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另鏡 鄭浩鈞
編輯|陳彥旭
智能化有待提高的比亞迪,業績卻在高速增長。
近日,比亞迪公布了2022年業績預告,預計營收突破4200億元,同比增長94.35%,歸母凈利潤160億元-170億元,同比增長425.42%-458.26%。
過去一年是比亞迪敢于開辟新戰場的一年,不僅推出起售價超30萬元的騰勢D9,并在2023年開年打響高端品牌,沖擊百萬新能源汽車高端市場,發布仰望兩款車型U8和U9,定位分別為新能源越野SUV和純電超跑,單車售價突破100萬元。
在外界看來,比起中低端新能源汽車,百萬新能源汽車銷售前景或更有想象空間。
2022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全球銷量186萬輛,超特斯拉近55萬輛,比亞迪時隔三年重回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的位置。對比國內其他競爭對手,比亞迪在銷量方面的優勢更為明顯。
據乘聯會數據,蔚來、小鵬、理想三家新勢力車企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合計不及40萬輛,而吉利、埃安的年銷量也都在30萬輛左右。
2023年1月,受疫情、國補退出以及春節提前的影響,大多數新能源車企銷量同比都有較大下滑,但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仍達到15.13萬輛,同比增長62%。
比亞迪雖然銷量大增,但在盈利能力方面仍與特斯拉有著較大差距。特斯拉2022年營收814.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497億元),同比增長51%。歸母凈利潤125.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47億元),同比增長128%。
對比來看,2022年特斯拉凈利潤大概是比亞迪的5倍。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智能化成為當前汽車產品獲得溢價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比亞迪目前缺乏的恰恰是智能化。
比亞迪去年推出的海豹,雖然采用了最新的e平臺3.0,在外形與價格上對標特斯拉model 3,但發布會上的宣傳重點仍集中在硬件層面,并無太多提及智能化。在2022年比亞迪內部股東大會上,王傳福也承認比亞迪在智能駕駛方面稍顯保守。
此外,由于消費電子行業需求持續低迷,導致產能利用率偏低,比亞迪的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盈利也在承壓。
高性價比背后
2015年至2018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銷量并不可觀,比亞迪拿下銷量冠軍,基本上可以歸結于其發力新能源汽車較早,其他對手還未成長起來,并不在于公司的產品力有多出色,但2022年比亞迪銷量增長,其中很大程度是靠多年沉淀的混動技術。
回顧比亞迪銷量變化,推出主打低油耗、高性價比的DM-i超級混動技術是一個重要節點。2021年3月,第一款搭載DM-i技術的比亞迪秦PLUS DM-i上市,百公里油耗僅3.8L,彼時售價10.58萬-14.58萬元,價位直接對標卡羅拉、軒逸、思域、速騰等暢銷燃油車型。
比亞迪秦PLUS DM-i在注重性價比的同時,做到了更省油,還實現了接近純電車的駕駛體驗。而合資車企的混動車型,比如卡羅拉雙擎混動,雖然在產品力與秦PLUS DM-i接近,價格卻貴了30%。
但注重性價比,也意味著秦PLUS DM-i在內飾方面會節約成本,而且因為同時存在燃油、電動兩套驅動系統,在車內空間上會略顯局促。
隨后比亞迪又接連推出宋、唐、漢等DM-i超級混動車型,這些車型依靠著相同的性價比優勢助推銷量增長。據乘聯會數據,2022年,宋PLUS DM-i銷量近39萬輛,秦PLUS DM-i銷量近19萬輛。
比亞迪車型高性價比的背后,是公司持續多年的研發投入。
首先是技術積累,DM-i技術中最重要的就是那臺熱效率43%的插混專用發動機,這是比亞迪從2003年收購秦川汽車進軍造車界以來積累的成果。
另外,做電池起家的比亞迪,在純電車型上也保持著領先。由于三電系統集成度更高,比亞迪純電車的車內空間十分充裕,比如采用最新e平臺3.0的海豚,車長僅4米出頭,卻實現了2700mm的軸距,軸占比達到65.45%
除了技術積累,比亞迪擁有全產業鏈自主生產能力,從而盡可能地降低成本。從礦山采購電池材料,制造電池、半導體和電源管理芯片,除了玻璃和輪胎,比亞迪幾乎可以自產所有汽車零部件。憑借全產業鏈自主生產能力,比亞迪還能將最新技術迅速應用到產品上,不會受到供應商的掣肘。
產能也是比亞迪的優勢之一,目前在全國共有九大生產基地。
盈利能力待提高
雖然銷量亮眼,但比亞迪的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2022年上半年,比亞迪汽車相關業務實現歸母凈利潤為31.8億元,占比約88.4%。對比其他新能源車企,比亞迪盈利能力相對較低,2022年上半年毛利率為16.3%,作為新勢力的理想汽車同期毛利率為18.7%,而特斯拉2022年毛利率更是達28.5%。
擁有長年技術積累與全產業鏈自主生產能力的比亞迪,在成本控制方面應會比其他車企更具優勢。
對于比亞迪存在毛利較低問題,市場上一直有諸多猜測,如“鋰資源等原材料太貴”、“比亞迪為了搶市場,定價較低”、“比亞迪智能化有所不足,消費者不太愿意支付溢價”等方面。
影響毛利率的因素有很多,上述原因或多或少都影響了比亞迪的盈利能力。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智能化成為當前汽車產品獲得溢價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因為智能化可以顯著提升用戶的用車體驗、節省用戶的時間與精力。
比如,語音識別技術,讓許多本來需要動手的操作變得更方便快捷;大屏車機系統,讓車可以充當臨時娛樂間;自動泊車技術,讓每個人都能輕松地“側方停車”、“倒車入庫”;高速公路輔助駕駛功能,讓司機跑長途高速時不那么疲憊。
這一項項智能化功能,都很容易被感知,消費者自然愿意為這些功能支付溢價。
但比亞迪目前缺乏的,恰恰是智能化。
比如在智能駕駛方面,特斯拉早在2019年就向國內用戶開放了高速公路輔助駕駛功能,蔚來、理想、小鵬等品牌也在2021年前后推送了高速公路輔助駕駛功能。
而比亞迪目前使用的DiPilot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只有車道保持、盲區影像、自動泊車等基礎功能,只在主要銷售區域(兩廣)開放高速公路輔助駕駛功能。
沖高端補短板
關于汽車行業變革,王傳福將其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
兩場競賽需要的能力也截然不同,電動化考驗的是車企的制造能力、硬件水平,而智能化考驗的是軟件能力。傳統車企對制造能力的競爭已經駕輕就熟,但在軟件方面卻顯得尤為不足。
而且由于日本、德國不像中國、美國那樣存在許多頭部互聯網企業,在燃油車時代叱咤風云的日系、德系車企也很難在總部招攬到頂尖的軟件人才。這就留下了市場空間,引出諸多發力軟件的新勢力車企入局,喊出“軟件定義汽車”的口號。
做電池起家的比亞迪,憑借著自研的三電系統,在電動化的競賽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其終究是從傳統車企轉型而來,在軟件層面需要從頭再來。
在過去幾年,比亞迪主銷車型的價格區間在10萬元~20萬元,這個價格區間的消費者最看重的是車輛質量和性價比,而對智能化的需求不高。
市場表現也證明了這點,起售價15.69萬的小鵬P5,搭載諸多智能化配置,高配版本甚至能實現城市NGP,但也因性價比問題,車型銷量一直不溫不火。
不過隨著比亞迪向溢價更多的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發起沖擊,智能化就是其不得不補全的一點。
自動駕駛的臨近點
在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高端化和智能化可以說是形影不離。從傳統車企孵化出的新能源品牌,如極氪、嵐圖、極狐、阿維塔等車企,都在上探價位區間的同時發力智能化。
究其原因,應該是高端新能源汽車用戶在享受過特斯拉、蔚小理的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帶來的便捷后,已經很難接受沒有過硬智能化水平的車型。
而比亞迪也在加大智能化方面的投入。王傳福近期表示,公司積極探索電動化、智能化發展,未來還將加大成像感知、雷達等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創新。
比亞迪內部規劃顯示,騰勢品牌將在今年第一季度推出一款中級SUV。據報道,有比亞迪內部人員表示,“騰勢的新車會搭載激光雷達,并擁有全場景自動駕駛功能。”
2022年10月,比亞迪開放了自動駕駛算法、智能座艙芯片研發等崗位。崗位要求中,不僅需要應聘者熟悉主流的座艙及自動駕駛芯片的供應商方案,還需要充分了解主流域控制器的芯片架構,最終制定比亞迪的智能駕駛、座艙域控的技術路線。
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比亞迪現在自建團隊完全自研智能駕駛功能會存在太遲的風險,目前的方向更應是掌握供應商的核心技術,用市場銷量倒逼技術公司合作。
畢竟就算是小鵬、蔚來這些組建自動駕駛團隊較早的車企,在自動駕駛算法與芯片上仍與特斯拉等頭部公司有一定差距,因為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需要時間來迭代,不是簡單地投入資金就行,起步太晚就很難追趕前人。
其實市場上有不少聲音拿著燃油車時代的評價標準,認為智能駕駛技術并不是汽車的核心競爭力,并舉出一些車企發力智能駕駛,卻沒有為銷量帶來絕對優勢的例子。
但這些觀點看似有些短視,只看到眼下,沒有考慮智能駕駛技術未來的潛力。完全自動駕駛一旦實現,汽車甚至可以接入打車系統自動接單,保持全天候運營狀態。
以目前銷量來看,比亞迪在電動化賽道無需太多擔憂,但行業已轉入智能化下半場,比亞迪需思考更多的戰略落地。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稍有不慎可能就會掉隊。
長久來看,如比亞迪始終未能擁有智能化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那么也會難以獲得更高溢價和利潤率,甚至可能像在電動化競賽中落后的燃油車車企那樣,折戟于智能化競賽中。
目前特斯拉、小鵬等車企的智能駕駛技術已接近突破L4級自動駕駛的臨界點,一旦突破就將進一步提升出行效率,進而搶占其他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如技術成熟后,軟硬件成本進一步下降,那么勢必將沖擊比亞迪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