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舒鴻吉
近日,國務院批復《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這是繼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后,首部經國務院批準的跨行政區國土空間規劃。
2023年2月21日,長三角示范區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總體規劃》有關情況。
國務院在批復中提出,《總體規劃》是長三角示范區規劃、建設、治理的基本依據,要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并嚴格執行,強化底線約束。
根據國務院對《總體規劃》的批復,到2035年,示范區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6.60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不低于66.54萬畝;生態保護紅線不低于143.32平方公里;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647.6平方公里以內;示范區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803.6平方公里以內,其中先行啟動區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64.7平方公里以內。
國務院在批復中要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政策措施,在《規劃》的指導下,高水平推進示范區建設。
國務院批復強調,要嚴守《規劃》確定的“三區三線”等國土空間管控底線,聚焦生態綠色一體化,把生態保護好,不搞大開發,切實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防止擴大建設用地規模,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嚴禁隨意撤并村莊搞大社區、違背農民意愿大拆大建,嚴禁違規興建政府性樓堂館所。
提出示范區“五共”發展目標,明確25項核心指標
據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介紹,示范區《總體規劃》共8章、65條,并包含了23張圖集,58個近期重點項目。規劃重點明確了耕地保護、生態環境、城鄉布局、歷史人文與特色風貌、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發展策略、管控底線和區域協同事項。
在目標定位上,立足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總規明確了“五共”的發展目標,即示范區要建設成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全域功能與風景共融、創新鏈與產業鏈共進、江南韻和小鎮味共鳴、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共享的地區。
同時,圍繞“世界級水鄉人居文明典范”總體目標愿景和五個分目標維度,總規明確了由25項核心指標組成的指標體系,保障戰略目標的實現,其中約束性指標8個,預期性指標17個。
在空間戰略上,按照國土空間規劃改革要求,總規突出“四個堅持”。
《總體規劃》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強化生態基底硬約束,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長期穩定利用耕地不減少。轉變以投資和要素投入為主導、土地增量規模擴張的傳統發展模式,落實建設用地“負增長”,通過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倒逼發展方式轉型。
《總體規劃》堅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以好風景促進新經濟,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塑造江南文化品牌,加快實施重大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舉措的集中落實、系統集成、率先突破,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引領性范例。
總規堅持多中心、網絡化、融合式空間發展。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不搞集中成片、大規模、高強度開發建設,推動大中小城鎮和鄉村的集群式協同發展。強化交通立體網絡和復合樞紐支撐,提高交通網絡的鏈接效率。延續江南水鄉空間肌理,融入現代元素,形成“河湖田鎮村”融合共生的水鄉單元。
總規堅持跨界協同、一體化發展。打破行政壁壘和制度藩籬,明確共同的規劃管控底線與標準,強化區域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毗鄰區域公共服務設施資源共享,建立標準理念統一、資源信息共享、管理執法一體、協商保障有力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機制。

規劃建設用地“負增長”:2035年實現減量15.7平方公里
張忠偉指出,在空間布局和規劃策劃上,總規強化底線約束,錨固“三區三線”國土空間基底。統籌劃定“三區三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鄉建設不可逾越的紅線。
規劃明確,到2035年,示范區耕地保護目標為76.6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66.54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43.32平方公里;城鎮開發邊界面積647.6平方公里。
規劃要求落實建設用地“負增長”總體要求,到2035年,示范區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803.6平方公里以內,國土空間開發強度33.3%,規劃建設用地實現減量15.7平方公里。
對于示范區先行啟動區,嚴格遵循藍綠空間占比不低于75%的原則,到2035年,規劃建設用地總面積不高于164.7平方公里,把先行啟動區建設成為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地、跨界融合創新引領的核心區、世界級水鄉人居文明典范的集成引領區。
同時,規劃明確,要嚴格生態保護紅線剛性管控,劃定文化保護控制線,確保安全底線,強化各類風險的空間應對。
突出生態綠色,到2035年藍綠空間占比不低于66%
《總體規劃》提出打破行政邊界,優化國土空間布局。
規劃強化核心帶動,以虹橋商務區為發展動力核,以環淀山湖區域為創新綠核,建設世界級湖區,形成“兩核、四帶、五片”的城鄉空間布局。
規劃筑牢生態基底,打造生態綠心、清水綠廊、藍色珠鏈,構建形成示范區“一心、兩廊、三鏈、四區”的生態格局(即打造淀山湖、元蕩生態綠心,建設太浦河、京杭運河兩條清水綠廊,構建三條聯通示范區主要湖蕩的藍色珠鏈)。聚焦先行啟動區,強化總規的有效傳導,劃定“水鄉單元”,細化功能和空間布局。
《總體規劃》著力擴大藍綠空間,實現“優藍擴綠”,到2035年,示范區藍綠空間占比不低于66%,河湖水面率由20.3%提升至20.61%。水體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國控斷面優III類比例100%,太浦河水質達到Ⅱ-Ⅲ類。
示范區將落實“雙碳”戰略,到2035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控制在0.22噸標準煤以下。同時拓展生態碳匯空間,提升碳匯能力。

《總體規劃》強化創新功能,構筑“研-學-產”共進的空間載體。
總規要求推進國際性、開放型的研學機構落地,加快將示范區建設成為長三角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高水平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形成“一核引領、三城支撐、多點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布局。建設高能級的產業基地,吸引生命健康、數字經濟、生態環保等產業布局。
建設“軌道上的示范區”,30分鐘可達虹橋樞紐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總體規劃》強化一體化示范區交通立體網絡和復合樞紐支撐,提高交通網絡的鏈接效率。
其中,《總體規劃》提出構建由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構成的多層次軌道交通系統,強化示范區與虹橋樞紐的軌道鏈接,建設“軌道上的示范區”,力爭實現水鄉客廳至虹橋樞紐30分鐘可達,至浦東機場90分鐘可達。
示范區將建設風景道、藍道、綠道等特色交通系統,到2035年,風景道長度不低于300公里,骨干綠道長度不低于700公里,藍道長度不低于200公里,綠色交通出行比例提升至80%。
在公共服務方面,根據規劃,到2035年,示范區爭取布局6處國家三級以上博物館,布局3處雙一流建設高校(校區)。同時,積極引進優質醫療資源,高水平打造國際運動平臺。

如何以土地“瘦身”倒逼發展?一市兩省表態
上海市規劃資源局副局長張玉鑫在會上表示,上海將以好風景促進新經濟,依托河湖田鎮村融合的水鄉單元充實植入創新功能,推動“生態+產業”新經濟培育模式。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在突出紅花的同時培育好綠葉”,推動鄉村地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良好的人居環境吸引人才、匯聚人才,加強城市設計引導,凸顯“粉墻黛瓦、大氣雅致”的新江南風韻。
同時,上海將會同江浙兩省共同推進水鄉客廳的建設,支持青浦加快推進西岑科創中心建設,發揮上海在交通、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優勢,加快示范區線、上海軌道交通17號線西延伸、上海兒童醫院青浦分院等一批高水平的示范項目建設實施。
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李如海表示,江蘇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著力做好資源集約利用這篇文章,通過減總量、盤流量、挖存量、提質量等辦法,強化土地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促進示范區轉型發展,實現生態綠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江蘇省將嚴格落實示范區總規建設用地負增長的規劃目標,確保鎖定總量、有序減量,確保示范區吳江片區實行建設用地總規模的管控目標要求;根據吳江區建設用地退出和復墾能力,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和平臺,在省政府同意后設立長三角示范區吳江片區高質量建設發展建設用地周轉池,支持鼓勵吳江優化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
同時,江蘇將開展園區用地轉型升級三年行動,分類推進存量工業用地盤活利用、布局優化、提質增效,全力推進批而未供閑置土地處置。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城市品質提升與產業躍升。
江蘇省還將通過健全用地考核機制和評價體系,強化建設項目集約用地的剛性約束,鼓勵功能復合利用,加強地下與地上空間資源統籌利用,從而提升發展的土地利用質量和發展質量。同時進一步創新資源配置方式,實行產業用地的出讓合同+協議監管,強化項目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促進項目早落地早建設早投產,以較小的資源消耗支撐保障示范區高質量發展。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顧浩表示,將進一步推動嘉善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用存量的盤活來進一步倒逼發展方式的轉變,落實國家戰略導向以及結構優化方向和要素配置流向“三向”融合。
同時浙江將用好自然資源部賦予浙江跨鄉鎮國土綜合整治的政策,在空間布局優化、盤活存量資源、系統修復生態環境、整體提升空間價值方面,做好具體的探索和實踐,來倒逼、推動嘉善經濟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