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佳璐
“我們喝的水是從哪里來的呢?”“自來水從家里的水龍頭里流出來之前,又經歷了什么呢?”3月1日,寧波市水務環境集團清泉志愿服務總隊制水分隊的志愿者將水滴課堂搬進海曙區鎮明中心小學,與師生一同分享了制水工藝和節水知識。

“現在我們往水中加入的是堿,堿的作用是調節PH,大家知道什么是PH嗎?”制水分公司東錢湖水廠志愿者丁詩音提問后,同學們露出疑惑的表情。“那么我們先留一個懸念,過會兒我們用另一個小實驗來解開大家的疑惑。”丁老師將水樣和試劑放入攪拌杯后,啟動混凝攪拌儀開始“混凝實驗”。幾分鐘后,幾位同學走上臺近距離觀看實驗過程,并告訴大家水里面有好多大小不一的顆粒。
“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是水中什么物質產生的這種奇妙反應呢?讓我們一起先來了解下自來水的制水流程。”志愿者顧佳璐說道,“干凈的自來水需要經過混凝、沉淀、過濾、消毒等多道工藝流程才可以流入千家萬戶。剛剛的實驗就是在進行“混凝”,將水中的雜質和藥劑混凝在一起,更方便在后續沉淀之后除去雜質。干凈的自來水來之不易,同學們都要養成良好的節水習慣。”
“哇!這個水會變色,變成橙色了。”同學們都對這現象非常好奇。原來在等待“混凝實驗”沉淀過程中,丁老師邀請同學們將PH指示劑滴入試劑瓶中進行PH檢測實驗。隨后又指導同學們向試劑瓶中逐滴加入稀釋過的石灰水。“這個顏色越來越淺了”“從橙色變成淺黃色了”,豐富的顏色變化讓同學們大呼神奇。丁老師將試劑瓶再次放入PH檢測儀器中,PH值明顯比剛剛高了許多。

顧老師向大家介紹,“現在我們就是在調節水的PH,往水里加堿就會導致PH和顏色的變化,我們平時用的自來水是弱堿性水。”
PH檢測實驗結束后,混凝實驗也進入尾聲。一開始渾濁的水逐漸變得清澈,雜質顆粒都沉在了杯底。看完兩個實驗之后,同學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清澈之水的來之不易。
“同學們知道嗎?其實我們寧波也屬于水資源短缺地區。”顧老師向小朋友們說道。同學們聽后都露出驚訝的表情。“大家有什么節水的小竅門?”顧老師的問題一拋出,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我知道,可以用淘米水來澆花。”“我覺得我們平時就要隨手關閉水龍頭,不要浪費每一滴水。”

“通過這種趣味互動的上課方式可以帶動同學們共同探討、了解制水工藝,分享節水技巧,不僅能增強同學們的節水意識,還能讓同學們學到很多課堂之外的知識,記憶更深刻。”看著同學們認真學習的模樣,學校老師們連連稱贊。
據了解,市水務環境集團制水分公司每年都開展常態化送課活動,同時也會邀請師生們走進制水生產一線,了解自來水生產、水質檢測等相關內容,將帶領更多學生開啟水科普的神奇之旅。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