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東西 徐珊
編輯|云鵬
AR企業們,剛剛走過激流勇進的一年。
在元宇宙的流量熱度影響下,AR產業格局、市場規模、技術創新、政策布局先后發生巨變,AR成為了科技圈關注度最高的“明星”賽道之一。
這一年,科技巨頭重新將目光轉移回AR賽道。谷歌時隔多年后,重新撿起AR字幕眼鏡;高通打造了全球首款AR專用芯片驍龍AR2 Gen 1;國外的巨頭在沉寂了多年以后,開始重點發力AR眼鏡賽道。
這一年,雷鳥創新、Nreal、Rokid等不少國內AR創企披荊斬棘,開拓國內外市場。雷鳥創新在成立一年多時間內連推三款新品,并亮相CES;Nreal在日韓等海外市場開拓,在日本、美國獲得當地智能眼鏡品類第一,讓AR眼鏡大步走出國門;Rokid也沉入文旅市場,與多地文旅博物館配合,讓AR眼鏡走入更多的人群;亮亮視野的聽語者眼鏡也讓人們看到科技向善的力量。國內AR創企的熱情點燃了整個科技圈對AR的期待,數據顯示,國內AR企業合計貢獻了全球2022年約50%的AR眼鏡銷量。
這一年,AR玩家們也解決了光波導方案的落地難題。AR光學顯示Birdbath方案已經擁有了規模化成熟量產產品,光波導顯示方案也正在成為新的主流。
這一年,在國家級、縣級、地級市政策的加持下,政府開始為AR行業“開綠燈”。AR玩家們也在政策提振信心的影響下,積極調整自己的定位。
回望2022年,我們發現無論是創業者們對AR產業堅定投入的信心,還是投資者對AR企業發展前景的看好都在幫助AR行業提速前行。
在市場熱度之下,要理清AR產業的市場、戰略、政策、技術等關鍵變化的脈絡,才能更穩健地看到AR行業向前發展,以尋找到新的突破點。
01.產業格局之變:大廠冷靜試水,國內AR創企撐起半邊天
2022年,剛有起色的AR行業再度遭遇了新冠疫情,在此影響下,不少AR企業的工廠停工停產,新品上線時間多次后延。但盡管如此,今年還是有超30款AR眼鏡新品亮相,這讓我們看到國內AR企業對賽道本身抱有較高的熱情和信心。
與此同時,一直走在行業前列的互聯網大廠們如騰訊、阿里等,對AR行業的探索仍保持在較為冷靜的狀態,多數通過投資AR創企參與其中。而如“華米OV”等消費電子巨頭們則開始在AR眼鏡賽道有所探索,試水相關產品。
1、玩家身份之變:手機高管點燃AR創業潮,全球AR產業冰火兩重天
回顧2022年的AR行業,國內AR創企成為推動整個AR行業提速發展的主力軍。在這一年時間里,他們不但推出超30款新品直觀回應了投資者、市場對于AR賽道的期待,還通過擴產建廠的方式積極為AR爆發階段做好準備。
同時,一批新的創業者也剛剛涌入AR賽道。前有錘子科技創始人兼CEO羅永浩創辦了AR OS公司細紅線,后有原字節跳動新石實驗室總裁吳德周創辦致敬未知公司。此前,小米手機部部門總經理夏勇峰和華為手機第一位首席科學家張慧敏都在2021年進入AR賽道。曾經身肩手機產線重任的手機高管們接二連三在近期調轉“船頭”。
除了AR創企,華為、OPPO、小米、聯想等消費電子巨頭們也不甘落后,正在以各種方式切入該賽道。
從產品來看,今年消費電子巨頭們的AR新品雖然都有一些技術迭代,但部分產品仍未打出其供應鏈優勢和渠道優勢,并未與AR創企的產品拉開差距。
同時,從投入資源比例來看,目前AR眼鏡仍是手機巨頭們探索研究的方向,尚未成為其核心業務。此外,小米智能眼鏡探索版在“PPT發布”一年后,仍未有具體產品落地。
▲消費電子巨頭們推出新的AR眼鏡
在國內AR產業熱情高漲時,國外的AR產業發展卻接連蒙上陰影。
近日,據彭博社透露,蘋果將無限期推遲發布輕量級AR眼鏡,原因是其遇到了“技術挑戰”。并且,微軟AR頭顯陸軍IVAS 1.2項目今年僅得到國會4000萬美元用于修復微軟IVAS頭顯在測試中存在的舒適性等問題,遠低于此前預期的4億美金。不僅如此,據媒體爆料,Meta將在2024年推出其首款AR眼鏡,但后續因裁員等種種原因目前該項目進展不明。
這些現象呈現了如今全球AR眼鏡市場玩家們“冰火兩重天”的基本現狀。不同類型的玩家們也正在基于產業的需求和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身份,試圖成為細分賽道的第一批“黑馬”。
2、市場規模變化:全年出貨量達到42萬臺,國內AR企業撐起半邊天
當每家廠商都認為自己拿捏住了AR眼鏡的“獨家秘籍”時,出貨量和銷量或許能直觀顯示消費者對于不同產品的認可程度。
據維深信息wellsenn XR調研機構統計,2022年全球全年AR產品的出貨量合計42萬臺,較2021年增長50%,其中國內AR企業合計貢獻了全球2022年約50%的AR眼鏡銷量。
其中,2022第四季度,也正是AR新品發布旺季時期,國內AR眼鏡的出貨量達到了4.9萬臺,全球AR出貨量較2021年四季度同比增長89%。
報告分析認為,消費級AR眼鏡出貨量的增長,是造成整個AR眼鏡出貨量增幅較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一點也與消費級AR創企們曾公布的成績碩果相互佐證。其中,Nreal曾宣布自己的Nreal Air AR眼鏡產量突破了10萬臺,Rokid隨后宣布繼其產品星站問世后,自己的Rokid Air AR系列產品累計渠道訂單超過5萬臺。
▲Rokid、Nreal官宣其產品銷量
隨著AR眼鏡出貨量不斷上漲,國內AR創企也開始了“排位戰”。盡管現在AR硬件產業還處在非常初期的階段,此時的AR排位戰可能尚不代表終局的結果,但我們也能從中一窺近期的AR產業市場變化。
易觀分析發布的2022Q4國內消費級AR眼鏡市場季度分析報告顯示,如今雷鳥創新、Nreal、Rokid、華為、米家分別位于AR場份額的前五名。其中,雷鳥創新的市占率達到31.8%,Nreal為27.9%,Rokid為20.6%。
而僅在三個月前,也就是第三季度,Nreal還以34.5%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雷鳥創新以28.6%位列第二,Rokid、米家、影目位居前五。
▲易觀分析2022年Q3、Q4數據對比
相比較同一家機構、對相同市場進行的統計,我們可以發現目前Nreal和雷鳥創新正打得不分上下,輪流做頭把交椅。華為也憑借著自己的供應鏈優勢和用戶粘性,帶著最晚發布的AR產品,直接闖入了市場第四的位置,手機廠商做AR眼鏡的優勢不容小覷。
整體看來,AR眼鏡出貨量大漲離不開此前國內AR玩家對消費級AR眼鏡的重點布局。同時,國內AR產業也正成為全球AR產業的重要支柱。盡管未來不可預測,但是已經有不少AR終端廠商率先跑到AR產業的前列,國內消費級AR眼鏡賽道第一梯隊已初具規模。
02.玩家打法之變:開辟消費級市場、提速量產、進軍海外
AR創企奮勇爭先時,曾經以B端市場為主導的AR眼鏡市場秩序也悄然發生改變,不同產業玩家正根據產業變化和現有情況,積極調整自家商業化產品的打法策略。
同時,在今年投資環境一片哀嚎聲中,國內AR供應鏈企業仍拿下多筆超億元融資,不少企業通過新一輪的投資增產擴建,從而推動AR產業向前發展。
此外,海外市場也成為不少國內AR硬件企業眼里的“新大陸”,他們正在通過進軍海外市場打通自己的市場壁壘。
1、轉向:政企、消費兩手抓,AR創企擴大市場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市面上幾乎沒有做消費級AR眼鏡的玩家,大家主要依靠面向B端的各種產品為主營業務。但這類情況在2022年有所轉變,消費級AR眼鏡成為了各大廠商爭相布局的重點方向。
這其中,不僅有像亮亮視野這樣此前布局B端AR眼鏡市場的企業,開始轉向C端,而且一些供應鏈上游企業如瓏璟光電等也開始推出一些面向消費級市場的AR眼鏡參考設計,提出自己對于終端產品的思考。高通還首次推出了無線AR智能眼鏡參考設計。
“目前消費級AR眼鏡正處于產品試水,拓展需求的階段。無論是To B的AR眼鏡廠商,還是一些巨頭的入場都是在為自己的積累產品經驗。”亮亮視野的CEO吳斐說道。To B AR眼鏡廠商的這次轉向,也是為即將到來的消費級AR眼鏡爆發階段做好準備。
當大家都在期待明天的希望時,也有一些廠商倒在了黎明前夕。近日,曾憑借AR隱形眼鏡受到世界關注的美國AR眼鏡創企Mojo Vision,宣布公司將取消AR隱形眼鏡項目的研發,集中資源構建MicroLED顯示技術,并且將裁掉75%的員工。國內創企影創科技也曾被爆料出現大規模欠薪現象。或許這也暴露出AR產業在一片激流勇進之下,仍存在不少深層次問題。
如何控制好開支和成本讓企業活得更久一點、如何抓住市場機遇成為AR第一桶金的挖金人,是擺在AR玩家面前的共同難題。
2、加速:新品迭代、量產化加速前進,AR供應鏈收獲大筆億元融資
2022年,所有的AR創企都在蓄力,全面加速前行。其中,很明顯的三大產業趨勢是,AR眼鏡的迭代速度變快了,并且AR眼鏡的量產化速度加快了,以及量產規模變大了。
首先是新品迭代速度變快。
過去幾年,AR眼鏡賽道還屬于比較小眾的賽道,其中能夠推出新品的玩家寥寥無幾。由于B端市場對前沿技術的敏感度有限,AR廠商們會根據客戶需求迭代產品。因此,你可能在兩三年內才能看到一家廠商迭代自己的新品,并且很難看到超過5家企業在同一年迭代自己的產品。
不僅如此,一款新品宣布發布后,可能要很久之后才能看到相關產品量產,面向B端的AR眼鏡量產規模也比較有限。
這一切,在2022年發生了改變。
首先,據VR陀螺統計,僅在2022年,就有32款AR眼鏡新品推出,這其中包含著部分供應鏈企業的參考設計方案,AR眼鏡新品激增。
同時,不少AR眼鏡產品很快從“PPT”中走進了工廠,再走進了消費者手里。曾經重金難求的AR眼鏡,也正在成為消費者們觸手可及的新寵。
在這一波熱潮中,AR供應鏈企業已經收獲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融資。據36氪報道,國內AR光學 案 商的估值總值已經越過10億元 關。
其中,耐德佳、靈犀微光、 格科技、瓏璟光電、惠 科技等AR光學創企均拿下了大筆融資。
▲國內涉及VR/AR領域的光學廠商投融資情況(2021年5月-2022年5月)
3、擴張:增產增廠,AR創企瞄準海外市場
行業盛況之下,無需質疑的是,AR產業正在處于行業上升期。不少從事AR行業的產業人士都表示對2023年AR產業的發展持有很高的期待,其中不少人表示其公司將在2023年實現由虧轉盈,進入整體盈利的階段。
為迎接未來可能出現的大規模AR眼鏡產品爆發,如耐德佳等AR供應鏈企業開始加快增產和建立新的工廠,以期能提前搶占未來大規模生產的先機。
當AR供應鏈企業積極備戰時,AR終端廠商也不甘落后,正在積極布局海外市場。2023年伊始,雷鳥創新就攜帶著兩款AR眼鏡再次登上了CES。據相關人士透露,今年雷鳥創新也將布局海外市場。
Rokid則在2022年7月上線了亞馬遜平臺,開始走進海外市場。而Nreal,本身就立足于海外市場,在海外市場的布局更為深遠。
可以看到,AR上下游企業都在蓄勢以待,等待AR爆發的時機到來,同時也從產品定位、供應鏈布局、市場布局等角度調整自己的打法,以應對新的需求和新的市場機遇。
03.技術創新之變:BB方案和光波導方案共存,技術創新遇到瓶頸期
相較于過去的AR頭顯類產品,2022年AR眼鏡最關鍵的變化在于其產品形態和顯示方案的改變。
除了產業格局、玩家打法方面的變化,AR賽道的技術創新也在這一年中快速涌現著。
首先是產品形態轉變。過去,AR頭顯類產品有像Hololens那樣的頭盔外觀的產品,也有像OPPO Air Glass的單目AR眼鏡。但今年,AR眼鏡的產品形態已經多為雙目、全彩以及輕量級、外觀非常與普通眼鏡相似外觀的AR眼鏡,重量也從100g減至30g左右。
其次,今年AR眼鏡的顯示方案也發生了變化。在今年上半年,AR終端廠商推出的AR眼鏡基本是以Birdbath方案為主。
正當大家以為Birdbath方案將在短時間內成為市場主流時,在2022年第四季度,雷鳥創新、影目、OPPO等廠商們先后發布了采用光波導方案的AR眼鏡,他們攻克了一部分光波導技術方案在顯示亮度和顯示效果的難題,也讓光波導方案正式登上了AR光學賽道的大舞臺。
除此之外,不同廠商也在AR眼鏡的一些細微之處做了一些調整。比如說,雷鳥創新雷鳥Air系列1和1S之間采用了不同的充電方式,天趣星空對外觀造型的新設計等等。一些面向細分場景,如騎行、戶外、特殊群體的AR眼鏡也針對其特定需求做了一些特定設計。
技術迭代所帶來的體驗升級是2022年消費級AR眼鏡大賣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從近期產品情況來看,明天的AR新品除了在光學方案上可能會有一些小迭代以外,一些新的技術突破點還尚不清晰。
同時,通過采訪交流,我們發現不少AR眼鏡的可玩性和使用頻率并不高,常常被放在家中“吃灰”。這也說明了廠商們還尚未掌握留住用戶的關鍵鑰匙,還需要提升產品使用率。
04.政策之變:國家級、省級、地級市均“開綠燈”,元宇宙項目開始招標
當AR眼鏡正在成為消費電子行業的下一個希望時,各類相關利好政策也開始密集發布。
自2022年起,全國已有廈門、武漢、杭州、北京等15個城市頒布了29份元宇宙相關的專項支持性政策,其中也包含了對AR企業的扶持。
今年的政策內文中,多是各省市定下一些目標和對重點產業的扶持。比如說,浙江和河南省先后提及:“到2025年,全省元宇宙產業發展初具規模,核心產業規模超過3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00億元,初步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元宇宙創新引領區。”
這其中也有部分地級市給出“真金白銀”,推動本地AR產業發展。比如杭州9月9日發布的《杭州市智能物聯產業政策實施細則》提及“元宇宙等數字新基建項目建設”,“運營后的新基建項目按年度非關聯交易服務收入達到2000萬元、5000萬元、1億元以上的,分別給予6%、8%、10%的補助,最高補助2000萬元”。
▲《杭州市智能物聯產業政策實施細則》(節選)
還有的省市,希望通過挖掘新應用場景促進當地AR產業發展。1月11日,上海還正式公示第一批元宇宙重大應用場景需求榜單,涉及商業運營、課堂教育、文旅出游、品牌娛樂、智能制造、醫療健康等。這些需求均來自上海本地的一些企業,如上海瑞金醫院希望能夠打造一個“元宇宙病房”,將患者的信息和病狀都顯示在“元宇宙病房”里的虛擬數字人形象上。
隨著各項政策的頒布,今年不少“元宇宙項目”也開始招標。不過多數都涉及VR頭顯,少部分涉及AR頭顯,招標金額從幾萬到百萬元不等。官方信息顯示,Rokid在2022年已經和百余家博物館和景區展開合作,開展AR文旅等項目。
雖然相比其他行業過億元的招標項目,AR眼鏡走進產業還才剛剛起步,但是各地政策的加持,已經為玩家們在這條道路上前行掃清了部分障礙。
05.結語:從困境中突出重圍,AR企業激流勇進
2022年,疫情曾三番五次地席卷了整個消費電子行業,也波及到剛剛走向上升期的AR產業。工廠停工、產線停擺、項目暫停,不少產業人士都曾對AR產業剛剛燃起的“火苗”抱有擔憂。2022年AR產業能否乘風而上?2022年AR銷量究竟能達到多少?產業界對此曾有不少顧慮。
但國內AR創企在來自多方面的挑戰之下,仍然從困境中突圍。從布局海外市場,到新品大規模爆發量產,再到在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AR上下游企業都在攻克自己的難關,從而整體促進了2022年AR產業的大步向前。
但在一片高歌猛進中,不少隱憂也藏在暗涌之下。AR企業是否會出現“攤子鋪的太大”?下一個關鍵技術突破還需要等幾年?如何留住用戶?還有不少問題在2023等待著AR玩家們共同解決。
在2023年,等待著AR玩家的還有更大的市場。掃去疫情的陰霾之后,更多的廠商可以線下將產品帶給消費者們體驗,項目推進也比此前更為方便,并且據消息人士透露,2023年已經有不少的AR眼鏡新品正在等待著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