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舒鴻吉
界面新聞編輯 | 劉素楠
2021年2月,《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由國務院批復、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在7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擘畫了一幅“大虹橋”“一核兩帶”宏偉藍圖。
兩年間,藍圖落地為實景。
2022年,虹橋國際開放樞紐7000平方公里全域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2.3萬億元增長至2.69萬億元,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區域面積,貢獻了近10%的經濟總量。
兩年來,滬蘇浙皖三省一市推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高標準的國際化中央商務區加快建設,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高水平打造,綜合交通樞紐功能不斷健全,輻射帶動長三角協同開放能力持續提升,各項工作呈現出提質步穩、縱深推進、亮點紛呈的新局面。
大商務功能進一步提升
2022年6月,上海美控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受邀參加2022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與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一見鐘情”,迅速簽約。2023年2月7日,美控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公司正式成立。聚焦“大科創”賽道,美控資產在不到一年時間里就迅速投資了兩個項目,籌建起三個項目,孵化相關科創項目。
不止是美控。兩年間,圍繞“大商務”,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已經集聚一批國內外高能級企業、機構、平臺。
其中,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各類總部企業500余家,包括羅氏、殼牌、伊頓、統一、聯合利華、美的、安踏等世界500強。
此外,長三角民營企業總部集聚區和長三角民營企業總部服務中心揭牌運作,虹橋臨空跨國公司(總部)科創園、南虹橋民營企業總部集聚區、虹橋新慧總部灣等總部基地加快建設。

一批知名度高、專業性強、在業內有影響力的律師事務所、仲裁機構、公證機構、司法鑒定機構等法律服務機構紛至沓來,目前已落地40家。
此外,金山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建設和華東無人機空港建設,打造無人機產業集聚區、應用場景試驗區及規制標準首發地。蘇州與中國商飛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全力打造航空航天產業基地。嘉興與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合作建設長三角分院,共同打造一流智能檢測科研服務平臺。
國際貿易方面,兩年間,“中歐班列—上海號”從“大虹橋”始發,實現中歐線、中俄線、中亞線三大主要線路全覆蓋,2022年累計開行53列、總貨值13億元。
大會展效應持續溢出
2023年3月1日,第六屆進博會首批采購商意向需求發布。覆蓋進博會全部6大展區,涉及26個品類、100種產品。記者獲悉,第六屆進博會已有簽約參展企業500余家,展覽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
全球展商紛紛應約,更顯“四葉草”吸引力十足。
2022年,第五屆進口博覽會吸引來自127個國家和地區的2800多家企業參展,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金額735.2億美元,比上屆增長3.9%。海外新商品通過“進博會上首次亮相、跨境電商零售首次貿易”進入我國市場的路徑探索形成。
文物免稅政策紅利逐步放大。自第四屆進博會設立文化藝術品專區以來,共有40件、價值7.22億元文化藝術類展品享受進博會展期內銷售稅收優惠政策,減免稅款1.31億元。

近水樓臺先得月,一花引得百花開。進博會溢出效應持續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顯現。
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已在蘇州、嘉興、合肥等地設立17個分中心,高效滿足各地消費升級需求,讓進博會明顯單品,在消費者家門口就能買全球。
東浩蘭生“一帶一路”進口商品展銷中心、國際時尚創意展示交易中心等“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臺能級持續提升。
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2022年新增國家館17個,累計開設國家館71個,吸引76個國家和地區的180家客商、2萬個品牌、9萬種商品入駐。
虹橋國際咖啡港、虹橋國際酒窖等百億級目標的專業品類集散平臺全新亮相。
進博會永久舉辦地“四葉草”內,各類世界級展會輪番上演,世界制造業大會、世界集成電路大會、世界聲博會等產業類專業展會在合肥成功舉辦。
虹橋國際會展產業園揭幕運行,集聚國內外知名會展行業頭部企業、會展上下游配套企業200余家。
兩年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充分發揮作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永久舉辦地的平臺優勢和溢出效應,加快集聚國際國內高端展覽會議,著力拓展會展產業內涵,推動“大會展”成為服務國內外企業搶占全球貿易制高點的戰略支撐。
大交通聯系日益密切
回想起當初落戶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原因,因拓普流體控制(上海)有限公司企業管理層說:“ 出差方便,下飛機、出火車站就是公司,這對于人員在全球流動的商貿企業來說太重要了。”
該企業成立于去年9月28日,是瑞士 InterApp 集團的全資銷售公司,未來擬將中國總部以取代歐洲總部的部分業務 。
兩年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客貨運功能日益完善,內外交通聯結更加通暢,流量和要素聚合,以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為核心的長三角主要城市群與國際交流更趨密切。
其中,“空鐵聯運”產品開通蘇浙皖大部分城市經上海前往國內各通航城市的雙向聯運,產品覆蓋全國樞紐城市41個、通達645個火車站點。蘇州工業園區創新打造數字貨站,通過滬蘇信息共享推動蘇州虛擬貨站無縫對接上海機場。

滬蘇湖鐵路、通蘇嘉甬鐵路、滬蘇嘉城際線等一批跨區域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實現開工;有望進一步擴大虹橋火車站對長三角周邊高鐵網絡輻射范圍。
此外,上海市域鐵路嘉閔線、機場聯絡線、軌道交通2號線西延伸、13號線西延伸,合肥新橋機場S1線等項目開工建設;嘉閔線北延伸、滬乍杭鐵路等跨省市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蘇州高鐵北站等進一步增強樞紐功能,強化與虹橋深度融合。
大科創實現產業協同
2013年6月,中國北斗產業技術創新西虹橋基地揭牌,同年年底基地正式開園,成為國內首批投入運營的北斗產業園區。
園區成立至今,已集聚了百余家北斗導航與定位強關聯企業,如華測、聯適、威固、海積、普適、勢航、道樞、川土等一批“北斗+”、“+北斗”跨界融合的業內領軍和知名企業,成功孵化創業板上市公司總部1家、輔導科創板沖刺企業多家。
兩年來,虹橋樞紐的核心區功能在鞏固提升原有“大交通”“大會展”“大商務”三大功能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大科創”功能,更好提升產業高度、增加要素密度、拓展開放深度。
在“大科創”戰略的推動下,一批科創成果成功落地,科創產業鏈條在大虹橋內徐徐鋪開,并實現了產業協同。

松江工業互聯網生態服務涵蓋滬蘇浙皖等12個省市,賦能企業超30萬家,連接設備超380萬臺;嘉興國家互聯網產業國際創新園內柔性電子技術應用研發制造中心暨國家實驗室項目開工建設,爭創南湖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嘉興入選國家首批智能建造試點城市,獲評國家“千兆城市”。
蘇浙不少地區在虹橋商務區設立“科創飛地”,推進前臺招商、后臺轉化;安徽在松江設立了G60松江·安徽科創園,在長三角首創就地招商、就地轉化,入園企業的注冊、稅收均在上海,企業既能享受到上海的政策支持、松江的區位優勢,又能獲得來自安徽的貼身服務,開辟了不同于傳統“飛地”合作的另一種創新發展模式,更好推進滬皖兩地的利益分享和產業鏈協同。
兩年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一核兩帶”各區域堅持共商共建共贏共享的發展理念,把握重大機遇、凝聚強大合力,實現了多主體、寬維度、高頻次的對接與合作,在區域規劃、產業聯動、項目協同、政務服務等領域探索立體合作框架,構建了以“虹橋總部+腹地基地”“虹橋貿易+腹地物流”“虹橋商務+腹地休閑”等為特征的功能布局模式,形成了以協同開放引領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虹橋經驗”,為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探索“虹橋路徑”,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虹橋方案”,為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貢獻“虹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