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楊舒鴻吉
2023年1月11日,上海市市長龔向上海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將2023年上海GDP增長預期目標定在5.5%以上。
該數據公布后,引發上海市政協委員熱議。
財經專家曹建華:上海實現5.5%的年度增速切實可行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曹建華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表示,5.5%的預期增速切實可行。
曹建華說,從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出,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占比重還將繼續增大,經濟的恢復和增長會非常明顯。他指出,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科技研發投入占到了GDP的4.2%,“非常可觀”。“因為上海是我國重要的科創中心,科技創新的力量將會在全國范圍內形成較顯著的帶動作用。”
曹建華認為,上海是我國對內對外連接的重要樞紐,在后疫情時代,上海將作為前沿陣地,承擔起對內促進消費、對外促進外貿發展,并通過外貿帶動內部消費形成雙循環戰略的作用。“在這個方面,5.5%的預期增速也是切實可行的。”

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袁國華:今年臨港經濟增速定標20%左右
浦東新區是上海經濟增長的壓艙石,而臨港新片區則是浦東經濟發展的引擎。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袁國華在接受界面新聞獨家專訪時指出,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5.5%的年度經濟增速符合實際,當然也有一些壓力,更重要的是傳遞了經濟穩中向好的信號。
袁國華說,臨港新片區建設作為國家的重點戰略任務,在2023年迎來了“新三年”的第一年。因此,臨港今年提出了更高的任務指標,固定投資增速定標15%以上,年度GDP預期增速較去年有一定幅度增長,在20%左右。
他透露,新片區將在今年打造一些功能性平臺,包括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國際再保險業務平臺等。臨港新片區還將持續利用特殊經濟功能區的定位,在跨境貿易、新興金融領域進行探索。
在采訪中,袁國華表示,臨港還將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大飛機制造、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上持續發力。
他透露,近年臨港新片區將瞄準1000億元產業投資的任務引進項目,并不斷完善居住功能、生態功能,讓臨港新片區實現綠色生態、宜居宜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世茂集團董事局總裁許世壇:保增長的關鍵要重振信心
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國際經濟中心產業支撐,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對此,上海市政協委員,香港世茂集團董事局副主席、總裁許世壇在接受界面新聞獨家專訪時表示,上海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是要重振信心。
許世壇表示,上海提出5.5%的年度經濟增速,有挑戰但有信心,因為上海在現代服務業、金融、房地產、航運行業有很大的優勢。
他建議到,后疫情時代,希望可以有更多更有效的政策來提振經濟。“希望能走向全球去推廣上海, 并舉行經貿、合作交流論壇等活動來促進互通互信。“
許世壇同時建議,經濟重振要關注中小企業,通過稅收、補貼以及金融機構的低息貸款等綜合措施,來幫助其渡過難關。

豫園股份董事長黃震:需幫助中小微企業提升抗壓能力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豫園旅游商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震表示,5.5%的預期增速目標體現了上海市政府對于穩增長、促內需、促消費的信心,同時也提出比較高的要求。
黃震指出,小微企業在過去幾年的市場環境下受到較大的挑戰,也暴露出了在應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以及壓力面前,較弱的抗壓力和承受力。
他表示,后疫情時代,豫園股份有信心助力完成年度增長目標。
去年,豫園商城推進網格化管理體系,改變了中小企業獨立面對市場和消費者的局面,在保證商戶獨立產品、獨立定位、獨立特色的基礎上,豫園商城在中后臺的運營上建設聯動機制,實現資源、信息、政策、流量的共享共創。
黃震說,希望未來這類網格化聯動機制可以復制到城市的其他地區,實現乘數效應。

上海區塊鏈技術協會會長王奕:布局新賽道關鍵在底層基礎建設
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五年,上海城市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改革開放邁出重大步伐。其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4萬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8%,數據要素全域賦能、生產生活全面轉變初步實現,國際數字之都建設形成基本框架。
2023年,上海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四大新賽道,在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五大領域加速布局。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區塊鏈技術協會會長、上海長三角區塊鏈產業促進中心理事長、科創中國數字經濟科技服務團負責人王奕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數字經濟發展需要通盤考慮,會對5.5%的經濟增長目標起到很大推動作用。
王奕說,數字經濟領域的關鍵在于底層基礎建設,讓數據上鏈,形成共享、共連、共贏的模式。“無論是政務鏈還是產業鏈,只有數據共享了,才能形成價值鏈。”
此外,王奕還建議,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關鍵還要看服務的落地,政策要能夠解決產業實際的痛點,需要建設系統的體制機制來推動科技型創新企業與產業的對接,幫助傳統產業實現科技創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