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真故研究室 鄭思芳
編輯 | 龔正
近日,超大只的白色大鵝毛絨玩具,成了北京街頭最靚的仔。這是由某銀行推出的“辦理開通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地推活動,禮品設置上針對00后新生代的意味明顯。
去年11月中旬,人社部宣布,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36城試點實施。實施的背景是,國家希望在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職業年金之外,構建支撐中國人老后生活的第三支柱。
今年,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2.7億。被稱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雖然實現了廣覆蓋,但對不少老年人來說,僅靠這點養老錢難以支撐老后體面。而個人養老金制度類似于一種長期個人投資,被寄予了為老后生活再添另一道收入的目標期待。本質上這都是為中國人老后生活的重新設計。
銀行送大鵝,個人養老金花式拉新
“掃碼送大鵝!不用任何手續直接送大鵝!”
近一段時間,北京地鐵口、寫字樓下,很多拿著大只白色大鵝的地推人員頻繁出沒。這讓不少人又想起了2014-2015年間,一時繁榮的互聯網O2O時代。
彼時,北京很多新創互聯網O2O公司常常在街頭擺攤設點,掃碼送禮拉新用戶。時過境遷,這一波掃碼拉新的主體,從互聯網公司變成了金融機構。
圖 | 北京馬路邊的發大鵝
這次送大鵝活動由北京銀行發起,目的是鼓勵人們開設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
其實,并非只有北京銀行在做這件拉新。中國工商銀行等各家機構網點也都在鼓勵大眾開設相關賬戶,只不過送的禮物是雨傘、50元京東購物卡、潮玩等,沒有大鵝這么顯眼,但禮品設置上,潮玩、玩具等都是00后的最愛。
按照相關安排,首批有開辦個人養老金業務的金融機構包括,6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5家城市商業銀行、11家理財公司、14家證券公司、7家獨立基金銷售機構和6家保險公司等。
不少人近日去銀行辦事,都會遇到銀行工作人員介紹開通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業務。還有的是銀行工作人員直接拎包深入寫字樓一線,為有需要的用戶現場辦理。辦理一個,送一份禮品。
可以說,各金融機構,已經圍繞有可能開通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人群,展開了激烈競爭。那為何目標性如此明確呢?首先可以從個人養老金的政策理解開始。
個人養老金賬戶,對不少人而言,這個名詞還有點陌生。很多人腦海里可能蹦出的第一個疑問是:每月都有繳納基本養老保險,為何又出來了一個個人養老金。
這項事業的政策起點,始于去年11月,人社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等聯合發布的《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
圖 | 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
所謂個人養老金,是一種補充養老保險制度。
如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現在還沒退休的你,每年向專屬于你的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存一筆養老金,每年最高不超過12000元,相關機構用這筆錢進行長期投資,老后你能從這筆有望增值的錢中,領取養老金收入。這樣,參加者就能在基本養老保險之外,還能有一筆收入,多一份老后保障。
之所以這樣鼓勵,這與我國目前養老體系的結構性現狀面臨的一些問題有關。
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真故研究室》介紹,我國對中國人養老生活的制度設計,以多層次、多支柱為方向。
目前,我國已形成三大支柱來支撐中國人老后生活。
第一大是基本養老保險,包括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屬于公共養老金,由國家、單位、個人共同承擔。
第二大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由單位和職工共同繳費,國家給予政策支持。第三大是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
但是這三大支柱各存在需要補強之處。
第一大支柱是我國養老保險體系主體部分。目前覆蓋人數已達10.4億,積累基金 6.4 萬億元。它的優點是實現了廣覆蓋,但是存在著整體替代率較低的問題——概括而言,可能會出現不少人老后領取的養老金不會高、從而影響老后生活水平的情況。
養老金替代率,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也就是每月養老金和退休前薪資的比例。
據世界銀行建議,若想退休后生活水平與退休前相當,養老金替代率需要達到70%以上。
在1999年以前,中國企業職工養老金的替代率總體維持在75%以上。但之后呈逐年下降趨勢,到2021年,我國社保養老金的平均替代率降為43.6%,部分人的養老金可能是月薪的一半還不到。
如果僅靠第一支柱大家領取養老費,受通貨膨脹等各因素影響,部分人顯然不是夠用的。
第二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這部分養老保險以企事業單位的員工參保為主。截至2021年底,兩項年金參加職工7000多萬人。
第二支柱覆蓋面較窄、資金積累規模是有限的,只能滿足小部分人群養老需求。相較之下,在美國的養老金體系中,作為第二支柱的職業養老金占比則接近60%。
第三是個人養老金和其他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比如養老商業保險)。
富裕階層買養老商業保險比較多,但它能覆蓋的人數也是有限的。所以國家相關部門推出了政府政策支持、但決定參與與否由參與人自己決定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就是希望能為更廣大的中國人提供多一項養老的財源收入。
目前看,第三支柱在我國發展是不充分的,因而也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繳納個人養老金,能有啥利可圖
對于個人養老金,大眾關心的問題很多,如何交、如何領、又會有怎樣的收益。如需從政策原文來理解,大家可查閱人社部官網《關于印發《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的通知》,具體了解。
這里簡略概括一下:
1、可參加人是:在中國境內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者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
2、參加人每年可按月、分次或者按年度繳費,向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中繳納養老金,繳納額度上限是12000元/年。
3、 繳納完畢后,參加人可自主在相關平臺選擇個人養老金的投資品種,各有不同的風險等級。
目前,工銀理財、農銀理財、中郵理財等機構已經發售了多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投資者可以通過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自主選擇和購買相應風險的理財產品。
4、 參加人一般只能在達到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出國(境)定居、以及國家規定的其他情形下,才能從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中領取個人養老金。日常不能隨意支取。這項規定主要是為了保障相關機構能匯集大眾繳納的個人養老金,進行長期閉環投資。
關于退休后,參加人能從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中能領取多少錢的問題,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個人養老金,可以理解成一個被動的長期投資,參加人在繳費之后要選取的投資標的都是由證監會和銀保監會審定的產品。相對比較安全、風險可控,會有一個比較穩定的長期利率。”
目前,按照政策的制度設計,參加人參加個人養老金,遠期的好處是存進去的養老金是可能的增值,近期好處是對一部分人群能夠進行節稅。
先說遠期可能的好處,一般個人在繳納養老金之后,可自主選擇的投資產品包括儲蓄存款、理財產品、商業養老保險、基金等四大類金融產品。儲蓄存款比較穩健,其它產品按照市場規律存有一定風險。
目前,銀行工作人員常用來宣介的投資收益大概為3%-8%之間。
假設每年繳納1.2萬元的最高購買額度來投資相應產品,并在30年后領取,總計將投入36萬元。若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別為3%、5%和8%,則稅后到期本息總收益分別為57萬元、80萬元和142萬元。當然也需要注意高收益會伴隨著風險。
這與時下各銀行推出的整存整取存款利率相比是有相對優勢的。目前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的整存整取存款利率三年期為2.60%,五年期為2.65%。
如果從近期好處來看,按照個人養老金個稅政策規定,對個人養老金實施遞延納稅優惠政策,可以簡單理解為,在“繳納環節能夠節稅”。
圖 | 我國個稅稅率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養老保險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個人養老金可以在核算個人所得稅時作為扣除項在稅前扣除,這個時間的計算節點為當年年底。所以,如果想要省下2022年個人養老金的稅款,就要趕在今年12月31日前將錢存入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無論是否購買儲蓄、理財、基金等投資產品,都能享受到稅收優惠。
舉個例子,每年年收入應納稅所得額在96萬以上的高收入人群,若每年繳納最高額度的1.2萬元養老金,就可以在繳納個人所得稅前,先在96萬元的年收入中減去1.2萬元,再按照對應的45%的個稅稅率繳納個稅,年度內可節省5400元個稅。
除了繳納環節能夠節稅,在投資環節,計入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投資收益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
只需要注意的是,在領取環節,個人領取的個人養老金,會獨按照3%的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比如每月參加人從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中,領取10000元養老金,就需要每月繳稅300元。
可以看到,個人養老金制度是按照增加參加人老后收益的目標來設計的,為了鼓勵大眾盡早參與,通過采取節稅措施來增強吸引力。
個人養老金,能解決老后貧困?
目前,對于個人繳納個人養老金,大眾態度比較多元。有的認為是一筆比較穩健的投資,繳存意愿比較高。有的已婚已育家庭則認為,繳存時間比較長且中途不能取出,會影響家庭為育兒上學、買房換房等相關儲蓄,繳存意愿不高。
不過,這也符合國家政策設計,個人養老金采取的是自愿原則,交不交每個人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
對于個人養老金的政策解讀,董登新從四個層面來進行了解說。
一是為中國人養老多添一道財源保障。
2023年,我國老年人口達到2.7億,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且存在未富先老問題。為了應對老齡化,發展個人養老金這樣的私人養老金,是應對養老財源的舉措之一。
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僅靠第一大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很多人老后是不夠用的。
三大支柱越健全,我國養老體系也就越健全,這樣能夠保證大多數人老后有一個體面生活。
當然也將注意到,個人養老金也不可能百分百普及。目前的制度設計比較有利于年收入相對較高者,他有更多的余錢,可以從事個人養老金的繳存與投資。相關部門這樣去制定,也是希望這部分人群能形成一個表率,推廣個人養老金制度。
年收入較低者可能積極性就會弱一些,尤其是沒有達到個稅繳納標準的人群。這時可以在稅制上有更多改革,讓個人養老金制度更加完善和普惠。
二是有助于幫助中國家庭的理財觀念,從短炒賺快錢,引導至長期投資。
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理財習慣來看,股市和樓市是不少人的重要理財途徑。
但股市上,由于中國股市呈現出較強的散戶屬性,導致波動一直較為激烈。過去經驗表明,這當中90%的散戶總體是虧錢的,很難獲得長期收益率。
另外,樓市的財富杠桿效應,在這幾年以及之后將減弱,那么接下來中國人的理財往何處去,養老將是其中一個可供選擇的方向。
個人養老金有望將帶動家庭理財觀念的改變,讓養老產品的配置成為家庭理財的必需項目。
三是應該看到個人養老金的繳存,將為資本市場帶來一個巨大的資金池。
通過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實施,過去散戶分散炒股的錢,將匯集成一個不可提取的長期資金,通過金融機構投入到資本市場運作,獲得可觀的長期收益率。
這對個人財富既是一個保值增值,同時也是一種對資本市場長期資金的支持,有利于資本市場發展。
四是有利于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不管是養老院發展、社區養老、居家養老,還是市場上出現的上門養老服務等,這一切行業發展的前提是老年人手中需要有錢。有錢才能產生需求,才能刺激醫養結合、康養結合等服務行業的發展。
從以上可以看到,銀行雇傭地推人員在馬路上發大鵝,本質上也是搶用戶、爭搶可能的個人養老資金財源,是傳統吸儲的一個新機會。
當然,鑒于大眾對徹底理解個人養老金還有一個觀察期,許多銀行的變通方法是,先把個人養老金賬戶開通,存不存錢由大眾自己決定。
而對于大眾關心的能否解決老后貧窮的擔憂,董登新并不這樣認為。任何制度設計都存在界限,不可能一勞永逸。
業內不少聲音認為,中國人養老將面臨未富先老等復雜局面。即便是日本這樣的發達經濟體,近期一則新聞也爆出,789萬日本老人還在打零工。有的是為了延續自己的社會價值,更多則是為了生活。
我們上周末也發布了《醫保卡少了幾十元,為啥年輕人焦慮了》的文章。不管是醫保還是養老的變化,它已經開始引導我們思考老后生活,將一定隨著時代發生與傳統田園牧歌式想象不一樣的變化。工作至死,或者說高齡再就業,不管是主動而為、還是被動被迫,都可能成為我們度過余生的一個選擇項之一。
借用網上一個梗:65歲的你和我,可能未來會面臨這一天的到來:65歲大壽時要跟老板發郵件請假,我要回家過個生。這可能會是我們未來的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