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刀財經 張夏柳
喜茶路線的變化,是國內新茶飲的一個縮影。新消費逐漸熄火后,新式茶飲都在積極求變,不同的是,喜茶的動作和其他品牌反道而行。
1月3日,喜茶發布了品牌十周年報告。在這份報告中,喜茶除了對過去業績進行肯定和總結,還特意強調“將真品質的茶飲和激發喜悅的品牌,帶給更多的大眾用戶,喜茶應該去到所有需要它的地方”。
過去十年的時間里,喜茶一直堅持走高端的路線,產品價格也一直高于其他品牌。
如今喜茶突然變道“下沉”,降價、加盟,這些反常的動作背后,聶云宸為何違背了自己的初衷?
1、降價、開放加盟,停滯不前的喜茶慌了
這兩年,茶飲行業各大品牌,仿佛像“商量好的”,紛紛心照不宣悄悄漲價。
奶茶品牌CoCo以前原味奶茶只要4元一杯,如今卻開始保20爭30了;茶百道在推出新品時,也把招牌產品價格上調,一般漲了2元左右;就連五年多沒漲價的茶顏悅色,價格也有所上浮。
唯獨一直走高端路線的喜茶,非但沒有漲價,反而逆勢降價。
2022年初,喜茶官微高調宣布降價,并推出9元飲品,進入10元時代。同時,喜茶還承諾當年絕不漲價,徹底告別30元時代。
雖然喜茶解釋稱供應鏈有優勢,成本價降低,但其實茶飲行業設備、原料價格持續上漲早就是公開的事實。
換言之,喜茶并非真心主動讓利,而是大環境逼迫下,不得不選擇降價。
近年來,在市場環境沖擊下,新茶飲賽道由早先的風口,走向了十字路口。隨著越來越多品牌加入新茶飲行業, 激烈的競爭促使奶茶飲賽道內卷加劇。
從喜茶的經營情況來看,門店增長速度明顯處于停滯狀態。
據久謙咨詢中臺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0年,喜茶的門店總數從395家增至695家。但直到2021年第三季度,喜茶門店數量才突破800家,達到835家。門店增速則從2019年的139%下滑到26%,放緩速度明顯。
同時,喜茶的盈利能力也下降不少。自2021年7月起,喜茶在全國范圍內的坪效與店均收入就開始雙雙下滑。2022年前10個月,喜茶的銷售額只有39.12億,全年銷售額估計也只有46.94億元,遠低于2021年的53.52億元。
而一直走低端市場的蜜雪冰城,卻一直都掙得盆滿缽滿。據其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蜜雪冰城凈利潤分別為4.45億元、6.32億元、19.1億元,加起來超過30億元。
去年年初,喜茶又曝出裁員消息。據其內部員工在脈脈透露:“有的部門裁員超過50%,甚至有人才進公司一個月就被裁了。”
營收低迷、擴張掉隊的喜茶,也讓資本慢慢失去耐心,從2019年就準備上市的喜茶,遲遲都沒能成功,反而被奈雪的茶搶走“奶茶第一股”。
更著急的莫過于創始人聶云宸。
這個白手起家的90后企業家,其實每天都處于焦慮中。
他曾在采訪時提到過:“倘若在網上看到一句差評,我會氣到睡不著覺。倘若門店做錯一件什么事,也能讓我感到崩潰。”
喜茶開創時,創始人聶云宸堅定地表示喜茶要走品質路線,暫時都不考慮加盟。然而,去年喜茶卻開始松口,開放了加盟。
降價、裁員、開放加盟,接連不斷的動作,都在暗示著喜茶真是著急了。
2、走高端路線的喜茶,其實很low
眾所周知,喜茶一直是以高端品牌自居,走高端自制茶飲路線。
創立喜茶后不久,聶云宸就對員工說:“這里是試驗田,是一個品牌誕生的地方。”
當時,奶茶行業的門檻并不高,還都在使用茶粉茶末并用奶精勾兌制作,奶茶口感很一般。
聶云宸獨辟蹊徑走產品路線,全面升級原材料,選取優質茶葉、新鮮水果和鮮奶,把“天然優質原料制作、注重產品品質”作為基本標準,并在口感上進行創新,推出了芝士奶蓋茶、芝芝莓莓、烤黑糖波波牛乳等一系列經典奶飲品。
靠著健康和口感的賣點,喜茶很快就與低質奶茶涇渭分明,成為年輕人追捧的網紅奶茶。
最火爆的時候,喜茶門店外排滿了長隊,更出現過排隊7小時的記錄。黃牛黨也應運而生,一杯排隊費15元,有些黃牛甚至靠此月入過萬。后來喜茶不得不施行實名制購買,規定一人最多能買6杯。
更令喜茶開心的是,高端故事也深得資本之心,先后獲得IDG資本、騰訊、紅杉資本等6輪融資。
聶云宸也信心十足,揚言要把喜茶打造成“中國茶類第一品牌”,更在采訪時強調:“喜茶不開放加盟,畢竟品牌文化這種東西,靠單店加盟的形式是創造不來的。”
為了提升品牌檔次,喜茶每一家門店面積高達200平,裝潢設計都有突出的主題,非常具有時尚感,以至于外界都說喜茶是“被茶飲耽誤的設計公司”。
為了匹配高端定位,喜茶售價定得也很高。當其他奶茶普遍定價十幾元時,喜茶卻以兩倍價格出現在市場上。“手造店”產品價格最便宜都要30多元,貴些能達到七八十。其中最貴的則是大顆貓山王榴蓮,一杯就高達138元,都夠普通人吃一頓火鍋了。
然而,喜茶雖然檔次上去了,口碑卻頻繁翻車。
去年推出的新品“芝芝雪山碎銀子”,28元一杯的高價,卻不少消費者都吐槽像中藥一般難喝;芝芝桃桃的桃肉普遍反應不新鮮,和路邊不知名奶茶店口感完全分辨不出。
又貴又難喝已然成為喜茶的新標簽,同時,喜茶還多次因食品安全問題受到廣泛關注。
2018年12月,有網友爆料喝喜茶時,喝到了疑似“指套”的異物;2019年5月,有顧客在喜茶飲品中喝出了蒼蠅,被當地有關部門責令整改;2021年9月,喜茶的店員誤將展示柜的仿真樣品當飲料拿給顧客喝,導致其入院遭受洗胃之痛。
除此之外,喜茶飲品中,還多次被有關部門檢測出微生物污染、大腸桿菌超標,存在嚴重的食品安全風險。
喜茶接二連三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栽跟頭,不但讓消費者不再信任,也讓顧客覺得品質很low。
聶云宸曾說過:“產品是起點,品牌是終點”。現如今喜茶雖然已經是知名品牌,但明顯與初心相去甚遠,賣著高端的錢,卻絲毫不配位。
3、下沉未必是喜茶的出路
高端現制茶飲的架子,喜茶其實早就端夠了,下沉的心,很早就已經存在。
一直以來,盡管喜茶客單價高,也曾經火爆一時,但其所占的市場份額一直有限。據《2021年中國新式茶飲行業研究報告》顯示,以喜茶為代表的高端茶飲品牌只占14.7%,余下市場份額則被中低端奶茶品牌占領。
2020年時,喜茶為了滲透三四線城市,推出了喜小茶,價格區間為8-16元,想通過更低的價格和品牌矩陣來占領下沉市場。
然而,喜小茶并沒有如期待般分割到低端奶茶市場份額。據喜小茶在2021年發布的周年報告,喜小茶一共開了22家門店,還始終局限于珠三角。無論門店增速還是占據區域,都要遠遜色于每年開上千家店的蜜雪冰城、茶百道等品牌。
同時,隨著整個奶茶市場價格下沉,降價的喜茶和喜小茶差異也越來越不明顯。最終,成立還不到兩年的喜小茶被徹底關停,從市場銷聲匿跡。
雖然砍掉地位尷尬的喜小茶,是戰略發展的需要,但也表明,喜茶想走下沉市場的路并不容易。
直營擴張的路子走不通,喜茶想要依靠加盟在全國擴張,也未必非常可行。
加盟其實非常考驗一個企業管理水平,但近年來,喜茶的內斗現象非常嚴重,高管流動頻繁。
據新浪財經報道稱,喜茶內部制度很不清晰,高管內部拉幫結派現象嚴重。只要站好隊,比干得好還有利可圖。絕大部分高層因為覺得沒前途,基本上干不滿兩年就選擇離職。
更讓人費解的是,對于混亂的管理,聶云宸反而毫不在意。他表示:“沖突、混亂、痛苦中,才有靈感迸發的可能性,才有不斷成長、自我超越的動力。人才是可以自己殺出來的。”
但事實上,這種混亂的管理令員工也很沒有安全感,人員流動性很大。當喜茶透露出想裁員時,不少員工都主動躺平,渴望被裁,拿N+1賠償走人。
可以說,愿意真正為喜茶效力的優秀人才越來越少。
品質問題不過是內部管理問題的一個縮影,喜茶研發能力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
喜茶不但好久沒有爆款茶,還被奈雪的茶公開指責抄襲。
早年間,奈雪的茶和喜茶產品差異化還挺明顯,但最近幾年,兩家產品卻越來越雷同。
在喜茶接連幾次產品“模仿”后,奈雪的茶創始人彭心直接在朋友圈指責喜茶抄襲。聶云宸倒也沒示弱,回懟彭心幼稚,不懂抄襲和創新的區別。
雖說奶茶行業,同質化問題一直都很嚴重,抄襲更難以界定,但喜茶產品怎么看都有奈雪的茶影子。
聶云宸談到模仿時說:“如果你比別人晚做但你做的比他更好,這叫自信”,聽起來更像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倘若說早期追求極致的聶云宸把喜茶推上巔峰,如今,自負、狂妄的聶云宸也讓喜茶逐漸偏航、失速。
或許喜茶開放加盟違背了聶云宸的初衷,但也已經由不得他。
然而,下沉未必能緩解喜茶的危機,但要想喜茶真正有未來,解決管理問題、提高食品安全或許才是根本。
這一切所有問題的答案,還得依靠聶云宸自己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