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以“深入推進科特派制度 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成都市科技特派員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在天府農博園舉行。本次研討會設有圓桌論壇、實踐分享、科技成果交流對接等環節,圍繞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助力建設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推進鄉村振興和科技成果轉化,與會嘉賓們展開了熱烈討論與交流。
在會場外,還特別設置了展覽展示區,展示了成都科技特派團工作案例與成效,并有雜交?“蓉?1號”、優質水稻釀酒等一批農業科技創新成果亮相,吸引了與會嘉賓們駐足觀看。
成都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張翼,成都市新津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李寧坤出席活動并致辭。重慶市科學技術局農村科技處處長卞雨昕,四川省科學技術廳農村科技處副處長蔡文開出席活動。此外,還有來自成渝兩地科技特派團及高校院所代表,兩地科技主管部門代表,農業協會、科技園區及企業代表等100余人參加活動。

看成都
實現全市農業科技服務全覆蓋
成都已組建200余人科技特派員隊伍

在成都,正有越來越多的科技特派員活躍在農業農村一線,成為傳播農業科技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成都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在加強組織保障、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加強規范管理、推進線上線下聯動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扎實開展科技特派員服務。按照“一縣一團”的建團方式,成都累計組建了20個科技特派員服務團,成員共209名,實現科技特派員對全市農業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全覆蓋,為建設“天府糧倉”、保障糧食安全、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持。
據統計,2022年度,全市科技特派員開展科技咨詢、技術指導等各類培訓400余場次,累計培訓上萬人次,其中培訓農業技術人員上千人次,累計發放相關技術資料5萬余份,推廣新技術60余項,引進新品種170余個,建立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示范基地,累計示范面積上萬畝。
為推動成都科技特派員工作走深走實,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在此次研討會上,市科技局就擬制定的《成都市關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進行了交流分享。
《實施意見》提出明確的目標——到2025年底,科技特派員入庫數量超過500人,3年累計組織實施60項科技特派員項目,累計幫扶企業或新型經營主體200家以上,累計推廣超過300項現代農業新成果。
與此同時,《實施意見》提出,完成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完善科技特派員選派、創新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務水平、強化科技特派員交流機制、強化科技特派員管理及考核六大任務,以及落實科技特派員支持措施。
“我們將把科技特派員工作納入區(市)縣科技創新綜合考評,保障科技特派員工作做實做深。”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道。
觀成渝
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加快川渝科技特派員合作交流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正如火如荼,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合作、科技特派員制度交流,兩地正加速相向而行。在研討會上,來自川渝地區的嘉賓圍繞科技特派員制度創新發展進行了分享。
“重慶以區縣需求為導向制作數字地圖,然后通過雙向對接、精準選派來推動實現‘訂單式’需求對接和‘菜單式’服務供給。”重慶市科學技術局農村科技處處長卞雨昕介紹了近年來重慶科技特派員的情況,“在科技特派員的選派和管理上,重慶通過精準摸底、四級聯動、部門合作實現了工作的協同推進和良性循環;在制度建設上,通過制定專項政策、打造專門平臺、提供專項資金等方式,形成了七個‘一’的體系化設計,構筑了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協同推進的管理格局。”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加強科技特派員合作上,川渝也已在人才共用、團隊共建、平臺共創、成果共享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果。“比如,重慶農科院的慶油3號、慶油8號等高產新品種已在成渝兩地示范應用。”展望未來,卞雨昕表示,接下來將通過舉辦活動等形式,進一步加快成渝科技特派員合作交流。
四川省農村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馮文帥介紹了四川省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情況。“四川一直堅持強化需求導向,‘組團’式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覆蓋全省183個區(市)縣。”馮文帥表示,特別是針對基層科技人員數量不足、“科技需求上不來、技術服務下不去”等問題,探索“互聯網+”模式,目前已完成省市縣三級170余個平臺的搭建,入駐專家25000余名。
“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快捷、方便、高效、低成本的科技服務,得到了農戶的一致好評。”馮文帥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推進線上咨詢和線下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服務到村、服務到人”。
四川榮稻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邛崍市科技特派團團長李平在產業幫扶、科技服務模式上開展了大量工作。在他看來,做好一名合格的科技特派員,要做好三方面服務,“一是與政府積極對接與溝通,提建議、擺需求,取得政策支持的同時也可幫助政府完成相應制度的搭建;二要與農業經濟主體結合,真正成為其中一員,而不是僅僅作為專家進行遠程指導;三要培養新型農民,即技能型人才,邀請專家對農戶進行培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授技能。”
“科技特派員好比前臺服務,背后要利用好強大的科技支撐,學會發現需求,針對需求匹配專家,做好技術指導和服務。”李平說道。
談實踐
爭當鄉村振興“排頭兵”
讓更多農業科技成果加快落地轉化

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把創新的強大動能聚集到田間地頭,科技特派員是解決農業農村發展科技難題、提高農民技能水平的重要力量。在研討會上,高校代表、科技特派員也結合自身實踐,圍繞農業科技成果加快落地轉化分享了各自觀點。
高校院所是農業科技成果的重要源頭。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科技管理處處長張鴻介紹了省農科院在推動科技特派員工作、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實踐。
張鴻介紹,以“強化五個鼓勵統籌推進”“堅持五個結合協調推進”“突出五大特色高效推進”為主線,省農科院從人力、物力、財力多方面著手出臺相關激勵政策,同時將需求和供給、線下和線上、無償和有償等形式相結合,并重點突出黨建引領、技術策源、緊密結合等制度特色,有力保障了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通過組建專家大院、產業研究院、科技聯合體、創新聯盟等組織,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這樣的科技特派員制度才更具有穩定性和牢固性。”
在成都,也正有越來越多的科技特派員以實際行動,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通過培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圍繞水稻全生產周期開展針對性技術培訓,我們為崇州提供了全方位農業科技服務。”作為水稻栽培專家,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崇州市科技特派團團長馬均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他表示,科技特派員會將高產、優質、抗性比較強的新品種向農民推薦,將優良品種盡快運用于水稻生產中,“同時,我們還會進行一系列綠色種植技術研發,在豐產、節水節肥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產和生態效益均十分顯著。”
事實上,在水稻生產的每個環節,都有科技特派員們的忙碌身影。“我們會根據水稻生產規律,提供針對性技術培訓指導。”馬均表示,今年,團隊將繼續推動新品種、新技術在田間地頭落地轉化,“并將持續推動綠色農業科技技術應用,在技術咨詢上為鄉親們提供有力技術支撐,以科技助力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近年來,簡陽市科技特派團聚焦產業“建圈強鏈”,圍繞簡陽市幾大優勢特色都市現代農業,在品種引進、技術方案優化、現場技術培訓、項目咨詢輔導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科技幫扶工作。作為簡陽科技特派團團長,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曾先富在簡陽開展了林下赤松茸、林下羊肚菌技術推廣、建立林下食用菌立體農業等多個技術示范。“林下食用菌立體農業是充分利用水果林下空間種植具有高價值的赤松茸、羊肚菌等,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徑。”曾先富介紹,該項技術示范展開以來,平均可以為當地每畝土地增加純收益5000余元。
“我們簡陽科技特派團團隊還有水稻、水果、油菜、畜禽水產養殖等多領域專家,大家發揮專業所長,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在曾先富看來,通過科技特派員制度,讓專家們把實驗室設在“田間地頭”,可以實現科技成果“按需轉化”“第一時間轉化”,“把論文寫到大地上,把科研與生產實際相結合,才能實現農業科技人員的價值。”
曾先富透露,下一步在推動現有工作走深走實的基礎上,將進一步加快科技示范基地建設,“我們計劃圍繞專家專業領域,再建5個左右規模科技示范基地,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示范與推廣,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來源:推廣
最新更新時間:02/24 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