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獵云網 韓文靜
賬面資金15億,卻花105億押注新能源,近日,資本市場關注到了這家成立近30年的老牌蓄電池企業。
前不久,雄韜股份發布公告,公司計劃總投資約105億元建設新能源電池產業園,生產15GWH鋰電池和10GWH鈉電池。
次日,深交所便對其下發關注函稱,錢從哪來?
面對深交所的質疑,上周雄韜股份才回復,表示項目存在極大不確定性。
3月3日,雄韜股份披露了股份變動情況,公司高管張華農減持公司股份合計3.56萬股。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雄韜股份就因張華農減持,被證監會要求其整改反省。
從賬面上看,雄韜股份顯然難以撐起超百億的投資項目。2022年三季報數據顯示,雄韜股份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為25.97億元,賬面貨幣資金僅為15.23億元。
2022年的業績預告中,雄韜股份預計2022年全年盈利1.5億元至2.25億元,跟百億的投資也相差甚遠。
而拋開證監會的質疑不談,雄韜股份自身痼疾的更為致命:作為曾經的老牌鉛酸蓄電池企業,雄韜股份錯過了鋰電池的爆發風口;后來公司在氫能產業大手筆投入,如今又盯上了鈉電池,但被質疑“不務正業”。
此外,公司實控人張華農多次減持,累計套現超億元……沒錢又沒有業績的雄韜股份,布局鋰鈉電池又是出于什么動機?
105億“押注”鋰鈉電池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最受關注的無疑就是動力電池,鋰電池原料瘋狂漲價的情況下,動力電池廠商開始瞄準了鈉電池。
中金公司預計,2023年有望成為鈉離子產業化的元年。不少企業都開始押注鈉離子賽道,相關概念股紛紛上漲。
成立近30年的老牌蓄電池企業雄韜股份,也瞄準了鈉電池概念。
2月13日,雄韜股份公告稱,公司已與京山市人民政府簽署了《投資框架協議》,擬計劃投資約105億元建設15GWH鋰電池及10GWH鈉電池新能源產業園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省京山市正是雄韜股份董事長張華農土生土長的地方。
張華農的大手筆擾動了股價,公告宣布當日,公司股價即迎來封板漲停。
這份超百億的投資也惹來了市場關注。次日,雄韜股份便收到了深交所發出問詢函稱,錢從哪來?
具體來看,深交所要求雄韜股份分別說明鋰電池和鈉電池生產項目的具體內容、進度安排及支付安排,充分提示相關項目的行政審批、行業周期、技術更新、資金來源等風險,并量化分析本次投資對公司年度及未來年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
雄韜股份直到2月26日晚間才披露回復內容。對于公司鋰電池、鈉電池業務的技術儲備以及百億投資可行性等相關細節,雄韜股份均進行了說明。
公司表示暫無相關鈉電池技術儲備,但是參股了深圳盤古鈉祥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盤古鈉祥公司”),基于鋰電的成熟產業鏈,盤古鈉祥公司于2022年已建立了鈉離子電池研發中心。
然而盤古鈉祥這家公司,才剛剛成立4個月,雄韜股份也在回復函中稱,公司目前與盤古鈉祥、京山京誠合資成立新公司的事情還暫未開始洽談,三方的合作存在不確定性。
事實上,雄韜股份此舉引發監管注意也在情理之中。公司預計2022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億元-2.25億元;根據已發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財報,截至報告期末,公司營業總收入28.76億元,歸母凈利潤1.04億元。
截至發稿前,公司的市值為72.5億。從利潤還是市值都能看出,公司想要完全執行百億投資的可能性并不大。
被質疑“追風口”,多次蹭新能源概念
雄韜股份是國內最早從事閥控式密封鉛酸蓄電池研發和生產的企業之一,1994年成立,并于2014年在深交所上市,曾經連續8年位列中國密封鉛酸蓄電池出口量第一。
隨著政策和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新能源汽車發展進入快車道,鉛酸電池逐漸被鋰電池所代替。
雄韜股份也隨之拓展業務,事實上公司早就布局了鋰電池業務,在2003年就注冊了相關企業,但是鋰電池業務總體發展速度較慢,并沒有分到多少羹。
錯失了鋰電池的風口之后,雄韜股份又通過布局燃料電池趕超。
中國氫燃料電池產業與當年鋰電池極為相似,政策和技術的加持下,燃料電池產業鏈國產化有了突破,資本市場上的投融資熱度持續上升。
2016年,雄韜股份通過全資子公司鵬遠自動化投資2500萬元,持有氫璞創能21.74%股權,開始布局氫燃料電池。
2017年,雄韜股份正式宣布切入燃料電池領域,進軍氫能源。
“蹭”氫能源的風口,確實給雄韜股份的業績帶來了助力。2018年的年報顯示,雄韜股份的總營收為29.56億,歸母凈利潤為1.14億;到了2019年,雄韜股份總營收為29.32億,歸母凈利潤增長至1.89億。
雄韜股份也表示,氫燃料電池投資建設初顯成效,在2019年4季度呈現較好的利潤收益;越南工廠訂單飽滿,銷售額和利潤大幅度提高;鋰離子電池業務銷售額及利潤大幅增長。
然而,氫能源業務在雄韜股份營收占比還是很小。2022年半年報顯示,雄韜股份的主要產品為蓄電池及其材料、鋰電池,營業收入構成為:蓄電池及材料占比64.58%,鋰電池占比32.68%,燃料電池占比2.62%。
這其中,鈉電池更是還未見收入的蹤跡。
對于本次入局的鈉電賽道,雄韜股份此前多次公開提及。公司曾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鈉電中試線建設正在有序推進當中,計劃將于2023年投產,同時可啟動一期量產線建設。
雄韜股份在105億元的巨額投資中,有約75億元是用來合資成立鈉離子電池公司,這家公司未來是否能成立還具有不確定性。
從鋰電池到氫能源、再到如今的鈉電池,可以看出只要市場上有了新能源的概念,雄韜股份的身影便會出現,這也使得雄韜股份被市場質疑“不務正業”和“追風口”。
將新能源概念都蹭一遍后的雄韜股份,終于在2022年實現扭虧為盈。去年12月公司公告顯示,預計2022年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1-1.5 億元。
創始人套現,違規減持
近些年來,雄韜股份因實控人的減持,多次陷入輿論風暴。
在2月13日,雄韜股份發布105億投資公告之后,股價暴漲,而當日,深圳市雄才投資進行了減持,合計減持476.4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24%。
雄才投資的背后就是張華農,持有100%的股份。本次大股東“精準”的減持,也被市場質疑內幕交易。
事實上,減持套現和大筆分紅對于雄韜股份實控人張華農來說,并不少見。
早在2022年12月19日披露業績預告時,雄韜股份就曾透露,公司已在鈉電池項目取得重大進展,未來有望成為新的業績增長點。
隨后公司股價便開始上漲。12月20日,雄韜股份盤中漲停,報價17.35元。
股價上漲后不久,張華農便開始了減持,借機套現。2022年12月27日、29日、30日以及2023年1月3日,張華農合計減持公司股份910,539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23%,減持均價為17.64元/股。
事實上,張華農作為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份前持股5%以上股東,之前承諾如通過集中競價減持股份,減持價格不低于減持公告日前一個交易日股票收盤價。然而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這次減持,低于減持公告日前一個交易日股票收盤價,違反了其作出的承諾。
這次違規減持引起了證監會的注意,今年年初,雄韜股份收到了深交所的監管函,主要內容是公司董事長違規減持,要求其整改反省。
減持事情的爭議由公司的一則道歉公告結束。2023年1月13日,公司發布致歉公告稱,張華農先生及時發現通過競價交易減持的價格低于此次預披露公告前一日的收盤價(18.23 元/股)后,并立即暫停通過競價交易減持公司股票。其就上述行為給公司及全體股東造成的不便致歉。
此外,雄韜股份的股東張華農還拿走了大額分紅。wind數據顯示,公司上市近9年的凈利潤累計數只有4.11億元,公司將超過80%的凈利潤用于分紅,其中張華農夫婦合計分得約1.50億元。
如今,“移情”鋰電和鈉電的雄韜股份,在相關技術儲備上還不夠完善,如何用賬上15.23億元貨幣資金“撬動”百億項目,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