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聚美麗 小栗子
當下,國外原料企業仍然占據國內化妝品原料市場的主要份額,但隨著品牌端和消費端的需求變化,以及國家政策的重視和支持,越來越多的國內原料商也逐漸被看到,市場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在品牌端,許多企業試圖以獨特的“原料故事”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但市場的競爭卻逐漸走向“功效同質化”,原料創新成為了原料商收獲更多品牌客戶的利器。
與此同時,國內品牌對原料的需求逐漸從“需要大廠背書”到開始考慮性價比和獨創性,以及可持續性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這些都給國內原料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縱觀2月中旬的pchi,我們可以看到原料研發趨勢的“變”與“不變”。參展的同時,記者也和幾家原料商進行了探討,有了一些新的收獲。
技術升級帶來原料優化
化妝品中,很多經典原料功效明確,有著大量的實驗數據支撐,但在功效和生產上仍有不足之處,例如維A醇、水楊酸不夠溫和,壬二酸溶解性差以及一些原料生產中存在制劑殘留等問題。
隨著各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前沿技術被運用到了化妝品中,如合成生物學技術,分子自組裝等等,行業迎來了技術升級,原料功效和生產過程得到優化。
合成生物學技術
“合成生物學被稱為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現在行業內很多企業都在布局合成生物學技術,這是一項幾乎可用在所有原料生產上的底盤技術;該技術可以通過基因改造的方式,將需要的基因片段注入微生物,經過發酵,能精準、高效地發酵出想要的活性成分。”中科光谷的相關研發人員解釋道。
將化學合成或生物提取的物質以細胞工廠的形式進行生產,更加高效天然的同時也能改善原料本身的一些不足——這是合成生物學技術的一大優點。多家企業基于這些優勢,將合成生物學技術應用于研發和生產。
如十分“熱鬧”的重組膠原蛋白賽道,以該技術重現人體內膠原蛋白,相較于傳統的動物來源提取型更為安全有效。還有像麥角硫因、依克多因等也借助合成生物學實現了原料優化,例如中科欣揚推出的三項原料。
合成生物學技術為原料帶來升級,在產業化中也面臨著一些困境。
“對于這個賽道,大家面臨的共同挑戰或許是:隨著合成生物學技術開發效率的進一步提升,下一個里程碑目標是迭代傳統大化工產品。從上游菌株構建到中游發酵純化工藝、再到下游規模量產,每一個環節都面臨巨大挑戰。生物基全面替代石油基任重道遠”中科欣揚在接受聚美麗采訪時提到。
“通過合成生物可以實現綠色工藝,但是這件事情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投入也不小。”一家企業的市場負責人講道。
分子自組裝
最近,“超分子技術”、“分子自組裝”在行業內的聲量逐漸變大,這兩個詞可解釋為:
分子自組裝的結果能夠形成超分子,但分子自組裝的結合鍵不限于非共價鍵,分子內部共價鍵的形成,所導致的結構變化也是分子自組裝的現象。
不同分子結合后,它們自身的性質可能會發生變化(例如溶解度提高,刺激性降低等),并且形成的超分子可能會產生新的功效,即所謂的“1+1>2”,這也為原料的優化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我們可以利用分子自組裝的相關技術對分子進行改良和組合,這相當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創新升級。”杉海創新-萱嘉創新研究部負責人王好講道。
目前,萱嘉搭建了一項超分子智組裝技術平臺,基于第一性原理和機器學習對單分子中的活性原子進行分析、模擬和對接,篩選出最佳的配體分子進行自組裝。以該平臺衍生的具體技術包括超分子共晶/離子鹽技術、NADES定向萃取技術、超導協同促滲技術等。
簡單來講,萱嘉通過獨有的超分子數據庫,尋找出各種分子(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篩選出兩種或幾種能夠進行自組裝的分子,以形成新的超分子原料。
這些篩選出的分子可以是已被驗證的活性成分,例如萱嘉推出的萱凈皙,也稱超分子煙酰胺壬二酸,將煙酰胺和壬二酸制成超分子共晶(共晶是一種三維晶體結構、穩定性好),改善了傳統壬二酸溶解性和穩定性較差的不足。該超分子整體毒性低,化學穩定性、配伍性相對較優。
圖:杉海創新-萱嘉的三項技術
除萱嘉之外,不少企業也利用超分子技術進行原料的升級與開發,例如淼森今年新推的石斛多糖和透明質酸的超分子——林蘭汲潤。
除上述兩種技術之外,當然還有不少前沿技術被運用到化妝品中,以實現原料升級(本文僅介紹兩個方向)。例如仙婷利用創新的多菌株仿生發酵技術生產的黑豆發酵產物濾液,開發了黑豆這一經典原料在皮膚護理中起到的修護肌膚屏障和舒緩功效作用。
或許,原料的升級優化也將成為創新原料故事的新突破口。
明確細胞靶點,注重基礎研究
近兩年,法規對化妝品的功效報告要求越來越高,消費者對產品的功效數據也日益重視,這些都促使品牌方對原料端提出新的要求。
“大家都關注基礎研究,找靶點,從靶點出發找創新原料。”
“品牌的重心開始放在講原料故事、配方和功效機理上,或者說靶點,以形成差異化和壁壘”
“明確細胞靶點,闡述完整的作用機理”成了多方關注的重點,越來越多的原料商在推出新原料時,會為需求方闡釋原料作用的具體細胞靶點和作用通路,比如未名拾光的重組XVII型膠原蛋白,SILAB的LIGHTSKIN 含硫肽等。
另外,像博馳生物的微藻智能淡斑因子,經研究顯示:能夠多靶點作用于異常活躍的黑色素細胞(斑點部位),還有萬邦實業的芋螺毒素肽、日光化學的NIKKOL LecinolMFL、百阜福瑞達的百粒因等原料,都對細胞作用靶點進行了詳細闡述。
多家企業對新原料的細胞作用靶點和具體機制能做到清晰完整的描述,這也是國內化妝品行業越發重視基礎研究的表現之一。
當然,細胞靶點的闡釋只是基礎研究的一部分,東方淼森研究院院長任晗堃曾提到:”雖然功效類別是有限的,但是功效背后的機理等基礎研究的范圍很廣,且創新空間很大。“
也有研發人員提出,現在基礎研究的范圍不僅限于皮膚本身,還可以拓展到與皮膚相連的毛細血管上,從更系統的角度去看待皮膚。
雖然基礎研究的周期較長,但基礎研究的成果在幫助品牌走出功效同質化的同時,也意味著國內的化妝品行業正朝著扎實和更具前景的方向發展。
“防曬增效”嶄露頭角
在防曬領域,原料的競爭已經不限于防曬劑本身的升級和優化,企業開始注重一些幫助防曬劑協同增效的增稠劑、油脂等。這些防曬增效劑的主要宣傳點為:能夠讓配方師在不需要添加更多防曬劑成分的條件下,達到目標SPF值。
其中,海名斯推出了一項具有“防曬增效”作用的流變劑(BENTONE GEL TN V)。“流變劑有很多種不同來源,卡波姆這類流變劑可能大家聽聞的多一些,但它屬于合成類原料,因為近兩年的趨勢更崇尚天然,也讓天然礦物流變劑有了更多的應用機會。”海名斯亞太區個人護理銷售總監符瑋倩女士向記者介紹道。
(注:流變劑,也稱流變助劑,用于調整水性涂料和油墨的流動特性。)
“流變劑有助于懸浮和分散液體中的防曬劑——其中的天然礦物晶體通過片層間電荷的排斥力和范德華力相互作用,在體系里搭建出蜂窩結構,將防曬劑均勻而穩定地分散在體系中。而均勻分布有利于提升防曬產品的SPF值。”
圖:添加海名斯流變劑的防曬配方
除此以外,海名斯的特色礦物流變劑可以在皮膚上均勻成膜,在遇水之后由于電荷的作用,排列更加整齊,形成更加完整的防護,市面上一些宣稱“遇水則強”的防曬黑科技背后就有這款核心原料的加持。
另外,符瑋倩女士向記者表示,“日本于去年年底推出了一項防曬霜新的防水標簽,耐水性1顆星表示擁有40分鐘的防水時間,2顆星則表示80分鐘,與美國FDA的防水測試有點類似,以時長表示防水性能,這或許會使得防水性成為亞洲地區的防曬新趨勢。”
陶氏今年主推的原料中有一款“SPF增效劑”,它是木漿來源的微晶纖維素。據稱,該原料對有機、無機防曬劑均有效,可改善配方的穩定、增稠和剪切變稀特性,并且,這種天然SPF增效劑的性能已通過SPF值體外和人體實驗得到證實,只需 1%-3%的用量即可實現良好的SPF值增效。
圖:陶氏防曬增效劑
“我們曾做過一款添加該款原料的水包油防曬霜的人體測試,相比于不含增效劑的對照品,添加1.5%或3%該款原料的防曬霜,其SPF的增效率超過50%。”陶氏的相關負責人說道。
此外,北歐油脂AAK也推出了一款防曬增效劑Lipex SheaSolve 乳木果油,據相關資料介紹,這款乳木果油具有低粘度、高增溶、SPF增效等優勢。
AAK以40%氧化鋅分散體的粘度為指標,與辛酸/癸酸甘油三酯,C12-15醇苯甲酸酯做對比,發現該原料形成的體系粘度更低,故認為其有助于易聚集的無機防曬劑分散,具有良好的潤濕性能,表現為質地輕盈;
而高增溶則是針對有機防曬劑,有機防曬劑通常以液體或結晶形態參與配方,需要油脂幫助其溶解;最后,一項體外研究表明:與C12-15醇苯甲酸酯和碳酸二辛酯相比,該原料可提供20-50%的SPF值提升。
可持續仍是多方關注點
ESG背景下,環保型消費者群體日益擴大,化妝品的上下游企業也將可持續作為企業的重要戰略之一。
“在物質條件不斷提升的環境下,消費者更關注自身的健康和活力狀態,中國的消費者在China Beauty上有著自己的理解,天然來源的產品也是當下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之一。”陶氏相關負責人講道。
陶氏今年在展會上推出了三款天然來源的可持續原料,上文提到的木漿來源防曬增效劑便是其中之一,這項原料的天然成分含量高達97%,可生物降解,對海洋和環境安全。另外兩項原料則分別來源于稻殼和玉米。
此外,隨著各家企業在這一領域的不斷深耕,可持續的內涵也在被逐漸拓寬。“人的健康跟整個環境歷程息息相關,是一種共生協同的關系,綠色天然、避免污染環境成分的使用更可持續。”仙婷相關研發人員也提到了自己對可持續的新看法。
在展會的可持續發展專區和論壇上,多家企業也用產品傳達了自己對可持續的關注。例如贏創的基于生物技術和天然來源的活性物傳導系統,利用可再生資源生產的、有效減少碳足跡的高純度化妝品蠟,以及可100%生物降解的、低水生毒性的天然洗去成分。
科萊恩和禾大都推出了100%的生物基表面活性劑,瓦克化學推出了碳足跡較低的、部分取自植物廢料的BELSIL eco有機硅系列;嘉吉則展示了天然來源的白可可脂和皺波角叉菜;以及廣州天賜推出了易降解的表面活性劑(甲基椰油酰基牛磺酸鈉)。
可以發現,除了一些主打天然來源、合成生物學等這類自身領域就帶有可持續屬性的原料企業,一些化學企業也在積極地加入到可持續的隊列中。
技術的發展推動著行業前進,不同的細分領域亦有新的賽道出現,一些大趨勢下各個企業創新的同時也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化妝品行業上游的發展或將引發下游的變革,各大化妝品品牌打破同質化的新競爭也逐漸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