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財域
跨界新能源的上市公司常見,但是跨界新能源全產業鏈的,那還真是少之又少。
深圳市大為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為股份),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220億投資,超過自己市值近六倍,橫跨了鋰電產業鏈從源頭到終端,堪稱大手筆。
問題是,差點連保證金都支付不起的大為股份,如何應對這220億的資金缺口?缺錢、缺礦、缺行業經驗,這口鋰電飯,怎么看好像都不太好吃。
履約保證金都“付不起”的尷尬
比寧德時代還有“野心”的公司來了,關鍵,這個公司還不是干鋰電出身的。
近日,大為股份發布公告稱,與湖南省桂陽縣人民政府簽署投資合作協議(簡稱投資協議),將在桂陽投資220億元,打造鋰電全產業鏈。
按照投資協議,在大為股份投入的220億元中,鋰礦采選、碳酸鋰以及環保、尾渣處理項目投資人民幣90億元;鋰電正級材料、鋰電池相關生產項目投資人民幣120億元,新能源專用車基地投資10億元。其中礦山開采、選礦、碳酸鋰生產項目由大為股份主要負責投資建設,聯合體其他企業分別參與。新能源專用車基地項目由大為股份主要負責投資建設,聯合體其他企業分別參與。
可以說,大為股份完成了寧德時代、中偉股份、天齊鋰業這些行業巨頭都沒有做到的布局,甚至連世界第一大鋰生產企業美國雅寶也得甘拜下風。
公開資料顯示,大為股份主營產品為汽車緩沖器、手機配件和終端產品。2021年,大為股份營業收入為8.57億元,凈利潤為1548萬元。而2022年大為股份三季報顯示,公司主營收入為6.4億元,歸母凈利潤1285.28萬元,負債率43.53%,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不到1.1億元。
而根據此次簽署的投資協議,僅履約保證金就需要人民幣2億元,來源為自有資金。也就是說,大為股份兜里的錢甚至連保證金都尚不夠交。
雖然在去年年底,大為股份通過定增募集到3.13億元,但是相比220億元的投資,仍然連零頭都不到。
另一方面,大為股份還存在大比例擔保問題。截至1月6日,大為股份為子公司提供擔保的總金額為4000萬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的比例為11.54%,為子公司提供擔保額度總余額為2.6億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的比例為74.98%,向資產負債率為70%以上的擔保對象提供的擔保額度余額為1.5億元,占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的比例為43.26%。
證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顯示,大為股份行業內競爭力的護城河較差,盈利能力較差,營收成長性較差。財務可能有隱憂。
截至1月9日,大為股份市值為37.1億,僅相當于此次投資額的1/6。這故事,是不是講的有點太夸張了?有意思的是,做飯的米從哪里來尚不得而知,大為股份就已經開始考慮肉菜怎么炒了。
2022年11月4日,大為股份發布公告稱,參股公司大為弘德與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署了《新能源專用車生產項目投資合同》以及《新能源專用車生產項目補充合同一》,大為弘德擬在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新能源專用車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約人民幣102億元。
大為弘德是2021年5月設立的一家新公司,主要從事純電動商用車,同時布局氫燃料車輛及智能駕駛運營。注冊資本5000萬元,實繳資本3000萬元,其中大為股份持股10%。
不過從大為弘德官網的介紹不難看出,該公司實際是大為股份投資成立的專注于專用汽車、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企業。
這何止鋰電全產業鏈,大為股份這是打算做新能源全產業鏈布局了。
不過大為弘德的第一款汽車產品“換電式純電動自卸式垃圾車”獲得工信部產品準入,但尚未開展生產。大為股份稱,大為弘德能否完成其他產品的相關資質申請或通過相關認證等,尚存在不確定性。看來短期內,“大為牌電動車”,還需要不少時間才有可能有實質進展。
超出認知的布局
讓我們暫定大為股份可能有一些通天能力,能夠變出220億元的資金。但是鋰電全產業鏈,真的就可以開發成功么?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探明的鋰資源儲量為540萬噸,其中鹽湖資源約占總儲量的70%,礦石資源約占30%。其中鹽湖資源主要集中于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礦石資源主要集中在江西、四川、湖南。
而此次大為股份簽約的桂陽縣,雖然查明礦產較多,但主要集中于鉛、鋅、銅、錫和微晶石墨等礦產資源,鋰資源多以鋰長石為主。
中泰證券數據顯示,鋰云母原礦品位通常在0.2%-0.8%,鋰輝石品位 1-2%左右,一般來說 40-50噸原礦可以提取一噸碳酸鋰。按照大為股份年產4萬噸碳酸鋰的計劃,每年要開采160-200萬噸原礦。
但在投資協議里,大為股份卻要建設一個年處理能力800萬噸的原礦采選基地。我們且不說這樣的的采選規模,桂陽當地資源是否能支撐。單按這個處理規模,算下來一年可以足夠讓大為股份生產出15萬噸左右的碳酸鋰,已經是恐怖產能。
碳酸鋰生產企業龍頭天齊鋰業,目前合計最大產能約4.42萬噸/年,此外正在四川遂寧建設一處2萬噸/年的碳酸鋰生產基地;另一家龍頭企業贛鋒鋰業的碳酸鋰產能約為4.3萬噸,另在阿根廷有4萬噸/年的產業布局。如此來看,一個大為股份設計的原礦采選能力,就已經吊打國內龍頭,這不對等的加工和原礦處理能力,到底哪個更靠譜?
當然換個邏輯來看,從小規模逐步向大規模過渡,大產業鏈做不到,至少可以做小產業鏈嘛。但事實不是想的這么簡單。
以國內鋰電正極材料巨頭中偉股份為例,其在布局產業鏈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鋰礦,反而是鎳礦。此外硫酸鈷、硫酸錳和氯化鈷采購金額也始終占據該公司采購成本的大頭。為此中威股份在印尼開展年產3萬噸高冰鎳含鎳金屬項目,并計劃追加投資建設另外一個3萬噸高冰鎳項目,以降低自身成本。
在高鎳三元逐步成熟的今天,大為股份只有鋰等于只有做菜原料,想做鋰電下游,未來在鎳等輔料的采購領域的采購成本,同樣不小。
抬頭畫餅不如低頭挖礦
那么問題來了,缺技術、缺資金的大為股份,為何會覺得在桂陽能夠完成二三百億的新能源跨界轉型?甚至可以完成其他龍頭都未完成的全產業鏈建設?
從發布計劃之后,大為股份不斷放量,1月6日,大為股份主力資金凈流出4669.32萬元,凈流出額創近一個月以來的新高。
同時,大為股份控股股東又有3000萬股股票被質押。這讓人不由懷疑,大為股份此次布局或醉溫之意不在酒,“故事”的背后有蹭目前新能源熱點的嫌疑。
畢竟目前鋰電是新能源板塊中的香餑餑,市場也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越大的投資計劃對股價的影響越大。同時由于全產業鏈投資時間較長,“故事”也可以講很久,對于公司來說,短期內不會有什么損失。
而布局新能源汽車的大為弘德,其實協議簽的也很有意思。根據協議,如果簽約之日起6個月內,大為弘德未協助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下屬平臺公司開始土地摘牌或摘牌后未取得當地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對該項目的相關建設批文等實質性進展,甲乙雙方均有權解除合同。
這么看,新能源汽車是否也是大為股份的一個“故事”,也未可知。
誠然,這兩年跨界新能源的企業確實不少,且成功的也不止一家兩家。但這些企業普遍專注于新能源某一個細分領域深耕,從而開拓出新的業績增長點。而像大為股份這樣一口吃成胖子的,幾乎沒有。
其實現在擺在大為股份面前的,不是這個計劃能不能成功,而是現實中的競爭能不能抗住。即使在桂陽當地,也有寧夏漢堯富鋰科技有限公司等專業鋰電公司投資百億,與大為股份爭奪鋰電開采和加工的市場。
大為股份的“野望”想要成真,挖出來礦,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