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舒鴻吉
招聘會開始不到半小時,半導體企業盛吉盛半導體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的招聘人員就收到了20余份簡歷。他們的招聘攤位前,甚至排起了小長龍。
在2023年3月17日舉行的上海春季最大規模高校畢業生招聘會現場,前來校招的企業不約而同感受到了這個畢業季的“內卷”。
人社部消息,202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到1158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其中,上海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23.6萬人,同樣創下歷史新高。
為緩解就業難題,上海于近期陸續面向高校舉辦系列招聘會。其中,在3月17的招聘會現場,上海1500余家用人單位在現場投放招聘崗位超3.7萬個,以此拉開春季促就業攻堅行動。
大三學生提前來“探路”
最難就業季下,應聘高校學生“表情不一”。
在中國商飛的展臺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大四學生覃紀文剛剛投遞的簡歷就被面試官退了回來,推薦他去另外一處招聘點,理由為“崗位要求最低學歷是碩士”。剛剛完成本科學業的他雖然學業成績優秀,且有豐富的實習經歷,但是在硬門檻面前,還是鎩羽而歸。
覃紀文已經通過線上、線下多個渠道求職,雖然收到了一些offer,但一直不是很滿意,已經深深地感受到了就業形勢的 “卷”。“主要的差距還是在于薪資水平,應屆生6k-8k自己都能夠接受,但是現實和理想還是有差距。”
如果接下來還是未能找到心儀的工作,他打算考慮靈活就業,就業方向也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學的專業,可能會做一些銷售類的崗位。“端正好心態,生存下來是最重要的。”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計算機專業學生袁世鵬今年還在讀大三,提前來就業市場“探路”。
作為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最近一段時間他特別關注ChatGPT的相關新聞,人工智能的突破性發展對他產生了很大的觸動。“一般來說,計算機專業學生未來就業方向可能就是當 ‘碼農’,但是ChatGPT應用之后,我覺得 ‘碼農’的工作很有可能會被取代,這也讓我對未來的就業方向產生了新的思考,因此提前來打聽下招聘市場的需求。”
袁世鵬說,目前看下來,自己未來的工作仍將以數字化為主,但是不排除會轉行創業,終極夢想就是成立一家自己的公司。

設立“國資委”“專精特新”等多個專區
此次招聘會共有國有企業330家,世界500強企業103家,中國500強企業112家,“專精特新”企業200余家,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招聘會現場設立了“國資委”“金招薈”“專精特新”等專區,同時為各區域引才開辟專項通道,溫州、鹽城、啟東等長三角各地人社部門組團參加招聘。
一面是求職者翹首以盼,一面是招聘單位使勁渾身解數“納才”。記者注意到,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招聘形式也呈現“冷熱不均”的局面。
在國資專區,以中國商飛、滬東造船廠為主的大型制造業企業招聘展臺前,應聘者絡繹不絕,金融專區也摩肩繼踵,而在以服貿為主的企業展臺面前,人流量顯著下降。
盛吉盛是國內知名的半導體設備生產商,不少應聘者慕名而來。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畢業生劉海龍今天應聘的崗位集中在半導體行業,已經投出了多份簡歷。除了專業對口,也因為目前半導體行業對于國家發展的戰略意義非同一般,他希望進入該行業學習鍛煉,為之貢獻。
面對應聘者的熱情,盛吉盛半導體人事總監沈建妹告訴界面新聞,今年以來,為補充企業發展所需的新鮮血液,已經先后兩批次面向高校畢業生進行招聘。此次招聘會上推出的12個崗位,主要集中在研發端。
沈建妹表示,作為來自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企業,今年會進一步扎根臨港,加之臨港新片區建設進入快車道,對于人才將更加渴望。

政府多舉措保就業
為緩解就業難,上海多部門面向高校生推出就業“大禮包”,內容涵蓋就業指導和住房補貼等。
在奉賢區的展臺前,來自區人才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身著“漢服”,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提高“吸睛度”。
“作為上海五個新城之一,奉賢的產業發展需要越來越多人才到奉賢來。奉賢其實離市中心也不遠,除了城市特色還有鄉村美景,非常宜居。”奉賢區人才開發服務中心主任唐恩軍說。
為了吸引人才,奉賢區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大學生畢業后首先要考慮住的問題,我們就對高校學生推出了租房補貼政策,也推出了人才房,先對人才托一把,讓他們把根扎下來。”唐恩軍介紹道。
3月16日,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宣布,將確保全年新增就業崗位55萬個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以內。其中,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將被擺在突出重要位置來考慮,精準抓好就業幫扶,扎實開展促進創業和職業技能培訓工作。
記者獲悉,今年上海高校將推出系列招聘組合拳,持續暢通供需對接渠道,計劃舉辦校園招聘“雙百”行動,后續還將持續開展現場招聘會,各類重點行業、重點區域專場網絡招聘會、視頻招聘會、帶崗直播活動等,廣泛募集就業崗位。同時,上海將開展“百名就業導師進校園”活動,為各高校就業困難群體送指導、送崗位、送政策,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規劃,了解市場用人需求,提升就業競爭能力。
在當日的招聘會上,共有3.2萬余名各大高校畢業生參加現場雙選,投遞簡歷超21.7萬份,達成初步意向1.3萬人次。