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胡穎君
3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與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聯合發布首份《中國居民金融素養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居民金融素養平均總得分為64.4/100,整體而言具備一定的金融素養,而這一結果也與2021年人民銀行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的綜合分數66.8分較為接近。
研究團隊綜合參考了OECD、中國人民銀行等海內外學術、監管機構常用的評估標準和中國當前實踐情況,從貨幣與銀行、收支與信貸、儲蓄和投資、消費者權利和責任、財務規劃、安全和保障六個維度對中國居民的金融知識和技能水平開展量化調研。
此次調研共采集到我國33個省級行政區的10041份有效樣本,覆蓋所有年齡群體,亦覆蓋了中國主要省市。不過,地區間素養水平呈現出差異性。
整體來看,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素養平均得分較高。調研發現,得分最高的地區為上海市,平均得分為72.5;其次是北京市,平均得分為70.0。 報告分析認為,得分高可能也與這些城市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定位有關。
在問卷的6個細分維度中,得分較高的是財務規劃部分,平均得分為75.1。分數體現出受訪者具備較高的規劃意識,但是否和科學的財務規劃定義相匹配以及是否能通過正確的方法和工具進行財務規劃需要進一 步探討。而得分較低的是安全和保障部分,平均得分為57.4,主要原因是受訪者對于保險類型及其作用的了解不充分; 貨幣與銀行部分平均得分為60.6,受訪者對復利計算、存款保障等問題的掌握程度有所欠缺。

調研發現,青少年和老年群體是金融素養教育和消費權益保護需重點關注的潛在弱勢群體。18歲以下受訪者對基礎金融知識的掌握尤顯薄弱,例如在上述“金融素養三問”中的正確率分別僅為46.1%、36.6%和21.7%,相比全樣本的平均水平均低出約20個百分點。65歲以上群體則需重點提高消費者權利和責任方面的金融素養,他們在這一維度的平均得分(50.6)大幅低于總體水平(65.0)。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近年來這兩大群體在消費金融領域頻頻踩雷。

有意思的是,與人們的普遍認知不太一致的是,收入水平提高并不能與金融素養提升劃等號。盡管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下的受訪者收入水平和金融素養呈正相關,但月收入超過20000元的群體金融素養水平卻出現下降。這一群體在識別不可承擔債務、理解多元化資產配置等問題中的回答表現也都稍遜于部分低收入組別。

此外,調研還發現,金融實踐能對金融素養水平的提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例如,在家庭中擔任財富管理決策者的受訪者平均得分比非決策者高出近10分,對理財金字塔等財富管理概念的掌握也更優。因此,如何幫助居民將金融知識應用于生活、切實優化財富管理實踐,是金融教育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
“通過這次調研我們發現,針對不同群體的多樣化需求,以不同的方式和內容開展差異化教育,可以提升金融素養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項目牽頭人、高金教授吳飛談到, “比如我們教育機構可以和有關部門一同探索如何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優化青少年的金融通識教育,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金融認知,為日后獨立進行財務和投資決策奠定基礎,同時也要進一步整合金融教育資源、為金融機構的投資者教育提供知識賦能。”
金融服務機構是此次調研中最受居民青睞的金融教育渠道,有40.5%希望通過其獲取金融知識培訓。此外,也有28.4%和20.9%的居民希望通過監管機構和教育機構獲取金融教育。由此可見,金融機構因發揮其在客戶覆蓋廣度、客戶了解深度和實踐經驗高度上的優勢,在金融教育中起到引領作用,而業界與監管和教育機構形成合力對全面提升居民金融素養更是至關重要。
本次調研中,近六成受訪者認為專業投資顧問是一種服務,同時有42.1%的受訪者會考慮購買這項服務。 而在剩余四成將專業投顧視作一種產品的受訪者中,有25.9%會考慮購買。學歷越高的受訪者考慮將專業投顧作為服務來購買的比例越高,大學本科組別和研究生以上組別均有近半數受訪者認為投顧是一種服務并考慮購買。
“提升金融素養的根本目的在于幫助居民提高財富管理水平、筑就更美好的人生。” 嘉信理財國際市場董事總經理Lisa Hunt 表示, 期待未來和各方竭誠合作,打造契合中國居民需求的金融教育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