最近3年,公司突然提速,行業排名飆升。
隨著陽光城、正榮等一批信奉高周轉的閩系房企傳奇落幕,以建發股份為代表的新閩系趁勢崛起,完成新老交替。
閩系更迭
建發股份準備吃下美凱龍(601828.SH)控制權,沒有收獲市場熱寵,相反,股價連續兩日下跌,這筆A吃A的交易變得撲朔迷離。
對于公司來說,與美凱龍結合,主要是出于補齊商業運營短板的考慮,而后者價值近千億的投資性房地產,同樣誘人。
自2020年以來房住不炒的政策定調,地產行業經歷了一輪前所未有的洗牌,也讓建發股份(600153.SH)抓住機會逆勢發力,成為行業里一匹黑馬。
2022年,旗下建發房產,以1703.2億元銷售額首次跑進前十;另一家子公司聯發集團,以年銷售額289.1億元,位列第52位。兩家房企在克而瑞年度榜單排名,分別較上年上升8位和12位。
在地產界,閩系房企一直是個很特別的存在,它們膽大、敢沖,自成一派。
世茂、正榮、陽光城等典型閩系,曾在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賺足了風頭,也遭遇高杠桿、高周轉的反噬,在南墻上撞得頭破血流。
大浪淘沙的地產新周期里,閩系房企的行業排名一落千丈。唯有建發系、國貿控股以及象嶼集團等國資背景的閩系房企趁勢崛起,完成了一輪交替。
地產黑馬
建發股份并不是一家純粹的地產商。2021年,公司來自供應鏈運營收入6115億元,占收入總額的86.39%,房地產業務收入963.1億元,只占13.61%。
但兩大業務對公司利潤貢獻天差地別。供應鏈運營業務2021年毛利率僅為1.49%,遠低于同期房地產業務16.76%的毛利率。前者貢獻公司利潤的36.12%,后者貢獻占比高達63.88%。
這就形成了供應鏈業務兜底,房地產業務突進的格局。在行業低谷期里,建發股份成功逆襲。
建發股份的房地產業務,主要靠建發房產、聯發集團兩大主體運營。公司控股股東是廈門國資下屬建發集團。基于此,當大多數房企收縮陣線時,公司擴張底氣十足。
2018年,公司新增計容建筑面積為642.14萬平方米,此后迅猛增長。2021年,新增計容建達到1343.9萬平方米。
公司在拿地上毫不手軟,2021年以多元化方式獲得114宗土地,全口徑拿地耗資約1576億元。據克而瑞數據,2022年,建發房產新增土地貨值908.5億元,位列行業第10位。
大量土地儲備做后盾,公司銷售規模高速增長。2018年至2021年,合同銷售金額從735.98億元增至2175.65億元,年均增速超過40%。
逆襲隱憂
2022年,國內房地產市場繼續殘酷的洗牌和分化,高周轉時代結束,經營穩健的房企脫穎而出,國企和央企的優勢更加明顯。
建發股份的供應鏈業務資金量大,可在某種程度上反哺地產業務,建發房產和聯發集團得以大肆擴張。
不過,在具體經營上,建發系低調謹慎的簡直不像閩系。即便是在合作方的選擇上,也更青睞國企、央企,比如華發、保利以及地方城投機構漳州城投等,對風險控制如履薄冰。
另外,其國資背景,在融資方面更有優勢。去年發行的不超過50億元、150億元公司債務,均為固定利率。隨著年末融資端口放松,建發系企業建發國際,順利完成4500萬股配售事宜,合計募資8億港元。
建發系房企2009年從廈門走向福建全省,2016年進入南京、杭州及深圳市場。截至去年底,公司業務遍布全國70多座城市,全國性戰略初顯。據開源證券12月6日研報,建發股份在手貨值近4000億元。
在行業低谷期沖高,加上今年房地產政策利好釋放,建發的房地產業務今年表現或能更好。
不過,隨著房地產業務擴張,建發股份負債規模逐年上升。截至2022年9月,公司短期借款從2021年底的89.99億元增至2022年9月末的248.17億元,同期,流動負債總額增加1411億元。
此外,公司盈利能力逐年疲軟,2019年至2021年,凈利率分別為2.41%、1.89%和1.55%,2022年前三季度為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