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眼
日前,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了關于注銷《化妝品生產許可證》的通告,共7家化妝品企業化妝品生產許可證被注銷。
青眼發現,曾在化妝品行業“名噪一時”的廣州多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多美生物)也同樣出現在名單中。無疑,這些工廠銷證再度印證行業賺快錢時代結束。
轉讓?這家網紅工廠銷證
根據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通告,多美生物系主動注銷化妝品生產許可證,其許可證號為“粵妝20180067”。
截自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網
眾所周知,2015年底國家藥監局發布了“兩證合一”的新規,《化妝品生產許可證》也自2016年起正式開始使用,有效期為5年。也正是因此,化妝品行業從2021年開始就掀起了第一波“換證潮”。
根據《化妝品生產許可工作規范》規定,化妝品生產許可證有效期屆滿,企業繼續生產的,應當在生產許可證有效期屆滿3個月前向原許可機關提出延續申請。逾期提出延續申請或申請不予批準的,《化妝品生產許可證》自有效期屆滿之日起失效。
那么,多美生物注銷化妝品生產許可證,到底是因為到期換證注銷?還是工廠不做了?
根據上述信息,青眼在國家藥監局官網檢索發現,多美生物化妝品生產許可證發證日期是2021年10月11日,有效期則是2023年6月21日。但在2022年12月30日,多美生物化妝品生產許可證已顯示注銷,距離有效期仍有半年之久。
截自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
青眼了解到,多美生物曾是化妝品行業上游企業中的“網紅工廠”,并以“今日下單,明日出貨”為口號在行業內進行過廣泛的宣傳。
有公開報道顯示,多美生物成立于2017年,主營化妝品OEM/ODM/OBM業務。據悉,該企業成立之初就以“智能工廠”作為標簽,到2019年,多美生物還曾表示,其已投入2.5億購買多功能設備、創辦智能化車間、建設云倉等配置,以實現智能化工廠建設。
在2019年8月,多美生物還曾公開表示,其在海外投資的第一家工廠——多美澳洲智能工廠正式建成投產。
也有報道稱,多美生物合作的多個品牌銷售過億。相關負責人也曾揚言,2020年,多美生物在電商渠道要沖10個億。
從上述信息不難發現,多美生物在企業規模、資金實力等方面不容小覷。那為何多美生物會主動注銷生產許可證?
今日,青眼嘗試聯系多美生物公司進一步了解詳情,但截至發稿未獲回復。一位曾擔任多美生物重要職務的知情人士向青眼透露,“多美工廠很早就轉讓了,大概是兩年前的事。”
不過,青眼在國產普通化妝品備案平臺搜索發現,2022年6月,多美生物仍有產品備案。
截自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
曾深陷輿論危機
“2020年前多美生物在行業的動作還挺多的,但是這兩年沒怎么聽說過它們的消息了。”針對多美生物的主動銷證,一位曾與多美生物合作過的行業人士告訴青眼。
青眼調查發現,多美生物官方微信公眾號已于2020年7月停更至今。而自2019年起,多美生物便數次陷入輿論危機,被指涉嫌虛假宣傳、公司現金流出現問題等。
比如多美生物在企業宣傳冊中表示,其可生產具有美白、抗皺、緊致等功效的化妝品。但有報道指出,多美生物并無特殊化妝品注冊信息,因此認定其有關“美白”功效的產品宣傳涉嫌虛假廣告。
今日,青眼在國家藥監局官網檢索發現,截至2023年2月7日,多美生物并無國產特殊化妝品的注冊信息。
截自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
另從2020年至今,多美生物的法定代表人經歷了四次變更,從最初的陳娟變更至當前的武安穩。
截自企查查官網
除了法定代表人的頻繁更換,據企查查顯示,多美生物更是自2022年8月起,因未按期履行給付義務,4次被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人民法院發布了“限制消費令”,公司法定代表人武安穩同樣被“限制高消費”,涉案金額共計63.06萬元。
隨后,廣州市從化區人民法院又對上述4起執行案件做出了終本處理。據青眼了解,終本案件一般是指“對確無財產可供執行的案件,法院將暫時終結執行程序并做結案處理,待發現財產后繼續恢復執行”。
截自企查查官網
關聯公司曾被罰419萬,賺快錢時代結束了
事實上,不只是多美生物本身,與之關聯的廣州昕美化妝品有限公司(下稱:昕美公司)一樣麻煩不斷。據企查查,昕美公司與多美生物擁有同一法定代表人武安穩,并且多美生物備案生產Mergian品牌的第3類商標權所屬公司即是昕美公司。
據公開信息,2022年9月,國家稅務總局廣州市稅務局第一稽查局對昕美公司做出了一則處罰決定。據處罰決定書顯示,2017年以來,昕美公司經歷了數次股權變更,但未按規定代扣代繳轉讓人財產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因而被依法處以了419萬元的罰款。
2022年10月21日,因無法通過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聯系,昕美公司已被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列為“經營異常”。
從曾經“網紅工廠”到注銷化妝品生產許可證,關聯公司經營異常,多美生物疫情3年的經歷,將“行業大洗牌”展現得淋漓盡致。
結合此次還有6家化妝品企業也注銷許可證,近兩年相繼有工廠倒下、品牌消失,以及大量企業因為生產經營不規范,虛假宣傳被處罰,無不說明行業監管縮緊,門檻提高,賺快錢的時代一去不返。
這也意味著,只有以合法合規為前提,同時不忘修煉內功,深耕產品研發與創新創造,才能擁有穿越周期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